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后来的警匪片,都在从这部电影偷师

后来的警匪片,都在从这部电影偷师

70年代,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警察和刑侦案件的纪实小说,以这些题材为内容的电影也逐渐流行起来。其中,警察的暴力执法和腐败问题成为这些作品关注的焦点,而当时兴起的跨国犯罪组织也成为重要的背景元素。

1971年的《法国贩毒网》,正是此类影片的集大成者,它捕捉到当时正在泛滥的国际贩毒组织问题,同时又将缉毒刑警的世界真实呈现在银幕之上。

《法国贩毒网》改编自罗宾·摩尔于1969年出版的纪实小说《The French Connection: A True Account of Cops, Narcotics, and International》,小说也是根据60年代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件而来。

法国贩毒网是马赛黑手党从30年代开始精心构建的海洛因走私网,该组织将毒品从土耳其途经法国运往美国,从而为美国的毒品市场提供大量货源。

导演威廉·弗莱德金对于影片的第一要求就是真实,为此他不但把当年侦办这个缉毒案的两名刑警(他们也是影片的主人公原型艾迪·伊格和桑尼·格鲁索)请到了拍摄现场担任顾问,力求还原每一个办案的真实细节。

他们为剧组提出了诸多建议,并且都在影片中客串出演,其中艾迪饰演了片中自己的上司一角,颇具嘲讽意味。此外,导演大胆地运用了手持摄影等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得每一幅画面都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临场感。

影片讲述了两个纽约警察设法阻止法国毒品流入国内的办案历程,这两个警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多尔和鲁索,他们是警局的异类,从不参与腐败与贪污,而执着于捉拿罪犯。尤其是多尔,绰号“波派(美国经典漫画人物大力水手的昵称)”,他性情暴烈、嫉恶如仇。

他被塑造成一个以暴制暴的孤胆英雄,无视执法规则,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来对付罪犯,为此甚至被停了职,却依然不依不饶地追捕罪犯。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生活都托付在了缉毒工作当中。

案件的缘起就是多尔偶然在一个酒吧盯上了一个意大利人,职业嗅觉让他觉得其中必有猫腻,便循着这条蛛丝马迹逐渐摸清了整个贩毒集团的庞大脉络,最后对毒贩进行跟踪、拘捕。

本片的飞车追捕戏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段落:多尔驾车追踪轻轨中的歹徒,架设在车内的主观镜头实时传递出急速行驶中的汽车的危险感,再穿插客观镜头对照汽车与高架桥上的轻轨并行的场面,此外再加上列车上人群骚乱和列车撞击时的两组镜头,营造出无以伦比的紧张感。

出现在画面中的高架铁路是途经布鲁克林第86街的纽约地铁B线(现今的D线),列车司机和乘务员都是真正的纽约交通局职工。由于这段特技过于危险,剧组在拍摄之前并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而且拍摄现场的交通状况难以控制,特技车手只能依靠装在车顶的警灯和狂按喇嘛才能闯过红灯,高速穿过路口。

在险象环生的拍摄中,由于时机选择不当,意外的撞车频频发生,这些真实的画面最终都被保留在影片中。为拍到吉米驾车狂奔时的车内情景,弗莱德金亲自坐在后座取景,而安全措施只有一个围在身边的气垫。

而大毒枭查尼尔借助地铁摆脱多尔跟踪的一场戏,也是跟踪与反跟踪桥段的典范。进入地铁站之前,镜头分别对两人进行了跟拍,查尼尔能够被看到,但是怎么也追不上。

一直到查尼尔上了地铁又走下来,道尔也跟着下车,两人同时出现。然而,这一同时出现却让多尔暴露了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发生在查尼尔再次登上地铁,道尔也跟了上去,结果,查尼尔再次下车,道尔再跟下来。

如此反复三次,最后查尼尔用手杖抵开车门下车,多尔追下来,可查尼尔迅速转身上车,此时车门已经关上,列车开走。在这场较量中,老谋深算的查尼尔像魔术师一样,用一根手杖决定了胜负。这段你来我往的心理交锋在后来的无数警匪、动作片里被模仿了无数次。


最终,在对毒贩艰苦的追逐过程中多尔的仇恨和愤怒也在与日俱增,他已经失去理智,走向了某种极致的疯狂,为此甚至借机枪杀了自己厌恶已久的同僚。

虽然毒贩被成功缉拿,但是多尔自己却堕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当中,影片结尾处,他一个人走向黑暗,毒枭却出人意料地逃脱,留下一片唏嘘与无奈。

为了准确地把握多尔这个角色,吉恩·哈克曼曾跟随艾迪·伊格和桑尼·格鲁索外出巡逻,体验一个警察的真实生活,哈克曼还曾帮助两位警察在巡逻车中控制一名嫌疑犯。这番实战果然没有白费哈克曼的苦心,他对多尔的演绎传神逼真,最终也凭借这个角色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

《法国贩毒网》是新好莱坞时代警匪片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开山之作,对后来全世界的警匪、动作片里的追车、枪战、跟踪戏份,多半都从中吸取了灵感。我们如今能在无数惊险刺激的动作片里不断地让肾上腺素分泌,《法国贩毒网》功不可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6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