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罗马》:一部由流媒体发行的电影却获多项奥斯卡的魅力所在

《罗马》:一部由流媒体发行的电影却获多项奥斯卡的魅力所在

平凡女人背后隐藏着一个大世界。@奈奈姐姐


《罗马》是由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并且由他自己担当摄影,根据他童年回忆所创作的电影。2018年08月30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上映后引发了观影狂潮,上映完毕后,媒体反响热烈,场刊得到4.65分的极高分数,卫报电讯报综艺Indiewire等全都给了五星。美国《时代周刊》、《滚石》、《名利场》,英国《视与听》等杂志,均将《罗马》列为年度十佳第一名。至今过去一年多了,豆瓣评分8.2,可见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大。


可能你不知道阿方索·卡隆,但是你可能会看过《哈里·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这些都是出自阿方索·卡隆之手,他和吉尔莫·德尔·托罗(《潘神的迷宫》《水形物语》)及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通天塔》《鸟人》《荒野猎人》)被誉为“墨西哥电影三杰”。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第八部剧情长篇,截取了1968-1971年的事件,揉和成了剧中的一年时间,片中90%的场景源于他自己的回忆,为真实还原那段回忆, 片中70%的家具是阿方索·卡隆亲自走遍墨西哥所收集,他想把此片献给一直陪伴自己长大的保姆地克里奥。而该影片也拿下第9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76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等120个电影奖项及提名,也是奥斯卡目前为止出现的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同为一个人情况,也展现了阿方索·卡隆的实力,毕竟导演和摄影已经算跨职业了。


电影剧情很简单,甚至有点平淡,讲述了在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年轻女佣克里奥为索菲亚一家工作,突如其来的意外怀孕,及索菲亚丈夫的离开使得这个家庭产生了变故,而且她们两位女性也在这看似苦涩的生活中团结在了一起,寻找到了自己新的希望,而导演就是索菲亚四个孩子之一。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并没有强情节驱动,也没有半点商业片的属性,但观景体验完全是沉浸式的。影片看似讲述了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但它依然拍出了时代的宏大。不少媒体,认为《罗马》是卡隆从《你妈妈也一样》以来导演生涯的巅峰。我个人觉得影片并不仅仅寄托了导演对保姆的厚重感情,更蕴含了当时背景下墨西哥的阶层问题及变革,女性成长的内涵在其中,所以本文我将从电影背后所隐藏的墨西哥变革、阶层对立、女性成长及电影拍摄特点四个方法来解析《罗马》能收获如此之多奖项的电影魅力所在。

01 明面上表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变革,侧面却展现了动荡变革中的墨西哥

1、家庭变革中的巧妙暗喻展现

在电影里,一开始画面中索菲亚丈夫对家里到处都存在的狗屎不停抱怨,他那辆宽大的福特车与停车走廊始终格格不入。导演其实早在开头用这些细节暗示着这个男人终将离开这个家庭。

男主人开车进走廊,伴随着交响乐,配合多镜头的快速切换,把简单的停车拍出了仪式感的效果,镜头中他不断去调整车身角度与车库空间,象征了他对这段婚姻的调整与适应。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幕明面上是展示着索菲亚家庭最终将走向破裂,但如果结合全剧来看,也能看出这一幕对于当时环境下墨西哥即将开始政治革命的一种暗喻。


2、墨西哥政治变革的侧面展现

影片《罗马》发生在1971年前后,当时正是墨西哥社会变革的中期,此后的数十年墨西哥动荡不安,一直进行着新自由主义改革。导演卡隆瞄准这一社会剧变时期,将克里奥身处的时代背景藏于故事之中,让克里奥的亲身经历与大时代背景产生了联系。除了生活,还有政治、阶层的反应,无形中提高了影片的内涵深意。

1968年10月2日下午至晚上,也是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幕的十天前。 墨西哥当政者对学生、平民抗议者以及围观的无辜群众的大屠杀,这场屠杀发生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尔科的三种文化广场 ,所以被称为特拉特洛尔科事件。而对这一事件,导演卡隆在剧中也有了展现,街上流行的人群,以及当时克里奥到家居店为即将诞生的孩子买婴儿床,看到已经抛弃她的腹中孩子的父亲弗莱明成为了惨案的施暴者,拿枪指着她,情绪过度激动导致羊水破裂。在大背景剧变下,小人物的命运可能因此改写,而克里奥的命运就是对这个时代最有力的无声证言。

