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饮食男女》注重孩子需求、学会与孩子分离,才是个合格的父母

《饮食男女》注重孩子需求、学会与孩子分离,才是个合格的父母

获得金马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饮食男女》拍摄于1994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三部,豆瓣评分9.1分。


该部电影播出后获得10项奖项,其中1994年获得7项,1995年获得3项。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下剧情。


影片围绕着6次家宴,讲述了早年丧妻的老朱和三个女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观念冲突和各自的情感故事。


老朱是一位味觉退化的大厨,大女儿家珍是一位化学教师,二女儿家倩是一位航空公司高管,三儿女家宁是一名大学生。


每周日是他们的家庭聚餐日,老朱费心做出堪称豪华的盛宴,三个女儿推掉所有工作,以此来维持家庭的温馨,但三个女儿各有心事,家宴的氛围并不融洽,看似人都在,但每个人都想逃离这个家。


接下来我将从影片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影片传达的主题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下这部《饮食男女》。


叙事结构:运用典型的限制型叙述方式,设置悬念,达到惊奇的效果


大部分的电影采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观众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窥伺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一动,观众知道的比剧中人物要多。


全知叙述的方式来铺设整体内容,有助于观众清晰地了解故事,了解了开头和发展,自然就猜到了结局,影片缺乏了深度和悬念。


而《饮食男女》这部电影采用典型的限制型叙述。



观众在剧中知道的并没有剧中人物知道的多,这就给观众留了下悬念,吸引着观众往下看的兴趣,这时候观众就不是只动眼睛不动脑一味接受导演的灌输,而需要把镜中的每个人物、动作、语言拼接在一起,猜测出故事真实的发展方向。


如果没有猜测对结果,当结果揭晓时,便有一种惊奇的效果。


影片开头老朱接了个电话,对方问鱼该如何做,并提到:“今天不说,等到什么时候说”,留下第一个悬念。


姗姗提到“早上妈妈把鱼煎胡了”。姗姗的这句话与第一个悬念相呼应。


接着家倩在医院偶遇父亲出现在心脏病室检查,误以为父亲健康状况不佳,这为第5次家宴拿出身体健康体检报告、喝足酒、鼓足劲的父亲宣布和自己女儿的同学结婚时,留下了又一个悬念。


看到父亲出现在医院做心脏检查,观众跟家倩一样都以为这位老父亲,心脏可能出现了毛病,但结果却是为了和一个三十左右的姑娘结婚,在这一点许多观众都被真相啪啪打脸,这便是营造一种惊奇的效果。


家珍


老朱的大女儿家珍是一位年近三十、古板的化学教师,影片通过老朱、温伯伯、妹妹的谈话中,了解到她在大学时谈了一段被男友抛弃的爱情故事,让所有人误以为她是感情受伤,所以9年来一直未在恋爱。


巧在妹妹家倩因工作关系与李凯相识(家珍捏造的男友),家倩从李凯中了解到,大学与李凯恋爱的是家珍的同学锦荣,并未与家珍有过恋爱史,这就表明,家珍捏造出一段被抛弃的爱情故事。


观众和家倩一样,都以为家珍在大学恋爱中受了伤,所以在家倩跟李凯对质时,我们跟家倩一样,都以为李凯是个负心汉,连自己前女友都不记得。


但当李凯说出自己并未与家珍交往过,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家珍捏造了一段恋爱史,相信比家倩还吃惊。


家珍与新来的老师


一直未恋爱的家珍,对学校新来的体育老师暗生情愫,两人交谈过几次,恰好那段时间,家珍办公桌面,一连好些天收到了情书。


按照一般剧情发展,观众都会误以为是体育老师写的情书,但真相是学生的恶作剧,得知真相的那一刻,许多观众又被真相再一次啪啪打脸。


这就是典型限制型叙述的方式,操纵观众的预期,使其产生巨大的反差,达到惊奇的效果。


如果剧情换成全知叙述方式,让观众看到影片开头与老朱通话的是锦荣,去医院体验的目的是和锦荣在一起,看到学生写情书的那一幕,那就大大降低了真相大白时观众的吃惊程度,也降低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期待。


人物塑造


(1)为女儿操劳大半辈子到为自己而活的老朱


影片开头有一处是老朱与妻子的合照,照片的妻子很年轻,从中可知,老朱早年丧妻,一直未娶,这些年来,老朱既当爹又当妈把三个女儿拉扯大。


老朱


“性”在中国家庭中,一直是不拿上桌面谈的话题,人有七情六欲,早年丧妻的老朱内心是否有情感的需求呢?我们先看他与好友老温聊天时,提到的一段话: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好滋味谁尝过”?


这里的男女暗指男女之情,年轻丧妻的老朱也不例外,内心是渴望“性”的。


但为了照顾女儿,考虑女儿的感受,压抑着内心的渴望。


老朱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孩子好,可以忽略自己的需求,甚至无条件放弃自己热爱的一切。



《囧妈》中的母亲跟这个父亲是有相似之处的,也可以说是千万中国家庭的缩影,一生为子女而活,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把子女的一切投射在自己身上,误以为子女好,自己也就过得好,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又怎能融为一体?


