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解析豆瓣8.4分电影《钢的琴》:一群“唐吉坷德”式的普通人

解析豆瓣8.4分电影《钢的琴》:一群“唐吉坷德”式的普通人

之前,我写过一篇影评,拆解《耳朵大有福》的电影美学,而今天这部《钢的琴》,同是张猛导演的代表作之一,比起《耳朵大有福》而言,更有前瞻性,更有寓意。


这部《钢的琴》同样是将视角聚焦在东北下岗职工的悲欢离合之上,但是通过“造钢琴”这一意象,却为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新的东北!

一,一个勤勤恳恳的工人,不如一个卖假药的贩子!

整部电影最大的一个讽刺,可能就是在男主陈桂林的遭遇之上。

他曾经也是一个工厂的职工,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曾经想过就在工厂里待上一辈子。

可是在遭遇工厂倒闭,下岗待业以后,他只能拉着一群人组了一个乐队,婚丧嫁娶、新店开业,他都会去。

饶是如此,他也仅仅混了个温饱,但是对于眼前的困境,他并不气馁。

毕竟大家都是这么活着,毕竟大家都还不如他呢!

可是随着妻子小菊的突然出现,他遭遇了一次大危机,小菊回来是想要和他离婚的,她现在嫁给了一个卖假药的贩子,过得不错,就想着带走女儿去过好日子。

而陈桂林不想放弃女儿,他就这么一个女儿,女儿走了,他怎么办?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哄骗女儿,说给她做了一个钢琴,虽然是假的,但是只要心中想着能听到,就能听到。

但是女儿一句话,却让他认清了现实,那就是假的,终归是假的,没有声音,就没有声音!

他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勤勤恳恳的工人,真的不如一个卖假药的贩子!

二,唐吉坷德式的父亲

在塞万提斯的著作《唐吉坷德》中描述了一个敢于与风车战斗的骑士,而电影《钢的琴》中陈桂林也是一个类似“唐吉坷德”的勇士。

为了留住女儿,他做了很多看起来很荒诞,实际上特别伟大的事情。

比如一开始的借钱,买了猪肉,去找二姐借钱,可是钱没有借到,猪肉却不见了。

而好不容易找到的胖头,还没有开口借钱,反而还要替他还二十块钱的赌债。

在最后被逼得没有办法的陈桂林只能在一群人大醉的时候,带着他们去偷琴,在被人都发现的时候,所有人都跑了,只有陈桂林一人没有跑,反而守在那琴键跟前,为所有人弹奏了一曲。

他不是傻,他只是不认命,他只是不服输!

为了给女儿买一架钢琴,这个平凡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做了很多看似荒诞,实际上却非常让人感动的事情。

但是这一腔孤勇,和“唐吉坷德”一样注定是徒劳无功的,直到他偶然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俄文的“造钢琴”书籍,一个伟大的想法,突然在他脑中闪现:

造钢琴!对,就是造钢琴!

三,咱们工人有力量!

面对经济大浪潮,其实每个下岗工人都是“唐吉坷德”,所以在陈桂林提出要替自己的女儿造一架钢琴,提出要为女儿圆一个梦的时候,他曾经的那些朋友,他曾经的那些兄弟又抱着各种目的回到了他的身边。

在已经废弃的工厂里,在已经听不到喧嚣的车间里,这一群不屈服,这一群不放弃的工人,又怀揣着同样一个梦想,回到了这里。

而季哥这个人物的剧情可能是最出彩的,当警察找到他要带他回派出所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让我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跟你们走!”

而当他看到自己亲手做的钢琴架出来的时候,他脸上带着一脸平静,带着一脸笑意,对于季哥来说,做好这一架钢琴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一个回忆,只是为了一段青春。

证明他们这一群人曾经也来过,证明他们这一群人曾经也是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人。

只是时代抛弃了他们,只是时代走得太快,让他们追赶不及。

但就在这个时候,陈桂林遭遇了几件小事,一个是自己的女朋友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再一个父亲突然离世,一下子将这个“唐吉坷德”式的勇士给打倒了。

他选择了放弃造钢琴,他选择了将女儿交给妻子。

四,最后的抗争!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造钢琴的意义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陈桂林夺回女儿了,这个时候造钢琴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个梦,成了大多数人的一个理想。

这一群人从最初的各怀目的,到最后的只是为了造好这一架钢琴,这种目的的转变,这种意义的变化,其实才是电影导演张猛最想表述的。

一个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抗争,一个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呐喊,这才是意义。

即便从一开始“淑娴”就告诉了“陈桂林”,即便你为自己的女儿造出了一架钢琴,也许她也不会跟你在一起。

即便到了最后,所有人都知道造琴这一件事毫无意义,但是梦想有时候不就是这样子吗?

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他真的很珍贵。

电影最后,陈桂林终于为女儿小女造好了一架钢琴,在女儿轻松的弹唱着,结束了整部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0年,整部电影最后只取得了600多万的票房,比起现在动辄上亿的电影票房来说,这点钱真的不够看。

但是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在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英雄主义的东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的工人群像。

被淘汰的陈桂林,其实和日渐萧条的东北经济一样,都是曾经为中国,都是曾经为复兴创造过价值的人,只是时代发展的太快,将他们忘记了。

在电影一开头,导演张猛就通过一场葬礼,将本片的寓意展现了出来:

一出场,秦海璐一身黑衣唱着《三套车》,而画外音是男主人嫌弃他们唱的太沉重,让他们再换一首。

于是他们换了一首曲子,“步步高”,说是让老人加快步伐,有人问:“走那么快去哪儿啊?”

秦海璐一句:“你管他去哪呢?”

开头的“管他去哪”,结尾的“欢歌笑语”,在灿烂中辉煌,也在灿烂中死去,这部电影的价值和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当然这部电影,除了他的现实意义以外,从镜头语言,从拍摄技巧方面,也堪称大师之作,对于一个年轻导演,能将东北工业风拍出这样的意境和美感,也堪称经典电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9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