3、克里奥诞下死婴的内涵

在这里导演把政治大变革联系到了克里奥身上,由于变革动荡,导致了她最终诞下了死婴,而这个结果却也充满着寓意,代表了这次革命终将失败。我们不知道是否克里奥身上真的发生了这件事,又或者仅是卡隆故意创造出的隐喻,但在电影中却让人看到这个暗喻点的所在。

导演把墨西哥当时的动荡一幕幕隐含展现在克里奥生活的细节中,并且用诞下死婴的方式暗喻革命失败,不但突显在那种特殊时代克里奥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把这种看似个人的生活展现融入了当时的政治大环境,相当于把个人生活、中产阶段状况及当时的墨西哥政治背景融为一体,以点却概括了全貌,导演对电影的的掌控功力可见一斑。

02 前期明显的阶层对立到后期对立的弱化,但阶层对立却依然无法完全消除

1、克里奥个人的生活及原住民与白人生活的鲜明对比来展现墨西哥存在的阶层对立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里,导演用克里奥和索菲亚一家的相处的细节间接表现了克里奥的底层人民地位。

  • 克里奥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孩子自然而然地搂着她,一幅很和睦的场景,女主人索非亚却不允许她如此,不停地指使她做各种事情。她心里虽然有小怨气却也只是用和同伴开玩笑来发泄。
  • 克里奥怀孕后,索菲亚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完后医生和索菲亚均没人问过克里奥的意愿,是否愿意要这个孩子,就直接说了克里奥的预产期。从这点能看出来,根据没有人意识到要尊重克里奥本人的意愿,在她们眼里,克里奥就像自己财产一样,可以替她做出决定。直到最后生下死胎后,克里奥才说出她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个孩子的意愿。也表现了克里奥代表的底层人员面对中产阶层时的失语,无力维护自己应得的权利与尊重。
  • 克里奥母亲被强征了土地,她只能淡淡地说,我又能做什么呢?失去土地的原住民,也只能通过杀掉农场主的狗来作为象征性的反抗方式。

作为社会的底层,克里奥并没有话语权,永远是受到伤害的一方,生活中、爱情中总是如此,让人在她无奈的表情中感到一丝心痛。

2、 除了克里奥的生活之上,电影也搭配了其它细节的呈现来反应墨西哥错综复杂的阶级与种族对立

卡隆在电影里反映了当时的墨西哥,以白人为代表的精英阶级与以印第安土著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冲突。

像索菲亚太太一家是中产阶段,可以自由工作、驱车旅行,政府可以随意获得原住民的土地,而像克里奥这样的底层人士只能沦为被强征土地者,被雇佣者,在生活物质上必须依靠为中产阶段及精英阶段提供服务才能维持生活。

圣诞节的时候,庄园主和亲戚朋友们在敞亮温暖的大屋子里歌舞狂欢。而佣人们只能挤在昏暗狭小的地下室里小声说着自己的新年祝愿。当森林大火发生,冲在最前面救火的是当地印第安裔土著,而白人雇主们则手里端着葡萄酒杯,站在一边指指点点。甚至在救火队伍中悠然欣赏火势,大火则在孩子们中间形成狂欢的气氛,一个装扮奇特的白人走到镜头前唱了一首摇篮曲,散发着颓废的气息,仿佛刻画了70年代墨西哥白人中产阶级的迷惘。

圣诞夜的大火,也寓示着一场革命的即将爆发。这种暗喻的细节在电影中可谓比比皆是,这也这部电影为何能让人沉浸在其中的原因,每一幕的出现都有着自己的含义在里面。

3、电影后半部分,虽然女主人索菲亚与克里奥达成了和解,但还是能看到阶层的存在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索菲亚与克里奥双双都经历了感情上的失败,克里奥不顾生命危险救下了索菲亚的两个孩子。大家在海边紧紧抱在一起放声痛苦,索菲亚彻底接纳了克里奥作为家庭成员,克里奥救了孩子们,而一家人用温暖抚慰了克里奥。可以说最后的一幕大家看似冲破了阶层的障碍,紧紧相拥在了一起。而也有很多观众对这一幕觉得不太好,怎么就和解了呢?

