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疯狂的外星人》科幻本土化:小人物,大情节

《疯狂的外星人》科幻本土化:小人物,大情节


上世纪初,科幻电影伴随着电影艺术的萌生也随之得到了一定发展。这一临界于经验主义超验主义之间的电影形式,更多地立足现实世界,展现出“超自然现象”或者“科学幻想”与普世认知的糅合。奥地利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首次提出“科幻电影”这一概念。

科幻电影描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赫伯特·W·弗兰克

科幻电影启蒙于法国,发展于美国。1902年,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随后,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片之一,逐步在美国得到了更多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两次电影浪潮中,《惑星历险》(1956,美)、《2001太空漫游》(1968,英美)、《星球大战》(1977,美)等,展示了科幻电影“大事件、大空间、大场面”的艺术特点。国外科幻电影往往创设出宏大的超自然世界,以鲜明的视觉冲击弥补故事环节的叙事弱势。


1977年,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剧照


21世纪以前的国内科幻电影,更多地与童话、神话相契合,与国外同期相比,缺少了宏观意义上的特技冲击,却不乏超越现实思想的天马行空。1990年,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以“孩子”的视角,将一次事故“烧毁”部分臭氧层的科幻元素与孩子听懂动物语言的童话元素进行了巧妙结合。无独有偶,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作家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同样没有将特技基础上的视觉冲击作为衡量方向,而是托生于经验主义下的现实世界,融合了外星人误入耿浩家的巧合,让这部科幻片呈现出浓厚的“市井气息”。

“宁导(宁浩)对大自然、宇宙与人的关系有很深刻的想法,只不过以前的作品没有机会表达出来,这次拍《乡村教师》我觉得是很好的机会。”——作家刘慈欣,代表作《三体》《乡村教师》。


合影(左一宁浩,右一刘慈欣)

科幻内核下,小人物的“市井气息”

小人物,一直都是电影作品重点刻画的艺术群体,早在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电影《火车进站》中,就通过现实主义的展现方式,再现了火车进站时小人物们的行为众生相。卓别林的《流浪汉》(1915,美)、山田洋次的《男人好辛苦》(1969,日)同样着力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贴近生活现实,“市井气息”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解读。

市井气息,源于市井文化下的现实氛围,是基于“街市、市场”产生,具有生活化、无序化、自然化特质的市民文化气息。电影中的市井气息,贴合我们的平凡生活,虽然经由艺术加工,却仍然能够展现出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自然风范。


卓别林《流浪汉》,演绎平凡小人物


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冯小刚、管虎等当代导演《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头发乱了》电影作品中,在精英文化的语境下掺入世俗文化思想,对小人物群像的“市井气息”进行了更多的探讨。管虎在《头发乱了》中引入女性第一视角,从哲学、女性学角度讲述了小人物叶彤面对爱情抉择下的自由考量,“市井气息”在女性细腻思想中得到诠释。而导演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聚焦弥漫“市井气息”的小人物,展现出小人物对于现实生活的自我窘迫与现实寓意。宁浩没有局限于以往的经验主义考量,基于小人物的群像刻画,基于科幻内核的展现,融入了他的思想升华,赋予小人物别具一格的“市井气息”。

“市井气息”源于生活,且贴近平凡。科幻内核与小人物“市井气息”的巧妙融合,推动了《疯狂的外星人》剧情呈现,也借助这种现实与超现实的“荒诞”碰撞,营造出认知错位的艺术氛围。


