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驴得水》:喜剧表象下的严肃主题,欲望管理才能避免的命运悲剧

《驴得水》:喜剧表象下的严肃主题,欲望管理才能避免的命运悲剧

校长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佳佳说: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会越来越糟的。


上映于2016年10月的喜剧电影《驴得水》一举斩获了2016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2017第1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奖。

电影讲了民国时期的几个乡村教师,养了头驴拉水,可教育部不同意出养驴的钱,校长就把这头驴虚报成一名叫“吕得水”的老师。

上级发现端倪,指定特派员来该校视察时务必见到见吕得水,老师们便拉来一个乡村铜匠冒充吕得水,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剧中女教师张一曼,男教师裴魁山,铜匠等角色,早已在电影放映之初就引发全民热烈讨论,有人说张一曼是民国女权,有人骂她无耻荡妇,裴魁山,铜匠之流更被直斥为渣男败类。

其实这几个角色并非单纯是他们在剧中塑造的人物影像,他们集中映现了困扰大众的一个终极命题——究竟该如何“管理欲望”

从这个层面来讲,剧中所有角色是我们的缩影,因他们遭遇所带来的思考,适用我们每个人。


1,纵容欲望,引火自焚,天真烂漫也挽救不了的悲剧命运

窈窕活泼的张一曼拒绝了裴魁山自以为是的求爱,坦言自己就是喜欢浪荡无忌的生活,她不看重女人们视若生命的名声,为学校度过难关,主动去睡服铜匠。

当铜匠妻子找来时,她故意辱骂铜匠,其实是跟拒绝裴魁山一样的道理,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不想让他们在自己身上浪费感情。

她从不隐瞒伪装,做过的一切都坦坦荡荡,最后却落得疯癫自杀的下场,其中有那个时代的原因,但最大原因还是出在她自己身上——看似天真烂漫的欲望释放,实则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毫无保留的给勾引出来。

裴魁山,铜匠先后因爱生恨(其实并不是爱,前者是给脸不要脸的恼羞成怒,后者是得不到就毁灭的恶毒。)痛下杀手。

她想象中穿着新校服与之合影的几位好同事先后在利益,危险面前选择自保。

为学校付出最多的她却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他们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她,剪掉她美丽的长发,任由她被人强奸于不顾。


我们生活中会发现,身边有很多类似张一曼的女性,性格豁达敞亮,不拘小节,善良热情,她们绝不是影视剧,网文中描述的矫情绿茶,白莲,她们真的非常单纯好相处,有且只有一条缺点——对自己欲望不加管理约束。

就这一条,却足已致命。

儒学大师朱熹在《自警》中说:“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对于人的思想,有句很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就是一个部队。

动物性,理性,魔性,神性以及各种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意识里争斗厮杀,此起彼伏,永不停歇。

这个部队必须有理性来引领各性,规则、边界来管理约束各种欲望,才会取得人生大部分时间的平衡。

你喜欢甜品,天天毫无节制的吃吃吃,就别怪年纪轻轻患上高血压、高血脂。

你喜欢某个男人,即便他已成婚有家也一往无前,就不要因为别人的指责谩骂而伤心不已。

你的不约束、无节制是建立在自己或他人痛苦之上的,丛林社会里,我们就像一只只寻求温暖的刺猬,一定要找到不伤害对方,又能彼此取暖的最佳位置。

张一曼是可爱的,但越界的可爱只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无尽伤害,毕竟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改变,就是掘弃了动物性的一面,用理智、边界、规则来规范自我欲望,如此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压抑欲望,藏恶于心,可以卑微如草芥,不可扭曲如蛆虫

有纵容欲望的典范,就有压抑欲望的代表,张一曼事无不可对人言,她恶言善意拒绝的两个凡事隐忍的男人,却在心里对她种下了痛恨的恶之花。

裴魁山曾对校长说,需要教育的不仅是学生,铜匠也把校长告诉他的有教无类挂在嘴边,平时他们是好同事,好老师,好丈夫,可心中恶性一旦占了上风,所有理智就荡然无存了。


裴魁山黑化后片刻不离身的皮毛大衣是个很好的象征,当他心中阴暗堆积呼之欲出时,已经不可以称之为人,就是个行走的动物。

稍后穿上这件皮毛大衣的铜匠,与他如出一辙,有之过而无之不及。

前边说过他们对张一曼的刻意加害,并不是因爱生恨,一方面是自卑者极高的自尊心被挑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张一曼能把欲望畅所欲言来表达的恨。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非常多,他们既羡慕出位者的风光,又没胆量做主同样行为,心中的羡慕嫉妒恨堆积久了,就变成了恶毒切齿的恨,寻找时机对那些出位者痛下杀手。