然而我却觉得这一幕看上去是和解了,克里奥获得了尊重,走出了心灵的黑暗时刻。然而电影最后一幕,克里奥手里抬着待洗的衣物往楼梯上向上走的,这展现了克里奥未来生活的写照,她未来仍然要依附于索菲亚太太一家生活,妥协与和解只是表面上的。中产阶级和底层阶段的对立与区别,在克里奥与索菲亚之间只是减弱,而并非完全消亡。别忘了,回家后,孩子们对克里奥的救命之举大加赞扬之后说:克里奥,去给我做一杯冰沙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固有阶层结构仍在惯性延续,克里奥也不可能通过这一行为就能彻底改变之前阶层的惯性。

另一方面她在索菲亚家里是家庭一员,但如果她走向社会,她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底层,不被尊重的人群代表,她也不可能像索菲亚一样去应聘上一份正式的工作,因为她的身份仍在当时的墨西哥是社会的底层。这种阶层的消灭是需要长时间的,而并非一时就能成到的目标,一个人被家庭接纳了,不等于消亡了阶层对立。


这部电影可以说处处都伏笔,处处都有着暗喻,而卡隆却能把这些政治变革、阶层对立细节的揭露完美融合在一部描写克里奥家庭保姆的生活中,平凡人的生活拍出了史诗级大片的感觉,这就是卡隆的功底的展现,令人佩服。

03 不同阶层的女性都需要独立自主、依靠自我才能真正强大

1、不论什么阶层的女人都有可能面对感情的伤害

电影中,克里奥与索菲亚同为女人,一个是被雇佣者,一个是雇主;一个是底层人士,一个是中产阶级,但在面对感情上仍然不可避免都受到了伤害。

克里奥的男友弗莱明前一秒还和她在卿卿我我,下一秒却在听闻她怀孕后,借口上厕所立马逃之夭夭,克里奥通过弗莱明的朋友找到他,得到的却是弗莱明的恐吓,甚至最后弗莱明是导致克里奥早产的罪魁祸首。

索菲亚虽然知道丈夫出轨,但对丈夫出轨很无力,像祥林嫂一样找人抱怨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直到最后老公对她说去加拿大出差,就去几个星期。然而一去不返,扔下索菲亚和四个可爱的儿女。

两个女人都遭受了爱人的背叛,品尝把所有爱与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的苦果,电影中,卡隆对于抛家弃子的男人真是毫无掩饰的批判,丝毫没有展现一丝对这两个男人的同情与理解,而是直接的揭露他们的行为,让人看到恨得咬牙切齿,但也看到了把生活和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的不可靠性,也为之后她们的觉醒打下了基础。

2、一场旅行,两个女人完成了自愈和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主要核心寓意


无论是克里奥还是索菲亚,两人面对离开的爱人和丈夫,不得不选择自我坚强起来,因为她们别无选择。克里奥虽然有包容她的索菲亚一家,却无真正理解她的人。而索菲亚虽然痛苦却还有四个需要自己照顾的孩子,她不得不坚强起来。

一夜大醉归来,索菲亚驾驶着硕大的汽车,面对车子与停车位的不合适,她不再小心翼翼停车,而是直接大力脚踏油门,用车子撞坏柱子,而这一场景也表现了她的内心的挣扎与斗争。

痛苦之后,生活总还需要面对,索菲亚的面对是主动积极的,而克里奥却相对于被动一点。索菲亚因为喜爱读书,找了一份在出版社的全职工作,并且换了一辆小一点的车,代表了她已经下定决定重新完全依靠自己、独立、做真实的自己,照顾好孩子开始新生活,

然而她邀请克里奥一起去海边度假,用这种方式与过去告别。当克里奥不顾一切,找回风浪中的孩子们,他们相拥而泣,敞开心扉。克里奥道出埋藏深处的心结:她刚开始并不希望肚里的孩子活下来。这个秘密她未曾和身边的闺蜜说,也未曾和远在乡下的母亲说,却愿意在这时诉说。索菲亚一家也对她说出了:“我们很爱你,克里奥,对吗?”感动上升到了顶点。

救孩子的行为是因为在克里奥心里这些孩子已经是自己的孩子了,她救孩子并不是因为她是仆人,而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意识地行为,她也在这次大海的考验中升华了自己的内心意识。

