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朱时茂首部公映电影出师不利,“小品味”太浓遭受观众挖苦式批评

朱时茂首部公映电影出师不利,“小品味”太浓遭受观众挖苦式批评



朱时茂日后在小品舞台上,被定位成拿腔作调、煞有介事的人设,衬托陈佩斯的投机取巧、偷鸡不着倒蚀一把米的个人品性,组合成了小品表演中反差强烈、相得益彰的最佳拍档,如同天作之合,至今仍然没有后来者能够超越。

这也是春节晚会每年提起来,观众都渴望朱时茂、陈佩斯小品重新出山的原因。


朱时茂在小品中的形象定位,恰恰是讽刺了演员表演中的那种故作深沉、装腔作势的虚假表演,陈小二相形之下,最大的长处,就是他来自生活,鲜活生动。虽然他样貌远逊于朱时茂,但他接地气,通人气,所以在小品里,他的气场更为强大。由此导致了他们两个人表演的小品,反而以陈佩斯来冠名。真可谓是鸠占鹊巢,喧宾夺主。

而实际上,如果没有朱时茂的一本正经的底衬,陈小二也难以翻出大动静来。

朱时茂这份在小品中的定调,来自于中国电影的表演顽症,所以朱时茂信手拈来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造作套路,便击中时弊,令人解颐。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时茂对这一套中国电影里的表演症结,也可谓是感同身受,身受其害。


朱时茂1982年一举成名的电影《牧马人》,在谢晋的掌控下,朱时茂展现了生活化的表演,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诚挚的底色,可以说,电影整体的生活化的氛围,完成了对朱时茂形象塑造的带动与牵引。

谢晋实际上改变了朱时茂的底色,把朱时茂本来应该承担的硬汉形象,转化成一个可怜兮兮的落难知识分子,而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朱时茂并未把自己的最好一面呈现出来,因为中国电影在谢晋之后,出现了一段较长时期的“丑星”横行霸道的岁月。朱时茂这样的“浓眉大眼”的正面标配,一直难以找到如鱼得水的翔泳空间。

后来小品舞台上陈佩斯肆意地对朱时茂的挑衅与调侃,正可视着八十年代硬汉审美无所依从的尴尬情境。


从这个角度讲,朱时茂在《牧马人》之前扮演的角色形象,都与英雄挂着一点边,虽然有其缺乏生活化的缺点,但也导致了之后把朱时茂排解开他其实能够胜任的硬汉角色,最终,却使朱时茂的形象定位,拉扯到他无用武之地的表演领域中。

这也是九十年代朱时茂离开中国影坛的原因,因为按照他最适合的扮演角色来说,他几乎找不到适合的角色,即使找到这样的角色,当时中国电影的现实环境,也无法让这样的角色能够创造辉煌的亮色。

不能不说朱时茂到美国没有寻找机会的打算,因为好莱坞电影看起来,有更多的硬汉亮相的机会,但是,好莱坞对东方面孔,向来有一种排他性的拒绝,如果没有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背景影响,中国电影演员欲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不谛是天方夜谭。


而现在中国电影却出现了逆转,那就是由中国投资方出钱,邀请好莱坞导演到中国拍片,如最近的《天火》,这就是朱时茂离开大陆影坛后,经过多少年中国经济撸起袖子加油干而呈现出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本质逆转。

九十年代,朱时茂从美国回来之后,认为大陆电影与美国相差四十年,而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正在缩小这样的差距,不能不说与中国电影人一直以来蓄力耕耘、砥砺前行有着深刻的关联。

朱时茂被陈佩斯戏称为浓眉大眼的形貌,非常适合扮演英雄形象,他的最初出道,就是按照这一路数定位的。


他首次参演的电影是北影厂1974年投拍的《西沙儿女》,在这部电影里,他扮演海军指挥官,在中越海战中,他指挥战友们,以弱胜强,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


这部电影与八一拍摄的《南海风云》同时拍摄,摄制组还曾经一起在共同的故事原型发生地西沙的几个岛屿碰到过,但是,《南海风云》比《西沙儿女》快一个节奏,得以完全全片,顺利公映。

而《西沙儿女》因为把西沙之战仅仅作为三分之一的内容,它的历史脉线更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涉及到的外景地与角色身份更为复杂,所以时间上便拖了一点,一直到“四人帮”粉碎后也没有完工,以后就成为半拉子工程,终于没有成片。