耿浩、大飞煞有其事的讨论外星人


  • 第一,耿浩与大飞第一次见到昏迷的外星人时,耿浩那一句:“他(外星人)是个明显的灵长类,应该是一个很罕见的猴。”表现出普通人们对于外星人种的“无知”,虽然科幻与现实进行了结实的碰撞,科幻内核初现,但通过耿浩、大飞对话式的演绎,“市井气息”仍然扑面而来,科幻内核成为附庸于现实的元素所在。
  • 第二,耿浩训练外星人金枪刺喉,外星人表现得似模似样时,科幻内核与耍猴人的“市井气息”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种认知上的背离感,不仅透过喜剧上的荒诞得到了戏剧般的展现,而且,没有让科幻内核孤立于市井之外,而是就此成为宁浩在科幻电影中展现小人物“市井气息”的助力。
  • 第三,外星人与耿浩等人最后对决时,由古代神话、外星文明衍生的科幻元素得到了更多的拓展,但是,宁浩仍然将科幻内涵通过外星人的杂技戏耍与以往的“市井气息”进行了巧妙融合,尤其是外星人如同“孙悟空”一样的装扮,最后,耍猴的铜锣、音乐更是让“市井气息”得到了张力式的表现,科幻内核顿时被一场市井“闹剧”烘托得喜剧感十足。


《疯狂外星人》,外星人练起金枪刺喉,科幻内涵中充满荒诞


科幻内核的展现,表露出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并与“市井气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初次见到外星人的“无知”,到第一次亲密接触下的市井文化凸显,再到对决下的“市井气息”迸发,体现了导演宁浩对于外星文明与市井文化相结合的充分拿捏。小人物,大责任,这是宁浩贯穿《疯狂的外星人》的艺术基调。同样是拯救地球的英雄,宁浩眼中的“英雄”却是平实普通,有血有肉的,“英雄也是普通人,不会为了英雄而英雄”,这样的艺术执念为《疯狂的外星人》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


导演宁浩


“市井气息”中的科幻本土化

说起当代的国内科幻电影,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利用先进的特技,营造出一幅宏大雄伟、制作细腻的未来宏图。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的尝试,那么,《疯狂的外星人》是对科幻本土化的拿捏。

《流浪地球》以蓬勃大气的时空创设,营造视觉冲击,胜在恢弘;

《疯狂的外星人》以外星人个体塑造,融入社会百态,胜在细腻;

前者接轨国际化,后者落入市井间,各具优势,各有千秋。


《流浪地球》营造宏大的未来科幻场景

我国科幻本土化的尝试,源于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1906)、吴趼人的《新石头记》(1908)等作品,风靡一时。当时,对于晚清科幻小说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贾宝玉坐潜水艇。”这也是近代科幻本土化的形象写照。在当代,科幻本土化同样得到较多探索,作为新生代科幻小说家的刘慈欣,在代表作《三体》《乡村教师》中,将现实的厚重感与科幻的空灵感进行糅合,赋予科幻小说更多的本土化元素。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

宁浩《疯狂的外星人》的科幻本土化,从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一脉相承而来,又被注入了鲜明的宁式风格,“市井气息”、科幻本土化,与持续探索形成的宁式风格,一同架构起《疯狂的外星人》的艺术脉络。

电影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会变成一个繁荣热闹的大市场,而观众也经过足够的观影习惯熏陶。也正是因为基数庞大,才会有一些特定的电影类型出现来满足观众需求。最根本的是,电影要做到本土化,将故事与本土的人结合才会产生鲜活的力量。——宁浩谈电影创作

“市井气息”中的科幻本土化。宁浩对于“市井气息”的营造不遗余力,《疯狂的外星人》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科幻本土化与“市井气息”的融合,耿浩、大飞面对外星人“装怂”时的“亚洲蹲”,兼具市井写实与空灵科幻的矛盾性;人耍猴、人耍外星人、外星人耍人之间的猴戏精髓时刻透露黑色反讽,科幻本土化与“市井气息”形成思想碰撞;外星人乘坐的飞碟,竟然是“洋葱”形状,就连最后对决时扮作“孙悟空”的外星人造型,都与“洋葱”有些相似,同样展现了科幻元素与市井元素的巧妙结合。最后,剧情发生反转时,国外特工竟然敲起了东方乐器锣,这一细节蕴含了宁浩对于大国文化“反侵袭”的映射意味。