好在影片中的父亲,经历了好友的离世,看着找到幸福的女儿相继离开家,明白了人要为自己而活,鼓足勇气宣布和锦荣在一起,这是一种中国式父母的觉醒。


(2)总想替代妈妈的大姐家珍


老朱的大女儿家珍是一位年近三十的大龄剩女、古板的化学教师。


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了我的家长,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


通过家倩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可知年幼丧母、作为长女的她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长时间如此使她无形中承担起“父亲伴侣”的角色,与父亲一起守护着这个家。


也正因为这个关系,造成了家珍古板,传统的个性。



作为父亲伴侣,她忠于父亲,极度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她捏造了一段大学被男友抛弃的恋爱史,极力驱赶家里屋顶叫春的猫,抱怨大声放情歌的邻居。


直到在学校遇到新来的老师,暗生情愫,勾起了她内心的欲望。


恰巧的是,这段时间她办公桌面每天开始出现一封情书,一封封的情书逐渐融化了她冰冷的心,死锁内心情感的大门,正一点点打开。


最后,她终于按捺不住心中对爱的欲望,换上鲜艳的衣服,抹上大红色的口红,站在学校站台,对着话筒大喊:到底是谁写的情书,敢做不敢当。



放开包袱,鼓起勇气寻找幸福的她,最终和心爱的人幸福地在一起,坐在男友的摩托车离开家时,回头看了一眼父亲,泪水洒落在脸上,这是一种不舍,也是一种卸下母亲的角色,为自己而活的喜悦。


(3)现代女性的家倩


影片中的家倩坐拥大办公室,交代出她是一位高管,事业有成。


和前男友雷蒙保持性关系,已已婚的同事发生办公室恋情,反映出她是一个崇尚自由、开放、浪漫的现代女性。


在她跟前男友雷蒙说:


如今终于存够了积蓄可以离开那个家了


可知,她虽然事业有成,但一点也不开心,一直想要逃离这个家。


家倩


为什么一直想要逃离,从她与温伯伯、前男友的对话中能得到答案。


温伯伯:你就喜欢在厨房里,黏着你爸爸跟我的屁股后头。

家倩:还不是被你赶出厨房了。

雷蒙:小时候的事情我根本记不得

家倩:小时候我爸有多亲切、多好玩,你一定不相信。每次放学后,在他馆子还没忙晚餐之前,他都会用面条帮我考一个手镯。以前有一个戒指,上面镶满了糖浆和八角做的钻石。


小时候她和父亲关系很好,她喜欢做厨,但父亲把她赶出了厨房,因这件事和父亲心生隔阂,之后极力想要逃离这个家。


和父亲和好的拐点是家倩在医院看到父亲在心脏室做检查,误以为父亲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看着父亲独自离院的背影,慢慢融化了她倔强的内心,开始变得关心起父亲。



在父亲、大姐、小妹各自找到幸福,相继离开院子后,她选择放弃去阿姆斯特当经理的机会,独自留在自家院子,进入了曾经父亲不让进的禁地-厨房。


影片结尾的第6次家宴,家倩亲自下厨,邀请家珍、家宁、父亲到家聚餐,但因家珍正在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家宁临近生产,这次家宴只有父亲和她,在这次家宴中父亲尝到了她亲自煲的汤的味道,这意味着父亲味觉的恢复,也意味着父女关系的和好。


(4)青春毫不畏惧的家宁


三女儿家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单纯、维诺,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本该拥有最好的疼爱,但身处在单身家庭,并没有太多的爱给予到她,所以她的性格并没有二姐那般强势,相反是温和许多。


从小就没得到太多的爱,所以,在情感上她是最轻松的。

家宁


通过和闺蜜男友多次聊天,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便有爱的结晶,所以,拥有爱情的她,第一个离开了家。


单纯、毫不畏惧、敢想敢做是她身上所展现的。


影片深意:学会分离是父母的毕生课,不关心孩子内心需求的父母,并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


(1)父母与孩子要学会分离


武志红曾说过,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分离。


  • 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出生,也就是孩子与妈妈身体的分离;
  • 第二次分离是孩子6个月到36个月,孩子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妈妈和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 第三次分离就是孩子成年离开家庭,成家立业真正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中国式父母,包办了孩子前半生,从出生、上学、找工作、娶妻生子,不管孩子年纪多大,在他们眼中,永远是孩子。不管自己是否已到耄耋之年,心系的还是孩子。


中国式父母不懂得与孩子分离普遍存在。


美国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美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孩子在18岁就已经是成年人了,父母在这个时候就可不必再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所以,很多美国父母孩子到了18岁就不管他们了。


相对于中国式父母,美国父母更注重自己的需求,孩子也更独立。


(2)中国式父母只注重表面信息,并不尊重内在情感


中国式父母爱比较孩子的身高、智力、工作、财富等表面的信息,只要自家孩子比别家孩子听话、懂事、孝顺、有钱就值得自豪和吹嘘,并不关心孩子是否开心、心理是否健康。


隔壁家有一女,年近三十未婚,生长在农村,三十未婚已是别人眼中的怪物,别人都会议论她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有缺陷。


作为父母,更觉得自家女儿年近三十未婚而感到抬不起头,只想她早点结婚,逼着女儿去相亲,而不关心女儿是否愿意。


影片中,温伯伯跟家倩说:“不要责怪父亲当年把你赶出厨房,也是想让你学点有用的东西,不然,你哪有今天的成就”。


家倩说了句:但是一直没人问我是否愿意。


不关心孩子内在需求的父母,并不能培养出一个发自内心快乐的孩子,也并不可能真正和孩子处好关系。


结语:


学会与孩子分离,注重孩子内心的需求,培养出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也不耽误自己的内在需求,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