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传染病》:多方面解读这部以03年非典为原型灾难电影的价值内涵

《传染病》:多方面解读这部以03年非典为原型灾难电影的价值内涵

如今正是全民抗击冠状病毒的关键时期,这部以03年非典为原型的灾难病毒电影给予了观众更多思考及现实意义。@薛定谔的茶


《传染病》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马特达蒙、凯特温丝莱特、玛丽昂歌迪亚等多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参演,于2011年在美国上映 。影片以03年肆虐全球的SARS为背景,讲述了一种快速扩散,在短短130多天内就感染了全球2700万人的神秘病毒。展现出为了抗击病毒,医疗系统、政府系统、民众系统、媒体系统各自纷纷的应对和表现,而在这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多变也一览无余。

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索德伯格别具匠心了采用自己最为擅长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以及群像描绘的手法,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引入人物,展开情节,让这部影片突破了一般灾难片的套路,上升到了更深一层的社会反思层面。

所以,我今天会结合电影中故事架构、人物塑造、影像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探索史蒂文·索德伯格作品的魅力所在。

01、故事架构上,采取伪纪录片以及多线并进的手法,将碎片化的情节用内在强烈的逻辑连接起来。

好莱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一部好的独立电影,能够使明星心甘情愿地参演而仅仅拿一点象征性的报酬。而《传染病》就是一部预算相对较低的电影,却成功的吸引了马特达蒙、玛丽昂·歌迪亚、格温妮丝·帕特洛、凯特·温丝莱特等多位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参与。

除却保罗·哈尔斯作为金牌编剧的影响力之外,剧作情节及所呈现的灾难背景下的众生相也使得这部电影独具魅力。

影片一开场,导演便用多线并进的手法推进剧情,配合快节奏的蒙太奇碎剪镜头,以及紧张的鼓点音乐,突出病毒快速蔓延的恐怖气氛。

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贝斯、到中国香港的年轻男子李辉、再到英国伦敦的乌克兰模特,以及日本东京的中年白领,几位第一波的“超级感染者”几乎毫无征兆的在几天内从感染到快速猝死,甚至连自己短暂接触过的亲友也迅速因为感染而身亡。

导演在展现病人病发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手持摇晃镜头,配合病人的主观视角,来展现病毒在人体内快速蔓延的过程。病毒的未知与恐怖以及人类个体的脆弱与无助在其中尽情展现。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病毒随着第一波宿主很快就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人群。之前还把病征当成急性脑髓炎的医护人员开始察觉到这是一种新型病毒,他们拨开贝斯的头皮进行解剖。导演用了近乎血腥与残忍的方式渲染了病毒的恐怖与人类的恐慌情绪。

这种多线并进的群像式剧情模式,也让这部电影突破了一般的灾难片套路,更专注于一个个面对疾病挣扎的普通个体,凸显了导演更深一层对人性的探讨主题。

02、人物塑造上,通过群像式描写,展现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复杂,给予影片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及讽刺主题。

作为一部伪纪录片式电影,《传染病》采用人物群像式的描写方式,大牌演员纷纷抛去明星光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现突出普通个体在灾难下的困境。

疾病控制中心的米尔斯医生临危受命,去疫情第一线布置防疫工作,最终自己也受到感染而去世,甚至连因为尸体袋早已被用完,只能用塑料布草草地将尸体处理。

私人实验室的萨斯曼率先在疫苗研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却不求名利,无偿的把实验成果公开,医生艾莉为了迅速研制出疫苗,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试药。而她们的上司基弗医生更是把自己分到的疫苗用来救助清洁工的儿子。

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利奥诺拉前去香港探寻病毒源头,却被助手绑架用以换取疫苗来救助村寨里受到感染的老弱病残。而当她获救后得知用来换取自己的是假的疫苗后,已然返回村寨去帮助那些无助的病人。

在传染病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显得渺小,但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无私奉献,心有大爱的医护人员联合起来,才能最终战胜病毒,化解危机。

然而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这场病毒在照出人性光辉的背后,同样揭示出了人性的自私及阴暗面。

电影的另一条线,借由马特达蒙饰演的父亲米丘的视角,展现了在病毒蔓延状况下效率低下的行政人员、因为恐慌而失控的部分民众开始打砸抢烧。为了稳定民众情绪,政府只能采取摇号抽签的方式按照生日来派发疫苗。

而裘德洛饰演的网红博客主艾伦,更是借着病毒散发谣言割粉丝韭菜,推销一种未经科学证实的中药来从中获利。甚至在被国土安全局逮捕之后,又被狂热的粉丝给保释了出来。

正如影片中基弗医生所说:流言有的时候比病毒要更加可怕。而影片正是通过讽刺那些趁着疾病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的人,来反衬出了医护人员的的正直、善良、无私。

医护人员的牺牲敬业,行政机关的保守滞后、人群的恐惧混乱、物资的稀缺,利欲熏心借机发国难财的牟利者——电影以群像的模式展现了病毒危机下的众生相,上升到了更深一层的社会及人性的反思。导演索德伯格认为,他讲的与其是传染病本真,不如说是在讲述人类因为互相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而助长了疾病的蔓延,而影片也正是通过描绘了挣扎着的每个人类个体,开实现更深层次的对社会的批判讽刺内涵。

而影片最后,也通过倒叙的方式展现了病毒最初的源头:仿佛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正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失去了栖息地的蝙蝠把病毒带去了人类社会,影片也带着这层反思落下了帷幕。

03 影像风格上,运用索德伯格擅长的风格,将小成本独立电影元素融入到大牌明星云集的商业片中。

作为拍摄独立电影起家的导演,《传染病》继承了索德伯格在《毒品网络》、《性谎言录像带》等前作中一贯擅长的风格:比如伪纪录式的叙事模式、内敛的镜头语言,冷峻的色调,多线索并进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强烈的写实效果,给予观众极强的真实带入感。同时,作为一部大牌云集的商业电影,索德伯格又很好的协调了演员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抛去明星光环,更好的融入到角色中去。

同时,在叙事过程中,索德伯格的电影通常并不优先展开故事情节,而是先介绍人物。并习惯用持续的近景特写,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以及紧张快节奏的音乐来展现人物情绪。让观众仿佛也跟随影片中人物的视角和病毒进行着一场争分夺秒的斗争。

而在主题呈现上,索德伯格的电影通过会以宏大的全球问题展开情节,但在具体推进故事的过程中,又会有意识地抛弃宏大叙事,将视角聚焦于一个个小人物,从中展现出人性地复杂多变。凸显了其电影强烈地现实主义风格和人文关怀。

作为以03年非典真实事件为蓝本的伪纪录片式电影。索德伯格领衔的主创团队拜访传染病领域顶尖专家,走访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还请来专家为影片中的“病毒”设计了符合科学规范的3D模型。不遗余力地追求科学真实性。另一方面,导演也将更多特效不着痕迹的融入到画面中,在保留故事真实性的同时又增强了画面效果。

毕竟,真实永远是电影艺术的内核动力。对于有警示作用的科幻灾难电影尤其是。


总结一下:

对于《传染病》这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伪纪录式的电影,如果仅仅从故事本身出发,那么隐藏在电影中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与隐喻,往往就会被我们所忽略。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下我对《传染病》这部电影的一些思考,在全民对抗冠状病毒的当下,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现实思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