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生活不止、理想不灭,《钢的琴》从题材属性、艺术价值到作品主题

生活不止、理想不灭,《钢的琴》从题材属性、艺术价值到作品主题

电影剧照

由70后导演张猛执导的电影《钢的琴》,在2011年上映后,得到了众多影迷的好评。影片入围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片中的主演王千源,更是获得了个人首个影帝——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这也是近10年来内地唯一华语影帝。面对好评如潮的口碑与仅有662万元的尴尬票房,时至今日,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与争执依然充斥着各大媒体平台。

影片讲述了在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中,一座国有铸钢厂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厂里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生活窘迫,他在和富裕的前妻争夺女儿抚养权的过程中,为留住女儿和实现其音乐梦想,在情人淑娴的帮助下,与曾经的工友们在废弃的车间中一起制造一架钢琴的故事。电影带有法国新浪潮影片的一些风格特点,用歌舞片题材和黑色喜剧的表现形式,生动更鲜活地呈现出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谱写了一曲岁月变迁的动人挽歌。表现出时光川流不息、生活终将继续、理想永远不死的作品主题。

一、黑色喜剧形式、歌舞片题材、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1、用黑色喜剧的方法描绘出现实的灰暗与悲凉

片中男主陈桂林的状况,在现实层面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他所工作的工厂停工已久面临拆除,做为下岗工人,陈桂林只能靠组建一支小乐队承接一些婚丧嫁娶的活动维持着生计。他内心最大的理想是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却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难以为继;妻子小菊因向往更好的生活,跟了一个卖假药发财的人离他而去。数年后,又回来与他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面对女儿所说,谁给她钢琴她就跟谁的态度,陈桂林只能死皮赖脸、连哄带骗地发动自己的工友们组建成一个集体,在工厂的废旧车间中动手制造一架钢琴以留住女儿。尽管陈桂林巧舌如簧、妙语连珠,台词和对话经常让观众们捧腹大笑。但在笑声过后,我们感受到更深的,还是一个生活失意的中年男人,面对生活的心酸、无奈,还有抗争。

2、歌舞片题材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内地电影作品的一次勇敢尝试与重大突破。

在我国内地的众多电影作品中,提起歌舞片题材的知名作品,除了陈可辛的《如果.爱》,大多数影迷可能再也讲不出其它的名字。在本部电影中,“三套车”、“天鹅湖”、“张三的歌”、“冰山上的来客”、“玛奇朵漂浮”等众多的中外经典音乐与舞蹈元素运用,称本片是一部歌舞剧毫不为过。而众多下岗工友们都抛开各自现实生活的羁绊,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来制造一架有着八千多个零件的钢琴。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禁让我们想到大卫.芬奇的经典作品《搏击俱乐部》,两者在创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内地的电影作品中同样是凤毛麟角。而影片所采用的大量推轨平移镜头、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与开放性的结局,又明显带有一些法国新浪潮影片的风格特性。

3、层次感分明、寓意清晰、富有想象力的镜头语言。

本片的镜头语言同样是一大亮点,在电影开头部分表现陈桂林与妻子对话的场景中。陈桂林一侧的厂房大棚没有天花板,景色也是破旧不堪的厂房与荒芜的场地;而妻子小菊一边则是完整的棚顶与整齐的厂房。对比强烈的画面已经生动地反映出两人在物质层面的巨大差异。在两人对话过程中,彼此的眼神在平视中望向截然不同地两个方向,也代表着两人分道扬镳的婚姻结局,观众从心理上已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理距离,他们的生活空间将永不相交。

在塑造影片气氛方面,导演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对废旧的车间、空旷的荒地、锈迹斑斑的钢铁机械采用了为数不少的空镜头展现。这些不包括人物,只有自然景物的镜头画面,很少使用近景或者特写,全景与远景成为了主要的镜头语言。这些静态的散发着油画般美感的空镜头,加上充满怀旧意境的渲染,带给观众们一种沉浸感,在一种宁静中,透过画框去审视和缅怀那个即将逝去的时代。这种镜头风格紧密地与影片主题契合,即在肃穆、厚重的大时代下,呈现那些“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与生活际遇。

二、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制造出戏虐而荒诞的舞台效果,进而表现出“生活不止、理想不灭”的作品主题。

1、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碰撞,所营造出的艺术张力。

愿景与生活之间的反差、美好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是众多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所在,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方法各异。在本片中,导演多采用喜剧、诙谐的方式表现现实主义元素;用激情昂扬的音乐与舞蹈呈现理想主义元素。再让这两种相互矛盾、冲突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荒诞、戏谑的戏剧效果。比如,陈桂林与淑娴和工友们坐在一辆杀猪送肉用的冷冻车上动情地演唱徐小凤的经典爱情歌曲《心恋》,车厢中悬挂着的来回摇晃的猪腿成为了麦克风;陈桂林因为无钱购买钢琴给女儿练琴,只能在酒后去学校偷琴,但在无法将沉重的钢琴搬走的状况下,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坐在满天飞雪的夜色中忘我地用钢琴弹奏《致爱丽丝》……

在影片所描述的大时代变革背景下。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作为国企工人这一身份,在经济大环境的转型过程中,曾经的辉煌与荣光已经荡然无存。他们的生活现状是阴郁而灰暗的,但内心中被压迫的美好理想却一直存在着。现实的窘迫与寒酸,与理想主义下精神世界中所涌动的激情、憧憬交集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冲突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与艺术张力,在视觉和听觉上使群众们本能的忍俊不禁。但笑声过后,沁入我们心菲的,却是生活那充满悲凉的底色。这种悲凉,与废弃的工厂、空旷的场景等空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关于逝去、关于生活、关于理想的动人旋律,刻画出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们的生活现状与内心愿境。