这类人大多数平时都是老实巴交的老好人,把自己一切私欲掩藏压抑的极深,他们一方面痛恨鄙视欲望,一方面又极度渴望实现欲望,时间久了性格心理都变得扭曲不堪。

人们为什么要压抑欲望,欲望是可耻的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需求:

第一层是生理。例如人食欲,便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

第二层是安全。人身、健康、财产保障、道德、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第三层是社交。爱情、友情、性。

第四层是尊重。信心、成就、互相尊重。也包括我们经常追求的面子。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等。

这五层需求理论充分说明,人生而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是真的么?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叫做无欲则刚,我想这个说法,第一,违背人性,第二,无欲者很难做到所谓刚强、有力量,欲望其实是中性的,很大程度上,欲望是企业、组织、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从上得知,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是人类赋予了它太多附加值。

我们需要的是既不纵容欲望,也不能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拼命压抑。

长久的压抑会让人焦虑,暴躁,性格扭曲,要正视欲望并合理引导,依靠自律,学习来规范自己,充实自己。

自律不是压抑,是释放,学习不是转移,是开拓。

一个人当拥有了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拥有了高远的视野,就会发现焦虑、暴躁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去。

欲望不再徘徊在内心阴暗狭小的角落里面目狰狞,欲望是多面的,它对我们释放哪种面目,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对待它。

当我们不把欲望视为不堪,对它不打压,不压抑,以平常心与它相处。

它就会给我们动力,给我们希望,更会促使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3,规则,边界,与信马由缰,哪个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

铜匠妻子,这个一出场让人瞠目结舌的丑陋乡下女人,最终却成为这部电影中我最欣赏的唯一一个角色。

在女人地位地下的那种年代,她其貌不扬却却驾驭得了老公,怼的起男人,人人讳莫如深的房事姿势更是张口就来。

无证无凭就敢来学校骂天骂地找小三,老谋深算的校长都不是她对手,逼得张一曼当面承认跟铜匠有私,并受到处分。

更在野心勃勃的铜匠美滋滋跟孙佳佳拜堂成亲时,一把他拖了下去,结束了这场荒唐闹剧。

从始至终,她的锋芒直对准自己规则边界内的人与事,端的是精准打击,从不伤及无辜路人。

从她态度言行也可以看出,她来找张一曼的目的,是为了教训自家乱拱白菜的猪,至于猪回不不回去,她都能照样活的精彩纷呈,风发意气。

丑陋、野蛮的铜匠妻子,跟优雅、浪漫的张一曼简直是正反面一样的存在。

但在我眼里,其实她们差不多是同一类人,都活的肆意张扬,坦坦荡荡。

唯一不同是,张一曼的坦荡是无视规则、边界的信马由缰。

而铜匠妻子则是在规则边界内,把这种肆意张扬发挥到了极致。

就如现代的我们。

拥有一份工作时,一心一意,恪尽职守,离开了,就再不回头牵挂。

两个人在一起时,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分手了,就彼此相忘于江湖。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相聚与分离,恪守规则,管理自我欲望不越界,能使我们在每一场相聚中不伤害自己及他人,每一次分离后没有扼腕叹息的悔恨。


4,结语

张一曼为自己的放纵付出惨重的代价,她曾想过用疯癫麻痹自己,苟活于世,最终还是无法忍受自杀离开。

裴魁山丢掉了皮毛大衣,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压抑在心中的欲望之火,就像隐燃的火山,不定那一天还会复燃,也许烧死自己,也许会再去伤害别人。

铜匠跟他一样,心中藏着日趋可怕的魔鬼,混迹在碌碌人群中,即便一生长远,内心的煎熬也会让他寝食难安。

唯正确对待欲望的铜匠妻子能活的自在坦然。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我们不必为有欲望而自卑自怨,惴惴不安。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杯子里的水满了就会溢出来,不如适可而止,剑锋过于锐利了,难以保持良久,因为至刚易折。

钱赚太多,富贵到骄横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种下祸根,一件事情做成了,就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所以当下的我们,急需的是正视欲望,了解欲望。

然后,修身养性,不让自己被过度的欲望所控制,看似为了自己,实则害了自己,也不能强行压抑欲望,视之如洪水猛兽,导致心理变态扭曲。

不懂得管理欲望的人跟动物无疑,压抑扭曲的欲望会把人变成魔鬼。

合理引导管理欲望,才是一个健全之人最应该做到的首要之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