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唐人街探案》:细思恐极,善者为何要杀人?

《唐人街探案》:细思恐极,善者为何要杀人?

“小鲜肉”刘昊然在陈思诚第二部导演作品《唐人街探案》里饰演的秦风面对警校考官的提问时,坦诚直言自己想要犯罪。这不仅惊呆了面试考官,也惊到了所有观众:这么一个看起来纯真无暇的少年,为何会想要犯罪?

但当你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还有比这更令人惊呆的真相......

【不简单的喜剧电影】

乍一看这个小标题,持有偏见者可能又要炸了:丫是给人家打广告吧!明明一看就是部烂俗的电影,还说它不简单?!

诸位看官麻烦请勒紧裤带镇静一下,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倒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对这样一部电影持有某种偏见。太多人做判断时仅仅依靠的都是“暂时看到的”以及“以往认为的”:暂时看到的,是海报和预告片呈现的“夸张的表情、雷人的造型、俗套的剧情”;以往认为的,是导演陈思诚“演什么都像屌丝,拍的《北爱》很一般”。基于这样的考量,即便是电影还没看过,就很笃定地判断《唐人街探案》注定又是一部烂片——还容不得人说半点好话。

这很奇妙,也很无奈。我们不妨抛开偏见,好好理一下这部电影为什么不是一部简单的喜剧电影。

首先,它的确是一部喜剧电影。虽然它的喜剧味道就像刚端上来的烤鱼一般入味不是很快,但随着剧情推入,你会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会时不时地被逗乐。

它的喜剧元素不像有些电影那样靠恶搞来生硬地制造笑料,也不像有些电影那样用恶俗来戳人奇怪的笑点。它还是用人物的个性冲突、肢体语言来制造浅层笑料,又用恰到好处的事件矛盾与巧合来制造高一层的笑点。

如果说王宝强的雷人造型以及别扭的南洋腔调无法带给你笑意,肖央、陈赫以及小沈阳“劫匪三人组”的肢体语言也无法戳中你的笑点,那不时发生的事件矛盾与巧合所营造的那种尴尬、窘迫以及误打误撞的冲突,大概能逗乐你。

譬如警察、劫匪、侦探三组彼此冲突的人马齐聚美女屋内那场戏,就很有经典喜剧的味道。譬如警察、劫匪、侦探在医院走廊狭路相逢那一段,镜头涵盖着逃离者、抓捕者以及拔枪火拼者,这一段慢镜头配合优雅的音乐呈现出来的,竟有点盖·里奇的味道。

当然,这些喜剧元素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你可以笑,也可以不笑,不靠人品靠笑品。况且,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些喜剧元素方面,的确也存在瑕疵:比如节奏拖沓,导致笑点不够密集,喜得不够流畅;比如表演方面略显夸张,王宝强和肖央无论造型还是语言,会让不少人难以欢喜,容易出戏。

其次,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众多连故事都讲不完整的华语电影环境里,这太重要了。

本片有三条主线:侦探、警察以及劫匪,侦探被莫名其妙的通缉,需要寻求真相,为自己洗白;警察破案抓真凶,既要隐藏自己的污点,又要追求升职的机会;劫匪要替自己的同伙报仇,更要找回自己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财物,三组人物有着不同的目的,形成三条鲜明的主线,交织相碰,擦出矛盾与冲突的火花,也制造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而除此之外,影片还埋着两条引人入胜的辅线:杀人凶手,以及幕后真凶。如此杂糅在一块,拼凑出一个既有喜剧元素,又有警匪冲突,还有悬疑色彩的完整故事,是为影片一个难得之处。

最后,也是让这部电影“不简单”的,是这部电影所包含的悬疑成分。许多观看影片点映的观众一开始都是抱着看一部“低预期”喜剧电影的心态走进影院的,结果却被影片巧妙、紧张甚至惊悚的悬疑色彩带来惊喜。