2、在“大时代”背景下,从这些“小人物”为理想的努力和坚守,表现出“生活不止、理想不灭”的影片主题。

无论在任何年代、任何地域、任何阶层,总会有些理想的信仰与内心无法放下的执念,使人们去努力追求和坚守一些物质以外的东西。尽管时代变革下的萧条和悲凉是本片主要的背景氛围。但在几个主要角色身上,却依然有着努力向上的动力与奋勇抗争的生命激情。

陈桂林为了父女亲情,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打造出一架对技术要求极为精密的钢琴,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迸发出的能量与韧性让我们在心底为之动容;淑娴的理想是她的浪漫爱情,为此她可以不计代价地帮助男友陈桂林实现他的内心愿境。真正让她伤心和感受到沮丧的,并非生活的平凡与艰辛,而是陈桂林对她爱情动机的怀疑与中伤。

在影片中,真正代表着理想主义元素本身的,是出场时间不多的那位曾经留苏的工程师汪工。他的首次出现是在淑娴和陈桂林对话内容中。淑娴的原话是:那时候我们那些女工,就喜欢在厂门口看他下班,他穿衣服都跟你们不一样,喜欢穿一个米色的风衣,还戴一个前进帽,虽然那皮鞋吧老擦不干净,但是走起路来特别儒雅,我就喜欢这样的知识分子。听说他为了一个俄罗斯女孩一辈子没有结婚,后来我每次见到他的时候,总觉得他的身上有一股酸酸的,看着让人特别伤心的那种感觉。

接着,在陈桂林的制造钢琴的队伍中,技术上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们在机械方面专业能力极强的汪工。陈桂林在向他请教后,在汪工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了造琴行动。在制造钢琴的实施过程中,从每一个零件的技术标准、加工方法,也是这位汪工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影在营造大时代变革这样的故事背景中,把铸钢厂那两根即将被拆除的大烟囱,当作了即将逝去的那个时代的主要代表元素。它不仅是铸钢厂辉煌过去的符号,同时也是苏工、陈桂林这些共同经历过那个时代人物内心中无法释怀的青春记忆,更象征着我们的回忆中,那些曾经以为神圣的,不愿意放下的回忆与信仰。而当这些我们在乎的、习惯的、不愿意割舍的东西将要离开我们时,为了自己内心信仰和执念而站出来振臂高呼,并带领大家为之行动的,还是这位汪工。他给两根烟囱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建筑造型,带领老职工们一起四处游走,企图留住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这个无法忘却时代的记忆。

电影虽然多数镜头是用充满陈旧感的画面表现着现实世界的锈迹斑斑,但却不吝用最为鲜艳的色彩、最为激情的旋律来讴歌人们为追求内心理想而勇敢行动与坚守的意义。当陈桂林向淑娴说出可以娶她的时候。象征着爱情的胜利凯歌,在旋律欢快的西班牙斗牛士音乐中,伴随着歌舞,身着鲜艳长裙的淑娴与那些工友一起载歌载舞。在这一刻,与之前大量灰色系的色调相反,导演采用了最为鲜艳的红色来突出角色个人内心理想胜利的意义。伴随着理想的激情,在近乎浪漫主义的情怀下,他们完成了这架钢琴的制作。

钢琴虽然被成功造出,但陈桂林有大概率的可能无法得到女儿的抚养权。影片结尾处,陈桂林的女儿小元坐在这架钢的琴上开始演奏,悦耳的乐曲声从这架汇集了大家心血与汗水的钢琴中传出。这架特殊的钢琴或许无法留住女儿小元与陈桂林一起生活,但这动人心弦的旋律,却必定会长留在小元的记忆中。她这一生将会铭记那个平凡、落魄的父亲为了她,在这个不可逆转的时代面前,所迸发出的斗志与热血。

无论是陈桂林、还是那位一生坚守着内心理想的苏工,都无法抗拒一个时代。但无论是他,还是生活中的我们,拥有对生活抗争的勇气与行动,却是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的努力与抗争,也许并不能迎来那鲜花锦簇的成功,却是生命的最大意义所在——生活不止、理想不灭。

尾声:

浪漫的爱情、辉煌的事业、符合内心期待的生活方式,曾经是无数人年轻时的理想。但又有多少人在紧凑、忙碌的996职场工作中;在现实的物质需要与自己有限的创造利润能力的矛盾中;在不契合自己内心目标的现实困难中,慢慢地开始向生活妥协,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

许多人的生命总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满怀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到被现实揍得头破血流,感受到生活残酷而严肃的另一面。但在这种情境下,你是会象二姐夫那样随波逐流;还是如陈桂林、淑娴一样,还能够为了自己内心中的理想与信念而迸发出最大的潜力与激情。你是否还能勇气与这个现实的生活抗争,还有执念去坚守内心中的理想而不被同化。只因为你在心底还相信并认为值得,为理想所付出的一切,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负责和敬畏,这或许并不能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但却是对自己平凡人生的最大告慰。

而面对那些无法留住的岁月和终将逝去的时间在我们内心中的价值和意义,就如同影片中那位一生坚守理想的苏工所说的那样: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些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些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已遗忘了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都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地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