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7个外国人拍了部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影迷看了表示深受感动

7个外国人拍了部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影迷看了表示深受感动

中国。

对于我们来说,周围的一切,平平无奇。

然而,老外可不这么看。

他们总是一脸震惊地感叹“中国原来有么牛掰的玩意儿”,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全世界安利。

最近就有一部纪录片,专门找了7个外国人拍下他们在中国的“奇遇”。



没想到,播出之后,反倒是一大波中国人被安利了,弹幕全是:

嗯?我们国家还有这样一面?

到底是他们大惊小怪,还是……

就像豆瓣网友@明天的梦想 说的那样:

有六星吗?我想打



就是这部纪录片——

你好,中国



在宁浩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里,有一首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爱你亲爱的姑娘》。

在猫捉老鼠气氛中,突然冒出这么一首美国乡村民谣风的摇滚BGM。

格格不入的浪漫轻松曲调,反让蝇营狗苟的小人物们滑稽风味倍增。

这配乐,绝了。

但你不知道,写这歌的人,更绝——

Funky,日本人,本名末吉觉。

是肉叔特别喜欢的一支土摇乐队,布衣乐队鼓手

你别以为鼓手就不会写歌,布衣知名度最高的几首歌《羊肉面》《出发》等,都是Funky老师作曲的。

这仅仅是Funky大神光环的九牛一毛。

接下来,请来看看这份牛掰格拉斯的人生履历:

1981年,组建“暴风乐队”,85年发专辑,88年就上了红白歌唱会(日本春晚)。

Funky带着他的乐队迅速从日本火到了全世界,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超级乐队,而他本人更是被誉为“亚洲鼓王”。



是你吗?我们的朋友小哪吒?

然而,这位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成神的高人,如今竟然不是穿金戴银,在日本的豪宅中安享晚年。

而是……

跟北漂的年轻人们,合住在北京郊外的大杂院里。

北京天冷,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大爷回到家里还得折腾老半天才能取暖:

先在逼仄的房间中挪出一个空位,搬来使用多年已经有点破旧的日本暖炉桌。

又扛来被子和隔板层层铺好,才终于坐了下来把腿窝进去,小学生一般往前一趴乖乖坐好。



一句话:

穷老头。

平时穿着也极其普通,去哪都是休闲装+小挎包,披散着一头乱乱的白发,就一普通大爷。

生活更是朴素接地气。

谁能想到,某天在街头大牌档撸串时,坐旁边桌这位说着有点口音的汉语、喝着便宜的本地啤酒的小老头,会是曾经的天王巨星呢?



别误会,这绝不是什么明星落难记。

恰恰相反,如今Funky过着的这种在我们看来“很普通”日子,才是他梦寐已久的生活。

他的梦想是什么?

小时候,他看到站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摇滚明星,像个神一样,便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当一个摇滚的“神”。



众所周知,他后来确实火了,成为了一名摇滚大神。

每天通告不断,参加各种综艺和采访,还要当节目主持……忙得差不多是住在电视台里了,根本没时间玩音乐。

他想当的,绝不是这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神。



Funky自己也没想到,1990年的一趟北京旅游,竟然找到了今后的人生方向。

对山水古建没有半毛钱兴趣的Funky,整个旅途只关心……

中国有没有摇滚乐。

问来问去,终于遇到一个能带他去参加party的人。

去到那一看,他还以为自己被骗了:怎么是个餐厅?

