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解读《婚姻故事》的魅力

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解读《婚姻故事》的魅力

文:酸菜君


《婚姻故事》是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的一部家庭离婚话题电影。亚当·德赖弗、斯嘉丽·约翰逊分别出演其中的男女主角查理和妮可。

在纽约,查理拥有一家戏剧公司,是一名先锋戏剧导演,妮可是她的御用女主角,两人结婚已十年之久,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看似情投意合、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实则隐藏不同的理念,让彼此渐行渐远;在妮可得到一份回家乡加州工作机会的导火索下,两人的婚姻矛盾终于爆发,走向终点……

诺亚·鲍姆巴赫导演的作品来源于自身生活,他坦诚电影就是以自己的婚姻为蓝本,正因为如此,细腻的情绪和人物神态刻画让影片更加贴近人心,令你我感同身受。

这部剧豆瓣评分8.7分,是一部受大众欢迎的“文艺”电影。电影真实、细腻,缓缓流淌着平淡的美,突然了人本主义色彩。

当然,影片的成功也得益于导演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手法的得当,以及主题思想的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

01.妮可:婚姻中不被珍视的自我


妮可曾是青春喜剧一脱成名的女演员,她生在热情洋溢的西海岸,加州的阳关,和家人之间的风趣友善,让她懂得关心人,成名过早也让她心智早熟。

妮可在纽约观看戏剧与查理一见钟情,决定留在纽约,为家庭放弃加州小规模的成功,并且通过自己的小有名气帮助查理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然而,查理的事业蒸蒸日上,她渐渐觉得自己在婚姻中越来越渺小,成了丈夫的附属品。

诺亚·鲍姆巴赫将影片重心放在权利相对较弱的一方,从而观察在这一场离婚站中男女主角的情绪波动。很显然,电影的前半部分篇幅较大地落在了妮可一方。

在妮可做出离开纽约回加州发展的最后一场戏剧表演结束,查理仍煞有介事地为她的戏下判断,这里不难看出他的自负,妮可转身回到床上痛哭流泪,这是她弱小而不被看到的伤痛,不被珍视的自我流露,她已开始在心中下定决心做断舍离。

也许泪水中仍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抱怨和不舍,但是唯有突破才能有新的一天。

在妮可回到加州之后,她仍在等待查理能够像承诺的那样,一起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加州。可是查理却将它拋诸脑后,妮可终于忍受不了,终于下决心离婚。

在与律师诺拉讲述婚姻故事时,从婚姻生活开始的幸福,拥有孩子时候的喜悦,再到意识到自己生活开始失去自我时的迷惘、失落、痛苦、难过。斯嘉丽将富有层次的表演融入这段独白中,我们看到一个曾经收获爱情的年轻女子,成为一步步陷入婚姻泥淖失去自我的母亲。

妮可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段婚姻中牺牲太多,而在自负的丈夫严重自己变得“一文不值”。故事走到这里,女主才在事实层面真正做到了反退为进,开始倒逼男主面对事实。

02.查理:天才导演、失败丈夫。


查理纽约的剧作家,离婚前还获得了麦克阿瑟奖,事业蒸蒸日上。

在这场婚姻中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他从小父母关系不好,早早独立,使得他并不知道如何来处理家庭关系。

妮可给查理递交婚姻起诉书,查理措手不及,他完全没想到妮可会请律师。从这时开始妮可已经逐渐占据这场离婚的主导权。

妮可和查理都有文人间的体面,都不想扯进律师让场面太难看,但是当妮可找到查理希望寻求其他方式时两人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十分钟教科书般的吵架场面:

这时候,查理暴露了自己在这行婚姻中的弊端:难以交流,自我放大,恼羞成怒,不被满足,迁怒于人,刻薄伤害,后悔伤心。

在妮可的控诉中,我们发现,查理甚至连妮可的电话号码都不知道。他嘲笑妮可的梦想,劝她去洛杉矶演戏还不如把钱投资到自己的剧团。

影片中很多桥段都暗示了查理作为丈夫的失败之处;

当他带儿子过万圣节,打开门时看到妮可,问她怎么染了头发,妮可告诉他这就是原本的颜色,可以看出查理对妮可的外在忽视。

妮可认为查理没有遵守契约,没有照顾她的感受搬到洛杉矶。但查理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契约,只是她的一句随意表达,就如同要买个柜子一样,是无足轻重的事情,说明了他忽视妻子内心的感受。