没错,电影在喜剧的外壳之下,包裹着一套本格推理探案的内容。

如果你对侦探小说多少有些涉猎,比如雷蒙德·卡佛、阿加莎·克里斯蒂、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或者看过类似于《大侦探福尔摩斯》、《神探夏洛克》或《名侦探柯南》等影视动画作品,应该对本格推理探案不会很陌生。《唐人街探案》不像以往国产电影里(类似于《消失的子弹》、《狄仁杰系列》等)那样更多依据“碰巧”来发现真相,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来摸索出真相的。里头既有密室杀人的设计,又有侦探推理的演绎,甚至还有不少反转,让故事变得引人入胜。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影故事构架在泰国(可以避开许多审查上的阻碍),于是就有了愚蠢无能的警察,有了毛利小五郎一般的侦探,有了夏洛克一般的机智少年,甚至有了高智商的反派。透过一件莫名其妙的罪责冤屈,进而引发令人捧腹又悬念重重的追求真相的过程,最后真相大明之际,甚至有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惊悚感(影片末尾突然出现的那个邪笑,让不少观众被吓到)。

【细思恐极的“杀人动机”】

电影映后,陈思诚导演到现场和观众交流。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是:说话坦诚不装逼,思路清晰有逻辑,而且,很有想法。他聊了很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想法,提得最多的是“用心”、“改变”以及“人性”:他这次没有自己出演,而是坐在监视器后面,用心地做导演该做的事儿。

许多人对他有种偏见,他自己也知道,并不止一次地自嘲:“大家给我的定义就是屌丝,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我没有参演,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没关系,重点还是看作品——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看到我的一些改变,我的一些思考,关于喜剧,关于人性,甚至关于宗教和哲学。”

有影迷直言片中王宝强那个略显奇怪的语言方式以及刘昊然结巴的设定,估计会给很多观众带来不适,有可能影响到观众的喜好以及电影的票房。导演回答说,这是基于泰国有不少广东、福建的华侨,他们说话就是会这样带着腔调,同时他也想给演员带来一些改变。

​有个影迷对影片中悬疑故事折射出的人的善恶很感兴趣,向导演提问其中涉及的宗教与哲学的表达。导演坦言自己对这一块了解的不多,但电影里的确有他自己对于人性、宗教以及哲学的表达:影片里两次出现的立起来的折纸,正是他对善恶两面的一种隐喻表达。

而这也是电影《唐人街探案》里埋得比较深的一种内涵。就像影片一开始就有交待的那样,看起来温润如玉的少年刘昊然心里想着要作恶,但自始至终却做着善良的事情。而那个看起来纯真善良的角色却是整个杀人案件的幕后真凶,是真正的作恶者。矛盾吗?矛盾,并且矛盾得出乎意料,以至于给电影带来了很大的反转效果,从中折射出来的人性拷问,则令人毛骨悚然之余,也多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味道。

想要作恶的却很善良,看似很善的却是大恶,这是人性复杂之处,也是善恶难辨的所在。就像影片里一句台词说的那样:“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恶”。当你注意着影片里一些可能一闪而过而被轻易忽略的细节,你会发现,那个真正的幕后凶手,那张纯真无邪的面容背后,所暗藏的恶的动机,叫人后背发凉。

这个高智商的反派有着一切合乎常规的纯真外衣,纯洁的面容,花样的年纪,悲惨的经历,怎么看都不会是个作恶者。但偏偏,整个密室杀人的策划却出自他手,而背后的杀人动机,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受威胁的爱”以及不曾表露过的“内心的恨”。

为避免剧透之嫌,透彻的分析显然不大适用,只是,在你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请着重注意这样几个关键词:日记、照片、变态、虐待、同性恋、恋童癖。影片里有着故意的失踪和精密的策划,而这一切的“杀人动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微小,以至于越想越后怕。

看起来那么善良的人,为什么要杀人?

也许,《唐人街探案》不是那种可以被广泛认可的佳作,其略显夸张的外衣也的确不会招所有人喜欢,但其在喜剧里融合的悬疑成分,其所包含的人性善恶的探讨,让这部电影有所价值。或许还是会有人持有偏见,但看过之后,假若能细细回味一下,便会发现,真的,细思恐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