但随着餐厅的门一打开,传来一段旋律就让他瞬间上脑。

没错,当时在台上的,是正在唱《Don't Break My Heart》的黑豹乐队。

那个餐厅,是中国摇滚的初代圣地,号称“摇滚不接近人民,摇滚只接近马克西姆”的马克西姆餐厅。

而那天带他去餐厅的“混子”(他原话),是……

张楚。

没错,就是在香港跟窦唯何勇一块掀翻红磡的,唱着“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张楚。

一个让栾树(黑豹前键盘手、前主唱)至今记忆犹新的段子。

(我天,如果你跟肉叔一样是个土摇狗,看到这些名字应该已经疯了)

当时在马克西姆,Funky跑上台要跟他们一起玩,栾树还以为这是个普通乐迷,就给他起了个最普通的拍子,没想到Funnky连连摇头喊:

不用拍子,你们随便玩,我跟着打。

这话一出来,栾树就知道,这特么是来了个大神啊。

提醒你们,彼时黑豹的主唱是窦唯,鼓手是赵明义,栾树不是没见过大神。

- 打吧

- 一,二,三,四

- 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起这样玩

- 坏了……是个高手!



从这些稚嫩又狂热的中国滚青身上,三十岁的Funky就好像看到了年轻版的自己。

于是,正值大红大紫事业巅峰期的Funky,就这么急流勇退,搬到中国的小院子住下了。

一住就是,30年。

期间,他无偿给无数年轻的中国音乐人提供了物质、技术、资源上的帮助,后来也给不少知名的歌手和电影写过歌。

比如当时穷得叮咣乱响的布衣乐队主唱吴宁越,说起来都乐:

那时候乐队太穷了

Funky来了以后,每天中午就是:

老吴,去吃饭吧,我一个人也吃不了他带院子人一起去吃从来不会让我们买单我生生啃老啃Funky啃了至少有十年




直到现在,头花全白的Funky依然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每天忙着和乐队做巡演,抽时间和年轻的乐队排练做指导。

为水深火热的人们带去光和热,带领更多人走进摇滚殿堂。

这才是他梦想中的“摇滚之神”。

Funky做到了。

他拯救了中国摇滚,中国摇滚也拯救了他。




像Funky这样,比我们自己还要热爱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远不止一个。

秦思源,中英混血,家世显赫:

他的外祖父陈西滢,是鲁迅当年在文学上的主要“论敌”;

外祖母,是跟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淑华;

母亲陈小滢是BBC的国际部记者,父亲则是英国汉学家秦乃瑞。

因此,他小时候也曾在北京呆过一段时间,接触过最地道的中国文化,甚至还到少林寺学过武术,在李连杰的功夫片里跑过龙套。

后来他在英国长大,却放弃了大好前途,跑回来中国干起了不赚钱的行当——

拾音艺术家

用驼铃、马铃、虎撑、唤头、快板、锣、鼓……各种老北京响器来搞音乐。



这集建议大家戴耳机看,引起耳朵极度舒适

为什么叫“拾音”?

表面上看,秦思源找的是那些几乎消失于人们视线的传统响器。

实际上,拾音,拾起的是他的童年里听过的声音。

声音记忆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

当你听到某种声响时,大脑里不仅仅是记起一个声音,还会带你以前听到这个声音时身处的所有感官记忆,一个具体的场景和情景。

秦思源正是通过这些老旧的响器,去追溯储藏在声音里那些久远的年代记忆

每一个声音背后,都代表着一个行当

唤头,理发师用它来打出“嗡”的低频颤音,顾客就赶紧从家里跑出来理发;

虎撑,郎中走街串巷的响器,套在手上一转就有声响;

油梆子,是卖香油、油豆腐的小贩用的,敲起来脆生生的,声音传得也远。

(肉叔小时候对梆子声也印象贼深,我们那是豆腐梆子,胡同外头梆子一响,我姥姥通常会去买几块豆腐,到院子里切几块生豆腐给我吃)

种种响器的声音合起来,不单单是一首曲子,更是一幅热闹程度堪比“清明上河图”,由走街串巷的各行各业组成的市井街头画面。





比起这些响器,让更多人认识秦思源的,是另一门艺术:

胡同叫卖声。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收藏着一套极其罕见的“歌曲”合集:

唤娇娘、卖包子、震惊闺、对君坐、铜点儿、买砂锅……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数十种老北京的吆喝声和响器声。每种吆喝,都有自己的腔调。