正是共同的境遇、患难与感同身受,拉近了克里奥与索菲亚的之间关系,也真正成为了索菲亚家里的一员。在经历生活及海边磨难之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学会了成长,无论索菲亚还是克里奥,甚至是家里每一个孩子们,回家的路上,大家面对车窗外变化的风景,都若有所思,也许都在思考着未来的路如何走。但有一点明确的是,未来的路都要靠自己走下去,而非无法依靠的男人。


在卡隆的故事里,女性无不坚韧自强,而男人都始乱终弃,毫无责任感,常常控诉着男人在家庭生活中责任感的缺失,这可能也隐晦表达着卡隆内心私密的伤痛。卡隆在电影里除了政治变革、阶层的精细刻画展现,对两个社会生存的小女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述却也如此的细腻。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动荡的墨西哥里,女人们的自我觉醒与如同现如今一样重要,也向我们展示了不论哪个时代,女人永远能依靠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命运也只能靠自己来掌控。

04 电影摄影镜头的巧妙运用,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1、大量缓慢移动的长镜头运用,直观呈现了时间的流逝

电影大量运用到展开卷轴式的摇镜头和跑步机式的横移镜头,使人物更加融合在环境之中,虽然电影时间跨度并不长,却拍出了浓浓的史诗感。

采用2.35:1的宽荧幕画幅让场景尽可能呈现巨大的信息量。在剧情上,卡隆也尽可不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甚至拍摄过程中也严格按照剧本的时间顺序拍摄,这对于首次出演电影的雅利扎·阿巴里西奥(饰演克里奥)却是一件好事,更有利于她体会剧情,更好地演绎克里奥这个角色。

长镜头的精妙使用让观众更加沉浸在电影的画面当中,跟随着电影角色的脚步前进,体会着她们的真实心情

  • 克里奥生产时候,生下的婴儿被拿到深景处抢救,克里奥抱着死婴的痛苦表情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大于身体的痛苦,非常的真实令人动容,而这种真实感都源于卡隆长镜头的运用保持了情感的连续性。
  • 拍摄克里奥到大海里救孩子的一幕,在构图时,把人物放在左侧,画面的右边大量留白,引发观众的猜想,右边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采用长镜头拍摄方式,镜头跟着克里奥由慢到快的平移,直到最后海水没过她,我们才真正看到危险正在发生,看似很简单的横移长镜头,却是精准而高级的运用。


影片中的诸多特写镜头和鸟瞰画面都意蕴深刻,而卡隆无疑是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让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一家人身后的日落将地平线无限地延伸,也蕴含了延伸到未来的深意。电影这些长镜头的运用也展示着摄影导演的能力,用镜头追随人物,电影里的时间等同于现实的时间,更易让观众进入电影中体会紧张感和主角内心世界。

2、阿方索·卡隆亲自担任摄影,让电影呈现了更好的私人回忆世界

导演卡隆在2006年就想拍这部电影了,但是由于尚未构思好就拖到后面。在电影中,由于之前的摄影师档期问题,无法继续担任《罗马》的摄影任务,结果卡隆本人只好一人架起两台借来的Arri Alexa摄影机,亲自上手拍摄这部电影。卡隆自己导演、自己拍摄完全的作者性,呈现了更加真实的属于导演的私人回忆。

电影中墨西哥城的罗马区在1985年的地震中已经毁得差不多了,电影中见到罗马区全是根据卡隆的记忆搭建而成的景观,通过电影中的情景 ,我们也能看到场景的丰富程度。

整部电影并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开拍的时候导演是唯一一个了解整个剧本和电影方向的人,每次拍摄,导演只给到演员对话和场景,允许即兴发挥,并严格按照顺序拍摄,就是为了更好地捕捉演员在电影中展现的真实生活情绪。

正是如此“特别”的拍摄才有了今天让人惊叹不已的《罗马》。

总结:

《罗马》的出品方和投资方是Netflix(网飞),作为流媒体,网飞自然是不愿意让《罗马》在院线播放,为了冲击奥斯卡,早期也只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小规模点映,然后就收回自家网站供会员观看。而这一行为也引起了争论,有些人觉得在流媒体上映的电影不能叫做真正的电影,争论还会继续。但我觉得不论是在院线上映,还是在流媒体上映的电影,只要质量过关,观众喜欢就是好电影,这才是电影唯一的评判标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