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变身“网大”,《囧妈》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变身“网大”,《囧妈》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前期宣发的争议还是转战流媒体的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囧妈》的热度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今天,我们先从电影本身出发,谈谈这部“囧系列”的终章的水准高下。


“囧”途不囧,是故事变了?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囧妈》应该庆幸其成功转战以避锋芒、找定位,不让“山争哥哥”与“囧”系列的金字招牌滑落。


和《泰囧》、《港囧》等同系列影片相比,《囧妈》在题材上换血,从单纯无厘头的搞笑开始寻求深度,直击代际关系、亲密关系和亲情的内核,与春节阖家团圆的氛围相适应,想要在情感上激发更多观众的共鸣,于是抛却了“囧”系列一贯相承的“笑果”。但是纵观全片,整个故事最大的问题似乎就是“陈旧”与“琐碎”。



带着母亲成功平安去俄罗斯“旅行”,需要在火车上度过六天六夜,在风情迥异的异国他乡又会有新的经历和奇遇,《囧妈》的故事设定很“大”,也很“小”。


“大”在于代际关系、不同性格、不同风土人情都能引发不小的冲突,“小”在于过于封闭的故事场域(比如固定的火车站台、狭小的火车车厢)并没有展现大格局、重情感故事的可能,


更何况,和大部分剧情片类似,主角被设定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凡中年男性,除了处理代际关系,主角的婚姻家庭、事业、友谊和自我成长也是需要故事线的铺垫。所以掌控整部电影的节奏对导演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格局方面,电影使用了和《泰囧》一样且与大部分美剧类似的“公路片”模式,用“打一枪换一片林子”的相关性不强的故事,拼凑出了整部电影。于是六天六夜的火车众生万象和纽约的精英被打碎、剪接成了一小段一小段各具张力,却关联性不强的故事。


小到拿错护照和钥匙,大到扒火车、偷文件,在火车上的手机泡水、走错房间等尴尬“小事”,插科打诨的“笑点担当”列车员、俄罗斯美女娜塔莎,都像是被火车包厢隔离开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每一个角色在既定的时间内展示完自己的故事就悄然离场,故事之间没有关联,笑料包袱像是从独立小品中直接嫁接过来的。


徐峥将本应精彩的群戏,变成了无数乏善可陈的小品串联的“老戏”,缺乏新意之外,其对笑点的刺激也宛如隔靴搔痒,对于“代际和解”和“自我成长”两个主线情感的铺垫作用也比较微小。



再到后来莫斯科的故事部分,一场“熊出没”就将母子冲突羁绊一笔勾销,从天而降的热气球又能峰回路转,怅然圆梦。


我承认患难见真情,更何况还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但是这些缺乏逻辑,甚至带着奇幻的矛盾转变,反而削弱了前期母子相处时细腻的感动。在故事的前半段,我还愿意承认徐峥很会“吸引观众”——在阖家团圆的时刻,将最“生活”的日常搬上银幕,在有限的时间中给予观众刺激。


但是在经历了后半段的奇幻旅程后,我却认为这更像一个AI书写出的程式化老电影,故事不吸引人,“笑果”不强烈,主角的故事大团圆了,“囧途”的终章似乎不太平了起来。



“囧”途不“囧”,是人变了?


纵观所有的喜剧剧情片,主角组合一向很固定,都是一个“没头脑”配一个“不高兴”。


如果主角A内外在形象比较重合并且偏向拘谨,那么主角B一定要是一个闹腾的“活宝”。《唐人街探案》系列,相对冷静内敛的秦风一定要配看似无脑闹腾的唐仁,否则许多矛盾“爆点”不会呈现。不打幽默牌的《绿皮书》甚至也有相似的角色配置。



但是《囧妈》却弃用了这种二元主角设定。徐峥与黄梅莹自然演技一流,但是两个角色都不具备较强的功能性,于是两个角色之间缺少了化学反应。


比如在《泰囧》中,徐峥饰演的角色扔掉的手机被王宝强饰演的角色“捡”了回来,客观上导致了徐峥角色计划变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靠角色推动了故事,观众自然买账。


然而在《囧妈》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从上车到指使锅贴偷文件,再到与母亲争吵,全部都是因为一时“情起”,无论是愤怒的冲动还是观念的冲突,说到底就是因为功能性角色的缺失,只能由导演掌握话语权,变成了“导演指哪打哪”的导演推动剧情,显得更为刻意。



当然,主角功能性的缺失可能是由于题材的限制,贾冰饰演的列车长、娜塔莎等主要配角就应该实现功能性的补偿。


贾冰补偿了笑点,一本正经说胡话的“损”比老梗好笑多了,但是他的角色自始至终没有对故事产生任何贡献,娜塔莎的角色用文化、性格冲突推动了故事,角色本身的独特性和魅力却有所欠缺,郭贴、沈腾客串的龙套更是惊鸿一现,可有可无。



“公路片”的精髓之一就是独立配角让独立配角发挥牵引的作用,让毫不相干的线索产生交集,增加形象迥异的主角之间的互动,推动剧情发展。



但是很显然,本片的“绿叶”们都多多少少缺了“一点”,最终导致了“负负得负”的欠缺。最后的“熊出没”用最大的冲突导致前期母子矛盾的和解,再转向夫妻关系、工作矛盾的和解,导致前期“公路片”模式的积累铺垫被冲淡,与母子和解相比,夫妻关系、工作矛盾的故事线甚至显得赘余。



“囧”途不“囧”,只能用感情动人


虽然叙事和“笑果”上失败了,但不得不承认,在情感方面,《囧妈》中的一些片段还是非常动人的。


徐伊万在讲电话时被母亲源源不断塞进嘴里的水果,母亲“我要我觉得”式无微不至的关心,养生偏方和网文,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小心思,缺乏陪伴时候的委屈……这些极其贴近生活的细腻、真实的剪影,构成了一幅牵动人心的“中国式亲情”的画卷。



在俄罗斯剧院里深情演唱《红梅花开》时的母亲,是多么光芒万丈,这时候她不再是家庭生活中的背景板、儿子背后的铺路人,她就是一个有梦想、又热爱的赤子,一个活生生的人。


习惯了母亲的身份,不要忘了,每一个母亲也曾经是一个渴望梦想的少女。这时候的徐伊万坐在台下为母亲鼓掌,给予母亲一个最真诚的拥抱,这恰恰又是电影最感动的时刻。


真实带来感动,感动带来美。今年颁奖季佳片《婚姻生活》就是用撕破美化、伪装,直面最真实的歇斯底里的情感引人深思。细腻的、真实的情感,永远都是电影艺术中最动人的情感。



仅谈电影本身,在“囧”系列中,《囧妈》不是最搞笑的一部,甚至影片自身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它一定是最具有现实价值、最有“人情味”的一部。在特殊的春节用特殊的形式上映,或许会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院线电影的改革发展。幸运的是,《囧妈》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给予人一定的精神归宿,囧途虽不再囧,但能用情动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0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