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廊桥遗梦》:四天激情换来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廊桥遗梦》:四天激情换来半生落寞,婚外情不能承受之重

《廊桥遗梦》是由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于19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当年问世后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盘踞3年之久。后来93年的时候改编成电影,轰动巨大。最显著的影响是,电影播放完后,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离婚热潮,而后,这种影响持续蔓延至中国。

它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婚外情故事。婚外情,在大众价值观看来,是一种道德禁忌,无论是在当年信息匮乏,人性压抑封闭的时代,还是在现在价值多元化,人性自由奔放的社会,婚外情,从来都是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话题,一旦发展,就会毫无疑问地被舆论打压,受到道德的谴责。

这部小说,破天荒地打破了人们对婚外情的成见和局限认知,从两位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中,人们深刻地感受了生活的真实与无奈。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历时久远而经久不衰,很大意义上,在于它释放了我们生而为人,长期在传统价值观里浸泡之下,人性的压抑和荒芜的一面。

我们通常会发现,活在名著故事里的主人公,往往是不被当时社会价值观所接纳的,甚至是被唾弃的。但是,作为局外旁观者,我们得以窥见书中人物心理的起承转合,他们的七情六欲,悲欢喜乐,如此真切地,全然通过文字的方式流淌在我们自己的血液中,引发了我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深邃思考。

正如《廊桥遗梦》带给我们的启示。故事发生在1965年,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一个美国乡村的农妇。和农夫丈夫养育了一双儿女,生活平静,单调而乏味。一次丈夫带着儿女离家出远门了几天,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车停在她家门口问路,紧接着电光火石般的爱情开始萌芽了。

弗朗西斯卡虽然是一个农妇,生活在封闭的小镇,却对自由与梦想有着本能的渴望,所以当四处漂泊的罗伯特怀揣着自己的梦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时,犹如一粒小石子敲打在了平静的水面,心神跟着荡漾了起来。

而罗伯特,久经漂泊,遇见了贤淑又热情的弗朗西斯卡,漂泊的心似乎找到了停靠的泊岸,孤独浪子眷恋起了这份来自女性的温柔和细腻,以及家庭的温暖。两颗心在4天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向彼此靠近。

罗伯特深情地对弗朗西斯卡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然而,当罗伯特提出要带她离开小镇的时候,弗朗西斯卡的内心极度纠结和痛苦,一方面迷恋,不舍,另一方面又要承受不得不担负起来的生活责任,纠结之余,她想到了她的孩子,她说,不想给孩子做一个坏榜样,另外,对于丈夫的亏欠也让她无法承受。权衡之下,她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我想,永远留着它。我想在我下半辈子还是这么爱你。可是...要离开这个家情况就变了。因为我不能把这个家破坏了,去建个新的。看来我只能把对你的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

经过罗伯特两次的诚挚邀请,她最终还是拒绝罗伯特,带着破碎的心继续麻木而枯燥的生活。

震撼人心的爱情,通常以悲剧收场

说起爱情文学,无论是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廊桥遗梦》,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日本的《挪威的森林》,其结局都是悲剧收场。爱情激荡人心的力量,在于它的神秘,炙热与迷幻。然而,这种感觉通常是短暂的,是由体内多巴胺等生化激素大量分泌而产生的愉悦感觉。

一旦虚幻的感觉与真实的柴米油盐碰撞,激情很快就烟消云散。假设《泰坦尼克号》中,出身豪门的rose与贫穷浪荡的Jack两人都得救了,最终就真能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从常识来看,两个成长背景不同的人,三观很难吻合,生活中,随便的几个小细节就能磨碎对于爱情的幻想。

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爱情永远只能存在童话故事中,正如断臂维纳斯的美,因为缺憾才能激发出人对于美好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后人经过多方琢磨和煞费苦心的设计,也没能替维纳斯造出一只完美的手臂。爱情若想永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永远止步于那个激情迸发的阶段。

所以,在文学里,真正看起来永恒的爱情通常是有牺牲精神的,由于各种原因,爱情不能得以善终,于是炙热的爱情就这么永远鲜活地定格在了我们的幻想中,每当夜深人静,思潮如同涌动的海浪一般猝不及防地袭击敏感的神经,提醒我们曾经火热地活着过。