查理出轨同事,并且为自己找借口,体现了他对婚姻忠诚度存在误区。

当观察员来到查理家中做家访,查理手忙脚乱却处处流露出对孩子的控制欲和不融洽。

当他们离婚以后,查理再次拜访洛杉矶,看到工作回来的妮可,问她表演什么角色,妮可告诉他自己事实上是导演。查理露出一个万分意外的表情,哑口无言。

直到离婚,查理才在钻心的痛楚中,领悟到自己对家庭而言的失败。

03.律师诺拉,妮可的神助攻。


律师诺拉的扮演者收货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她在电影中的表现也的确可圈可点。

邓恩扮演的诺拉睿智又美丽,她能拆穿所有的假象,拥有绝对的理智、冷静,她深谙相处之道,因为她也是曾经离过婚的过来人,这给了妮可“我懂你”的心理暗示。

这位为女性同胞挺身而出的律师如心理咨询师般的循循善诱,令妮可听到句内心那个渴望已久的话:“我在乎的是你想要怎么做?”

当妮可卸下包袱,接受诺拉的律师帮助时,意味着她开始拥有了这场权利角逐的优势。

然而这样强势的职场女性却依然会为“上帝父亲”和“完美母亲”的论题失态。

在一场激烈的论辩中,诺拉控诉这个社会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父亲,却无法原谅不完美的母亲。

恰恰也正是诺拉这一段话,在电影中促成了妮可的觉醒。

艺术手法

01.蒙太奇手法:



影片的开始,是妮可与查理用温情的语言叙述自己所爱之人。以“我之所以爱查理/妮可”为主题,描述了对方在自己心中的美好存在,短短的几句话,几个片段,就流淌出了动人又温馨的三口之家令人向往的美满生活。

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诺亚·鲍姆巴赫能根据他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以此获得最充沛的感情。

仅仅是这段蒙太奇的故事拼接,导演就已经交代清楚了男女主角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和人物关系。

只不过故事回到正常叙述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曾经如此相爱的两个人,已然走到了需要进行婚姻咨询调节的这一步。

02:空间的表达

她属于洛杉矶,他则属于纽约。导演也在空间与人物关系上下了功夫。

妮可和查理所置身的空间,是他们各自心理认同的不同之处,并随着空间的变化对两者的婚姻有着象征意义。

纽约与洛杉矶的居住地之争是两人婚姻的导火索。

两座城市正是两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和内核不同的具象表达。

通过无缝衔接的拍摄手法,将夜晚趴在床上流泪的妮可从狭小的纽约,带回到加州母亲的房子里。

纽约的逼仄空间不适合妮可,意味着自己的不自由和渺小。妮可在这里是为了查理,而重返洛杉矶,争夺自由选择生活空间权力的执念,也成为了Nicole下定决心离婚的原因之一。

而与查理正相反,查理与父母关系不好,从小独立,纽约这种冷漠的大城市和狭窄的剧院更适合他的疏离感。

从纽约时,查理占据上风,到妮可带儿子回归洛杉矶,再到查理为了争取抚养权来到洛杉矶租下公寓,再到最后查理彻底来到洛杉矶工作,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觉醒在空间上的体现。

在人物关系上,有一组画面极为代表力。在纽约的地铁里,空旷的座位,为了营造两人感情裂痕出现,濒临离婚的空间氛围,妮可坐在地铁里,查理则站在遥遥相对的车门边上。

镜头是不会骗人的,空间感对两人彼此情绪和彼此态度的亲疏做了无言的交待。

主题思想: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有一部讲述恩爱夫妻最终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的电影-《克莱默夫妇》(Kramer vs.Kramer),与《婚姻故事》相同的是,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找到了因婚姻而丢掉的那部分自我。

不同的是,克莱默夫妇更注重在那个年代女权主义的觉醒。

而《婚姻故事》则留给人们一个发人省思的问题:婚姻之间的双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北大法学院有一位教授曾经说过:

“社会中存在的对父亲、对母亲的刻板印象使得丈夫只能在外拼命挣钱养家,而妻子则成为家庭主妇、做家务、照顾孩子和丈夫。被局限于狭小的家庭之中,失去自我。这其实是对男女两性的共同伤害,也是各种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个国度,婚姻始终都要和几个字眼紧密结合在一起:忠诚、付出、尊重,人格独立,爱。

男女从对抗走向和谐需要双方平等关系的建立,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独立个性,彼此忠诚,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男女平等的实现需要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也需要男性主流社会自由平等思想的建立和同步发展。

在揭露那些婚姻中的种种不堪时,电影让我们也更多感受到了婚姻关系里的种种羁绊。

影片最后,看到查理散开的鞋带,妮可跑过去自然地蹲下给他系好,意味着内心已与自己和解。

当婚姻解体,我们不再是我们,至少,它成就了更好地“我”和“你”。

文:酸菜君(曾是旅游编辑的英语从业者。 文学重度上瘾者、旅游中度爱好者、摄影初级学习者。)

图:来自网络,侵删。

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