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大年初一年费上线的《囧妈》到底有没有收服观众的心?

大年初一年费上线的《囧妈》到底有没有收服观众的心?

大年初一,电影《囧妈》上线免费播出。


电影内容如何,是我们当下最最关心的部分。“囧”字开启了许多观众的观影欲望,那“妈”到底有没有最终收服观众的心?



元素一:亲子关系


“有段时间不知道怎么跟妈妈相处,一见面就是吵架。陶虹就问我,多久没抱一抱自己的妈妈了?”


一次采访中,徐峥坦陈他的“困境”。



元素二:公路类型


“结婚之前,一定要有一次长途旅行,要么闹掰,要么加固。谁也别想隐藏自己。”


这句话,想必也不陌生。旅途就像是一支超级催化剂,所有的矛盾都逃不了被无限放大的命运。



假如,和妈妈来一次长途旅行,两个人在绿皮火车上单独相处六天六夜,那又会是什么样呢?



“要‘疯’,儿子年龄越大越‘疯’”,话音刚落,隔壁小赵就这么来了句,还配着副叫人匪夷所思的纠结表情,可见这一设定的“威力”有多大。而这,就是徐峥电影《囧妈》的一句话提纲。


行内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你的灵感如果不能用一句话阐述清楚并吸引受众,它大概率就不具备产出为优质剧本的潜力。如果用这个评判标准,《囧妈》的一句话可谓是正中痛点,潜力无限。


产出如何?窃以为,亲子关系+公路+喜剧,一手好牌握在手,徐峥打出了“囧”牌商业电影的一贯水准,却没能完全抵达这个点子的“应有之义”。



先论片中的亲子关系。有人指出,把王宝强、包贝尔的角色替换为“妈”,是这部影片最大的败笔。这一点,小编非常不认同。


如果说要打造一个“囧妈”,中国一定是最佳“产地”。实际上,亲子关系的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相爱相杀”可以说是基本形态。再加上传统家本位观念带来的父母对子女生活的习惯性“控制”,以及子女不断接受新思想产生独立自主观念后的“反叛”,母子之战“一触即发”。



而我们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关注的是婆媳关系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矛盾关系,却忽略了中年人与老年父母之间的问题。对于很多中青年人来说,自考大学离家,就几乎没有机会与父母长时间相处,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更是如此。在父母不经意间,他们已经成长为全新的个体。再做交流,往往难如登山。此前的影视剧《都挺好》中关于父女关系的探讨就引发了许多观众共鸣。


因此,对于“囧妈”的选择,不仅不是错误,反而是徐峥突破自我的第一步。



但遗憾的是,许是出于商业考量,徐峥一续前作,试图用“新瓶旧酒”的方式再现喜剧类型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仍将中年男人徐伊万作为主角,他的婚姻事业相捆绑的困境为副线,母亲则作为喜剧担当,接替王宝强、包贝尔之前的位置,去莫斯科唱歌则是她这一副线人物的行动目标。


被他忽略的部分在于,母子关系的独特性。首先,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说,恋母情结和弑父情节是人类共有的精神特质,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第二,就算通过情节设置强行制造大矛盾(比如片中的母亲出走),母子关系的紧密血缘也使得观众毫不担心他们分道扬镳。这也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囧妈》中同为分离,却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心理感受的原因。


一场影片看下来,真正生动有趣的反而是母亲不断给儿子喂水果,使用各种抖音神器,以及语音方阵轰炸儿子等日常段落。相反,出走、被熊追、冰上冲刺、坐热气球部分却略显尴尬,代入感弱。母与子的真实人物关系,没能完整搭建出来。



再论公路+喜剧的类型题材。对于这一点,导演徐峥是颇有经验的。可以说,他开创了国内公路喜剧片贺岁的先河,成为了影视公司争相仿制的对象。这部影片,说到底也是一部《俄囧》。


但由于前文所述一句话提纲的限制,本片多着力于长途火车上的故事,不像前作能那样完整地展示泰国和香港的风土、地貌、人情。在看片之前,小编也曾想到这一点,却并没有为本片担心,因为一列火车上能发生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如果将问题聚焦于亲子关系,矛盾点、喜剧点集中发力,完全可以支撑一部影片。再加上他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一章对细腻情感把控力的体现,这基本已不成问题。但显然,徐峥对此非常担忧。



他先是在火车上增加了一个漂亮俄罗斯女孩为副线,并以此为出口把火车的车头、车餐厅、车顶等空间完整利用,最后又在影片中增加了大段的“公交出走”“树林遇熊”“冰上冲刺”“气球助行”等情节,尽可能多地展现路途之景。


结果呢,景色是齐活了,影片节奏点却七零八落。



说到底,徐导还是有点不自信。他想要跳出前作的藩篱,剖析人与人关系的真相,却又不敢从已受认可的元素中完全抽离出来。而片中对于《伊万的童年》《暖暖内含光》等片的致敬,则更像是导演对于影片艺术价值的自我试探与呼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0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