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何以为家》:和平与战争的人情冷暖,我应该相信谁

《何以为家》:和平与战争的人情冷暖,我应该相信谁

你的故事,温暖的文字

文/艺芽

《何以为家》实在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和自己顽强生活的故事。 短短120分钟里,11岁的新娘,12岁的罪犯,孩子状告父母。导演从一个悲惨的家庭入手,利用孩子的控诉,法庭上父母的申辩,通过写实环境的渲染,让观众得以窥探难民生存这一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映照出了一种巨大悲哀下的无可奈何。

我今天会从“镜头语言和故事情景”两个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身,谈谈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几点思考与启发。

01 镜头语言:大量运用近景、特写镜头和尾随镜头渲染临场气氛,增加影片画面张力

影片的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我们看到稚童模样的男孩带着手铐,被警方押解至法庭。小男孩就是影片男主赞恩,随后他的父母也被传唤至法庭,赞恩因先前犯故意伤害罪,捅伤一名劣绅的儿子,被判处五年徒刑,但是这次赞恩却以原告的身份将他的父母推上了被告席,原因很简单,就是起诉他的父母将他生下。

这部影片中,视听语言的风格是临场感非常强烈。并且善用尾随镜头,在这些镜头中,电影的画面很容易被当成观众自己的视野,跟着主角一起移动,而观众对于角色和场景的代入感也由此产生了,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并且与尾随场景搭配的,还有手持质感的运动镜头,因为模拟了现实中人的视线,也增强了这种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例如在就是母亲抓扯着妹妹的头发,让妹妹被迫出嫁那段,几乎让人移不开视线。而产生这种强烈张力的原因,是因为导演在影像序列中穿插了很多短平快的特写,却又完全不给全景镜头。

这样处理的效果,就是使得观众只能看到一系列很小范围的动作和物件,从而让每个镜头都不能完全地交代清楚当时的所有情景。

于是,想要了解全貌的观众,就不得不在脑子里进行更多思考,从而把每个短平快的特写镜头拼成完整的事情。而这样会让观众在观看时投入更多的精力,正因为投入了,观众就异常专注,而影片的张力也就产生了。

艺芽认为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片段,使得电影中很多场面都拍摄得非常有张力,并且这一技巧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电影不是随便拍拍的,每一个镜头都很花心血和精力。

在我看来,正是这些镜头语言的呈现,才使得这部影片赋予更强烈的意义,把这片土地上如此之多的罪恶和冷漠展现出来导演用心传递了很多思想,这些正面或者侧面的寓意需要观众用心发现。

除此以外,影片还有很多可以参考学习的细节,比如在游乐场暂按找人的镜头段落,用一个类似人形状的物体加入视觉画面中,不由得引导观众潜意识里想象,这是不是主角要找的那个人。

虽然观众会随即很快发现不是,但观众脑海中的小波澜已经产生了,从而导演成功的在长镜头中加入了一个节拍,这一来,观众就不容易看腻。这种隐现的小技巧也常常运用在长镜头中。

02、重要情节解读:主角面临同样极端,采用与何等相似方式

第一,因为赞恩在养育他的黑人弟弟时,在极端情况下采取了和父亲很像的方法,包括在极端情况下把孩子栓到墙上,甚至为了让黑人弟弟活下去,把它卖掉。

反过来想想,自己为了让黑人弟弟生存下去,把他卖掉的举动和父亲为了让女儿可以有一张床来睡,把她嫁给阿萨德是何等像呢?

在一般的影片中,都会讲述苦难,每一位主人公都是遭遇种种不幸,然后终于走出困境。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但是,一般主角在绝望之际,总是会有贵人相助。而男主赞恩却不是这样。

那是在这种社会中,对一个人负责和施与持续的爱,实在有太高的成本,以至于让抛弃和无奈的离别这件事情一再又一再的循环。

而《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则不同,里面花费相当的篇幅写到了并无合法身份的叙利亚母子泰格斯。泰格斯爱自己的儿子,但她仍然没办法把他照顾到底,赞恩想要照顾黑人弟弟,却在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养育他后,把他留给了阿斯普洛。

父亲对赞恩只生不养,谁又能打包票说赞恩的父亲对他没有一点情感呢?

在我看来,我想作为生于黎巴嫩的本土导演娜丁拉巴基,表现这片土地上的混乱与无力改变的苦难,其实她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矛盾的,她可能恨这片土地上的人,但她不可能恨这片土地。

并且她在电影中所表现处理的也不是完全排斥和控诉,因为如果控诉能解决问题的话,这片土地上的问题早就解决了。

这个地方仍然是这么混乱和缺乏爱,是一个极度复杂,甚至没有办法用几句话来描述的系统性的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的问题,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问题。而这就如同迦百农词义中混乱的那个意思一样。

03、基于电影中人物经历的苦与乐,结合现实生活经验,谈谈这个故事对我们生活的启发意义

电影的背后必然折射着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意义。影片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相对稳定的黎巴嫩,但贫民窟折射出来的人性因素,对我们的现今社会有着不少的启示。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每一个小孩值得全世界温柔以待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他拒绝任何人赠予他的同情眼光,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

他皮包骨的身躯,在充满复杂与欺骗的世界里游走,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妹妹,性格中与年纪并不相符的机警、仇视与疲惫以刚刚好的比例,刻画在他的脸上。这个有着长长的睫毛,疲倦眼神的小男孩,总是能精准击打中我的泪点。

在我看来赞恩的童年并不幸福。有的人用童年寻找一生,而有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生来弥补童年的缺憾,我想小主人公可能属于后者。

总结一下:

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剧情片,兼顾角色个人状态和对社会的关注 有对于黎巴嫩整体社会环境和国内形势的讨论,影片的社会与新闻属性似乎更强 。影片通过描述人物的个性、生活经历,让观者感叹人生的不易,看到了社会环境无力的控诉。

影片揭示出人与人之间会生出爱,但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却无法养护和维系,最后只能生出一个又一个悲哀的循环,这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的悲惨和无奈吗?

赞恩控告父母把他生出来,除了明面上的意思,还有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对命运的诅咒。导演借此,代替那些生活在土地上忍受艰难的人发出的悲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