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灵魂的救赎》︱ 严肃社会话题的认真讨论

《灵魂的救赎》︱ 严肃社会话题的认真讨论

总有一些人,一方面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育儿讲座,一方面却对自己的孩子缺少陪伴。

《灵魂的救赎》主要讲述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如何走出阴影接受现实的故事。

电影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塑造了两组截然不同的父母的形象,分别是以何国典为代表的失去独生子的打工者夫妇,和以大城市中父母忙于工作应酬缺少对孩子陪伴的精英父母;两个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家庭,却因为孩子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片围绕两个家庭不同的处境,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将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缓缓道来。

题材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电影的深度,电影选择了一个较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失独,无疑,影片是否能将这一话题转化成为电影化的视听语言叙事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发现,《灵魂的救赎》并不是一部完全靠题材讨巧的低质量的影视作品,首先是影片隐含的主旋律内核;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走出灾难的阴霾这个过程也是极其痛苦的。

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灾后重建,当然重建的不止包括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对人心灵的重建,走出灾难的阴影重建对生活的信心,物质的重建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困难的是灾区的人民要如何面对不那么美好的事实。

这一点在何国典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似可以正常生活的何国典有着近乎病态的执念,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在地震中失去生命,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失踪了,正是这样的执念,促使他做出一系列可以被定义为犯罪的疯狂举动。

电影开始,校园的栏杆隔断校园内外的两个小世界,在校园内,镜头缓缓摇过,孩子们正在欢快的玩游戏等待放学,而校园外,一个左手有刀疤的男人在栏杆处游移并不时地张望校园里美好的一切,并且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孩子身上。

校门打开的一刹那,这个男人抱起刚刚注视的孩子转身就跑,跑了一小段距离后,被安保人员制服,在警察局的审讯室,这个男人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父亲,然而信息的完全不匹配验证了他在说谎。

何国典的举动不仅有些病态,甚至让人觉得危险,但在电影的闪回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何国典的形象与现在大相径庭,虽然日子不算富足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非常积极的,对未来也充满希望,但这一切在灾难过后,一去不复返,对生活没有任何热情的何国典不时的做出疯狂的举动,对他人的善意过分曲解甚至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无关的人身上,这是何国典的常态。

影片在表现这一人物的状态时,用了很多细节铺垫,比如在床边不敢上床睡觉、把儿子的死亡证明揉成一团以及跟踪宋文西等等,正是这些细节的铺陈,使何国典的人物形象立体化,做出一些举动却不至于令人生厌,同时,也为人物最终的释然不断增加合理性。

电影最后,何国典坐在摩托车上环抱着妻子,我们知道,他真正放下了,可以正视失去。

除了电影的主旋律内核之外,影片关于社会话题的讨论也更为深入,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大体可以简单的划分为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对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社会话语权的两个家庭,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孩子。

电影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阶级冲突以及社会差距的负面影响,反而在影片中,将这一点置于次要地位,着重探讨这背后的同一性,基于此,揭示人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失独家庭遇到“留守儿童”,关乎两个家庭的互相治愈。

与何国典夫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文西的父母,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给了儿子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在这样的家庭,宋文西却想要离开自己的父母,让何国典带自己走,宋文西由最初对何国典的恐惧到后来的完全信任,何国典做了什么?

其实何国典做的很简单,只是陪宋文西做机器人而已,但这个简单的举动对于宋文西的父母却是非常困难的,宋文西好不容易争取到父亲的时间,跟他讲机器人的故事,但是父亲的回应却是不出几分钟就睡着了。

更令宋文西难以接受的是,父母吵架言辞中,张口而出对孩子的嫌弃,觉得孩子是个麻烦,这也是宋文西对自己的父母失望想要跟何国典走的直接原因。

宋文西与何国典的亲近并没有随着何国典单方面的放弃和逃避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宋文西对何国典超乎寻常的信任使得何国典愿意为孩子再做些什么,于是有了做机器人这个情节,在观看这个情节时,不难想到,在电影《钢的琴》中,父亲为女儿做的手工钢琴,当然,暂不讨论情节的雷同,在影片中,做机器人的行为动作是两个家庭的和解,也是宋文西与父母的和解。

宋文西的父亲在出手打伤何国典之后,二人的一番对话使宋文西的父亲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这件事的后果远不是表面上看过去那么简单。

在宋文西最后一次找何国典的时候,他哭着向何国典道歉,握着他的手,掀开面具,面具后的人不是何叔叔而是他的父亲,至此,父子二人拾回往昔欠缺的美好。

要把一个人们对题材有所期待的电影拍得深入人心,需要一些思想和态度。

诚然,影片在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遭人垢病的刻意煽情的戏码以及有些不接地气等等,但是影片在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刻板化的宣扬和说教,而是通过影片多数的细节设置做到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