耿浩、大飞的“亚洲蹲”,颇具市井气息

宁式风格下的科幻本土化。一如既往的多线叙事方式,推拉摇移下的镜头纵深,戏剧化的万般巧合,这些丰富多彩的宁式风格,与《疯狂的外星人》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更多的本土化进程糅合,让人既感到熟悉,又保有新鲜感。比如:外星人借助快递车辆逃走时,耿浩、大飞与外星人之间上演了一场追逐的戏份,伴随着“哥是一根葱”的搞笑音乐,宁式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幻元素下的外星人也在一路逃跑的过程中,与市井文化下的快递、自行车、大排档等“本土特色”交相辉映。

《疯狂的外星人》里,耿浩、大飞上演经典的追逐戏份


科幻本土化演绎,啼笑皆非的跨物种对决,荒诞的科幻桥段,平静拮据的小人物生活,构成了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艺术底色。小人物的“市井气息”同样着力于艺术氛围的创设。充满世俗的小人物与遥远、空灵的外星人“相遇”,折射出经验主义与超验主义的幻想碰撞,行为荒诞,却不乏真实,充满“市井气息”的小人物被赋予了奇幻般的“大责任”,拯救世人的荒缪基调被夸张地显现出来,甚而让广大观众都感受到了电影中透露出的不真实,而这种小人物的升华刻画,在片尾彩蛋耿浩(黄渤)与大飞(沈腾)从徐老板(徐峥)手里获得产品宇宙代理权的剧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时的小人物群像被赋予了更具科幻元素上的精彩,也凸显出科幻本土化的融合魅力。

《疯狂的外星人》有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都是描述最世俗、最普通的人,他们和最遥远的、最空灵的外星人相遇,并迸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作家刘慈欣


《疯狂的外星人》,黄渤、徐峥、沈腾同框,将科幻内核展现引入高潮

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关注宁浩的“疯狂”系列电影,“市井气息”始终贯穿其中,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一幕幕熟悉的平凡场景,架构起宁浩关注民众,聚焦底层的电影版图。《疯狂的石头》中,小人物的“市井气息”迸发建立在复杂的人物冲突之上,更具人物张力。包世宏与道哥一伙、道哥与麦克、包世宏与三宝、包世宏与麦克等戏剧化的人物矛盾编织成复杂关系网,并作用于城市脉络,“市井气息”借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受众建立起思想共鸣。《疯狂的赛车》中,“市井气息”则更多地通过多线叙事下的剧情层次予以呈现。耿浩安葬师父,李法拉蓄谋获得财产,东海等人千方百计完成交易,多条副线与主线的糅合,使得小人物群像扎根于现实世界,“市井气息”伴随剧情层次化展现予以迸发,流连于街市之间,烘托出普通人群的平凡生活。


宁浩、沈腾、黄渤在《疯狂的外星人》片场


《疯狂的外星人》,看似是耿浩、大飞与外星人的一次次斗智斗勇,却表现出宁浩聚焦科幻元素,对摒弃大事件、大场面,着力小人物、小情节的科幻本土化谛视与思考。宁浩对于科幻电影的探索,没有一味地迎合好莱坞叙事风格,将我国古代神话元素也融入其中,加持宁浩熟悉的追逐元素,在自行车、耍猴、快递、盲人修骨构成的市井文化中,赋予了科幻电影另一种本土化的诠释。

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尝试能够接轨国际化,追求更高的电影特技水平,但宁浩对于科幻本土化的尝试却能够入乡随俗,使得科幻元素真正与我国民俗习惯、文化底蕴、艺术属性相融合,展现出本土文化的消融性与兼容性。正如《疯狂的外星人》中,数次提及白酒、火锅等具有普世性的本土元素,无论是怎样的食材,都可以“一锅烩”,无论是外星人,还是敌人,都会在烟雾氤氲中,流连于文化吸引带来的彼此共存。《疯狂的外星人》,借由科幻本土化的审视,把小人物群像与“市井气息”、文化自信串联起来,呈现出科幻本土化的小人物之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0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