特别这首由北京人艺编曲的《叫卖组曲》,隔着屏幕的你都想跟着节拍抖腿。

酸梅汤,桂花味喝到您嘴里头冒凉气儿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倒碗尝了嘿~



这些现在已经完全消失的年代声音,就是秦思源四处搜集做成的一个项目。

他还找来了如今全中国唯一一个仍然掌握这门叫卖手艺的人:杨德山。

尽管已经九十岁高龄,但每一个行当应该用什么调,喊什么内容,他张口就来:

哎嘿~专置个碗儿啊~哎嘿~买盆儿不买啊吼~发行的价~糖包儿热噢~当吃包儿热噢~要有韵调你要没韵调,它就不好听



(再次强烈建议大家去看这个第6集,杨老吆喝得特别有韵味,那个调调声声入耳,字字铿锵,一听全是积累数十年的深厚科班功底)

可惜。

这些曾经鲜活的中国街头艺术,如今向中国人问起,十个有十个都答错。

而如今那些去学叫卖艺术的人,也全是为了做艺术研究传承和做表演的,只学到形式,却极难领会到神髓。

真靠叫卖营生过的人,全中国也就仅存杨德生老人这么一个了。

我们明明曾经有过如此丰富多彩的胡同声音文化。

人们不知道,也不关心。

现在北京档案馆留存的这套正宗的老北京叫卖声,竟然还是秦思源一个外国人去录的。



这部纪录片只有短短7集,每集15分钟。

合起来还没一部电影长,却频频让肉叔觉得感动和失落。

感动,是因为看到了我们国家许多不为人知的闪光点,被一一发掘。

失落,是因为这些闪光点刚被发现,就已经在丢失的边缘了。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根本没有察觉到它们的价值。

当其他国家的人来到这片土地,换一种立场和角度去看待,才发现中国的另一面:

她或许还不够完美,不够先进。

但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热爱和拥抱的历史、文化、风景、事业……足以让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发出光芒。



比如这位,宾夕法尼亚高材生,美国大爷高天瑞。

种种辉煌的履历,也敌不过他对中国的热爱:

他给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是每天跟神秘组织“西城大妈”混,给旅客当志愿者指路,对每个景点、胡同都如数家珍。



还有这位张嘴就是“我们中国”,天天想着“回中国”的哈萨克斯坦奶奶。

作为掌握高级眼科医术的专家,她在苏联的同行全都被高薪挖到欧美了,就她一个跑来落后的中国,给无数的盲人送光明,成为了“当代白求恩”。




还有这位“不良学生”欧阳凯。

本来是想“偷懒“,因为学校要求修一门外语,他就选了课时最短的中文,结果便一直呆在这边不愿意回去了。

这位外国小哥,总是去最危险的地方,拍最鲜为人知的中国自然风貌,即使曾差点失去生命,他依然对拍摄中国风景这事沉迷。



还有明明是霸总,拥有最安逸人生的美国霸总郭杰瑞。

作为一名拥有家族产业,还拥有两千万粉丝的网红大V,他偏要要折腾自己来中国精准扶贫,帮云南的咖农卖咖啡。

把自己手中的那些最高端的资源,无私分享给中国山区最贫穷的人群。



更不用说那些把自己对中国的热爱深深刻在骨髓,甚至要带入坟墓的外国人……

以后我死了,墓碑上要写一句话:

最爱中国摇滚




《你好,中国》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它恰巧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在获得,但也正在失去。

很多代表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尚未被摧毁,我们还能抓住记录和传承的尾巴。

很多代表国家灵魂风骨的东西在重新构成,我们也赶上了谱写和浇铸的时机。

或许中国还不够其他国家先进发达,但对于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却能够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和生存意义。

或许,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年代。

一个我们太习以为常,而低着头闭着眼擦肩而过的火红年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9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