或许没有结局,才是爱情最美好的归处。

渴望爱情,其实是渴望一次与自我的浪漫邂逅

张爱玲曾说:对于女人而言,爱指的是被爱!深以为然,其实不仅是女人,渴望被爱是人类共有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定律中,明确提到,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爱与尊重的需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实现倾向。

在爱情里,人会获得一种强烈的存在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于满足自己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人带着自身对于爱与被爱的渴求进入到爱情中,并且从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被珍视的感觉,在激情焕发的时候,人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自我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会强烈到,若干年后,当你走过一条熟悉的路,听到一首熟悉的音乐,或遇到共同熟识的人,哪怕是闻到一股熟悉的麻辣烫味,情绪开关就会瞬间开启,所有的爱与被爱的感觉都将在一瞬间全部被唤起。那些所有共同经历的事物都会链接到曾经的美好情感体验。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为什么会强烈地爱上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从爱人的浓情蜜意里,看见了自身的美好与特别!陷入爱情的时候,爱人的眼睛像是美颜相机,过滤掉了缺点和瑕疵,过滤掉了所有其他的诱惑,只留下一个完美无瑕的对方,因此,自我价值感得到空前的膨胀。这些美好的体验在塑造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我是可爱的,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值得被爱的!

而这一点认知刚好满足了人对于自我认同感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爱上了一个人,其实,我们是爱上了他们眼中的那个美好的自己。

爱情如此美好,碰触现实却容易不堪一击

假设一下,《廊桥遗梦》最后的结局如果是这样:弗朗西斯卡熬过了内心良心和道德的抵制,和心爱的罗斯特私奔了。两个人从此开始了长途奔波,四海为家的生活,爱情的甜蜜,性格的契合,过了一阵快乐的日子。激情平淡下来后,一个中年女人带着对儿女的思念和愧疚,带着对丈夫不忠的良心谴责,还有周围的闲言碎语,长期奔波,居无定所,人很容易就感到疲乏。

接下来,爱情的“晕轮效应”消失后,到了不可避免的磨合期,两个人真实的一面彻底暴露,开始为日常琐碎争吵。

正常的爱情在争吵之后很容易复原,而婚外的爱情,彼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每一次的争吵都是对感情致命的消耗,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越大,需要的补偿就会越多,而一旦得到的补偿不足以弥补自己所付出的损失,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失衡会进一步刺激新一轮的争吵,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感情很快就会被磨损得体无完肤,这是婚外情通常无法善终的深层原因。

弗朗西斯卡是很理性的,她清醒地知道,爱情与责任到底孰轻孰重,她选择了把这份爱放在了心底,在每年生日那天,去廊桥那里忆往昔美好的时光,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而在她死后,她选择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了和他有过美好回忆的廊桥那里,作为对这份爱情最后的见证。

顺天应人,才是爱情应有的态度

一个中年女性,为了责任,牺牲掉自己的情感,花费了半生,隐忍到最后,无非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恰逢其会的爱情是,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不早也不晚,如同刘若英的歌词中这样唱道: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即使是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里,也难以矫正命运的安排。我们并非单独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里,被社会规则所制约,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道德以及良心的牵绊,选择一个东西,就必须要以另一个东西作为补偿,选择了不合时机的爱情,就得与整个环境造成的舆论压力为敌,而偏偏,爱情虽然美丽璀璨,却是最禁不起摧残的,几番碰触,就会遭到碾压,碎成渣。

活得不纠结,人间才值得!

感情中,如果掺杂了太多的痛苦,纠结,矛盾,悲伤,那这段感情带给一个人的综合体验是负面的。所有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在帮助我们去向内看,去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美好的人生,没有定论,很难说婚外真爱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只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和谁在一起,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是不是舒服的?如果用长久的纠结来换取短暂的刺激快乐,这份付出是否值得?

假若罗斯特那天没有和弗朗西斯卡相遇,他们俩也许会各自为安,不必为了四天的享乐而遗憾半辈子,弗朗西斯卡依然过着平淡的生活,而罗斯特依然四处漂泊,虽然没有那份确切的爱和激情,至少活得心安理得,心无挂碍!

其实,人活着,并不需要太多理想化的生活梦想,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结果容易往往被梦想误伤。最重要的是体验当下,珍惜眼前,学会从平淡中创造快乐。

活得不纠结,才是生活给予的最大福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