之后,朱时茂还参加了上影厂的《井冈山》、《忠诚的战士》、《战歌》(1978)等影片的拍摄,但是这些影片都在中途夭折,无一成片。

在这些可以看出带着英雄主题气韵的电影里,朱时茂的形象定位,无一例外地都定位在浩然正气的英雄造型上,而当时文革结束,文化风向转换极快,正面的英雄形象,就像友谊的小船一样,说翻就翻,如同《人民电影》杂志前几期还在那里盛赞《春苗》,几期过后,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都是批判《春苗》的。

这也是朱时茂生不逢时的原因。


直到1978年,他参加拍摄的《蓝天防线》才正式公映,这部影片也成了朱时茂的正宗的处女作。

只是这个影片公映之后,恶评如潮,《人民电影》1978年第9期,一气刊登了两篇评论,批评这个电影人物虚假,表演造作,违背逻辑,尤其是对朱时茂的表演更是毫不客气地大加抨击。


评论认为:片中朱时茂的表演“走路响当当,说话硬梆梆,一直到最后也是这个样子。脸上的表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老是绷得紧紧的,严肃呆板,就是笑也不自然。讲起话来慷慨激昂,装腔作势,像演话剧。”

可以看出,朱时茂在这个电影里所犯的毛病,恰恰是他日后与陈佩斯在小品里也经常加以调侃的那种表演缺陷,可见当时的观众的批评并非鸡蛋里挑骨头。



这根本原因,还是《蓝天防线》的剧本成稿于文革期间,带有非常浓重的时代气息。早在1975年的时候,电影开始投拍,但到4月份的时候,停止了拍摄。1977年,这部电影又重新开工,如此三上三下,竟然拍了三四年之久。前两次拍摄,报废六十万元,第三次拍摄又花了七十三多万元。剧本中的胎里素缺陷,导致了影片必定深刻着时代的烙印,而缺乏亲和、生活化的一面。


不过,《蓝天防线》作为一部表现七十年代初年的电影,它对时代的反映不能不说是相当的迅即而敏捷的。从影片中的剧情来看,可以看出国防建设中的一些特别的细节,比如,台湾军用飞机,可以借助台风的掩护,侵入大陆;台湾渔民与大陆渔民可以相安无事地在公海上捕捞。


电影的情节相当于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我军民活擒获台湾小股特务的故事延伸,只不过,时间线已经进入到七十年代,敌人入侵的方式已经不是小股特务涉水登陆,而是军机骚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海防的现状。实际上,电影相当于《南海长城》的升级版。《蓝天防线》的片名,都可以看出与《南海长城》呈现出对偶关系。


但用六十年代的电影风格再来打造七十年代的《蓝天防线》,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朱时茂在电影里的扮演目标是往神采奕奕、壮志凌云的高度攀升,反而失却了亲和的感染力,所以观众把朱时茂的表演批评得一无是处。


后来到《牧马人》中,朱时茂放下架子,降低身份,还原生活化的原生态,这才使得朱时茂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一名硬汉级演员。


不能不佩服谢晋在《牧马人》中对人物造型与形象的设定。如果朱时茂还有更合适的角色形象,那么《高山下的花环》无疑是他的又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影片,而唐国强正是借助于这部电影,洗清了身上披挂多年的“奶油小生”的恶名。


而实际上,唐国强正是当年与朱时茂一同出没在南海风波中拍摄同样主题的两部电影之一的《南海风云》的主演。


不同的是,唐国强在《南海风云》里打响了,朱时茂的《西沙儿女》却夭折了。


有意思的是,朱时茂是山东烟台人,而唐国强是青岛人,两个人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当的接近。

都是谢晋让两个人重新找到了他们最合适的角色,谢晋在《牧马人》中发掘了朱时茂的阴柔的维度,开拓了他的演艺空间,而谢晋在《高山下的花环》里,则剔除了唐国强的娘娘气,让唐国强重新回归到阳刚男人的维度。


朱时茂与唐国强在谢晋的调教下,各得其所,此降彼升,让我们见识了谢晋因人施治的“妙手回春”的功力。

只是谢晋这样的导演在中国太少,导致中国电影的叙事性传统丢失殆尽,以谢晋为核心的上影风格从此也沉沦不再。谢晋之后,后继乏人,上影衰败,令人扼腕。


朱时茂的电影高峰现在看来,还是他在1982年拍摄的《牧马人》,之后他参演的几部军旅影片都没有什么反响,在这样的情境下,朱时茂又在小品中过度消费了自己,而小品反过来又使得他的电影形象受到株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品表演既可以给演员带来红极一时的机会,同时也会让演员的创作潜力消耗殆尽。


最近的高以翔事件,可以说从一个最极端的层面,提醒着演员如何在娱乐与影视创作之间找到平衡。

朱时茂身上发生的一切,可以作为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7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