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大院子弟”郑晓龙:凭一己之力创造了3代人的记忆

“大院子弟”郑晓龙:凭一己之力创造了3代人的记忆

【作者:回忆的叶公子】第209篇

期待每一位读者的关注和点赞,感恩。

娱乐圈中,我们总是关注那些站在高处的明星,却很少关注那些处在幕后的英雄。

但一个影视剧的呈现,一个演员的成绩,都离不开台前幕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

和那些动辄成为流量顶流的明星相比较,他们获得关注太少太少。

但他们创造的一个个经典作品,却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久久难忘。

郑晓龙,一个幕后忙碌的导演,曾为观众呈现了《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等多部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上至99,下至刚会走,每个人都看过,他用一个人的力量创下了3代人的记忆。

——叶公子叨叨叨

01

郑晓龙三个字,是顶流的代表,也是上乘影视剧作品的代表。

郑晓龙的名字只要出现,一般都会和孙俪、胡军、邓超等等一些大咖连接在一起。

但到底是怎样的成长环境,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了不起的郑晓龙呢?

郑晓龙,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父亲是上海人,而母亲则是东北人。

所以,郑小龙的性格中既带着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和细心,也带着东北人的豪爽大意和宽广。

很多人或许以为,成长在军人家庭,肯定免不了要挨揍。

大院子弟姜文以前就说过,我们一起长大的孩子,没有不挨揍的,只要淘气了或者惹祸了,父亲就会抽出皮带一顿狂揍。

但这种情况,在郑晓龙的家庭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郑晓龙的父亲擅长“以德服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父亲会一一和郑晓龙分析清楚,并教会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爱讲道理之外,父亲还很喜欢引导他看书。郑晓龙家有很多藏书,有父亲,有母亲的,分门别类,一排排书架分的很清楚。

郑晓龙小时候就累积了丰厚的阅读量,等他上中学时,这些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一度成为他骄傲的资本。因为一般同学或者老师谈论的典故,他都在书上看过,顺口就可以和大家讨论一番。

郑晓龙上中学时,那场意外的“运动”来临,郑晓龙的父亲也遭到了波及,不但丢了官职,他们家所有人也都跟着遭了秧。

16岁的郑晓龙不能再上学,被分派到北大荒建设兵团去插队。尽管郑晓龙心里也不太明白,一家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他还是乖乖的接受了安排。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郑晓龙背着行李和一起插队的战友挤火车时,却被小偷盯上了。战友带的粮票差点被偷走,在那个年代,没有粮票寸步难行。

郑晓龙恰好看到那一幕,出头阻拦,不料,却被对方用水果刀插进了肩胛骨,一下受了重伤。

因为这件事,郑晓龙到达插队地点后,被安排和劳改犯们一起干活。干的都是最重最苦最累的活儿,背石头、放炮、吃不饱,都是常态。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郑晓龙还是会寻求一切可以看书的机会,补充自己的大脑。

人性,总是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释放。

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予以非人的对待,郑晓龙每日苦不堪言。随后,他开始寻找路线尝试逃跑。

郑晓龙曾尝试过三次逃跑,第一次和第二次均已失败告终,被人抓回来之后,他被扔在漆黑的小屋子里,面对无尽的黑暗和饥饿,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逃跑的信念。

第三次,他趴在东北冰冷的雪地里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一辆通往北京的火车,从此,逃出生天。

02

回到北京之后,郑晓龙利用父亲以前留下的人脉,去河南某地做了一名普通的战士。

这一年是1970年,郑晓龙刚刚18岁。

当兵的日子虽然也很枯燥很艰苦,但和插队比起来,已经算是幸福时光了。

生活的磨难,让郑晓龙的心中有千言万语需要释放。于是,他拿起笔开始写作。

写短文,写部队新鲜事报道,写小说,都是郑晓龙的爱好。

半年后,郑晓龙部队的指导员对他非常欣赏,指派他写那年的年终总结。

面对从天而降的机会,郑晓龙知道,这是他即将改变命运的时刻,如果做好了,他一定可以一飞升天。

整整两个礼拜,郑晓龙完全将自己放空,只专注在这次的年终报告上。最终,他交上了出色的答卷,领导非常满意。

不久,他就被调到了机关做宣传干事,在这个位置上,郑晓龙放开手脚,肆意挥洒着手中的笔杆,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报道发表在很多军用刊物上。

除了写字之外,更让他开心的是,在这个职位上可以随意进出机关图书馆。那里藏存着大量的国内外名著,这些书籍让郑晓龙兴奋、激动。

从那之后,除了日常工作和写作,他所有的时间,全部都用在了阅读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五年的阅读,让郑晓龙脱胎换骨。

03

1975年,郑晓龙退伍了,他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当记者。

在此期间,郑晓龙的工作经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采访、归纳、写稿件、发表,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对他以后帮助很大。

工作之余,他最大的兴趣还是阅读和学习。

1978年,终于恢复了高考,郑晓龙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同事们一起奔赴了战场。

因为他确实一点都不懂数学,所以就放弃了这门的考试。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分校的中文系。

时势造英雄,时代创巨匠。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郑晓龙就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一年,郑晓龙已经26岁了。

进入大学之后,郑晓龙逐渐将重心从阅读变成了写作。

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多部小说和剧本,还创作了小说《轻轻的敲门》和剧本《南航归梦》。

1982年,郑晓龙毕业了,这一年,他已经30岁了。

现在有很多人说,一个人一旦过了30岁还一事无成时,你这一辈子就完了。

但对郑晓龙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只要努力,只要想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这一年,他工作的地点换成了北京电视制片厂。当时,这个部门刚成立,一切都刚刚开始。

一年后,郑晓龙就以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当上了文学部的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再次被破格提拔,成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

04

1985年,在郑晓龙事业逐渐上坡的时候,爱情也对他抛出了橄榄枝。

在南京的一次小说颁奖活动中,他认识了妻子王小平。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时常会讨论剧本和小说,还会因为剧情如何发展而面红耳赤。

但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挡两个人的互相吸引。

1986年,郑晓龙冒着生命危险准备去西南边境拍摄,临走前,他对王小平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我们就再也不分开。”

几个月后,郑晓龙顺利而归,王小平在火车站等他,两人的感情都有了归宿。

也是在这一年,冯小刚作为美工师走进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大门,认识了郑晓龙。随后,又在郑晓龙的引荐下认识了王朔,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

很多人都知道王朔是冯小刚的恩人,却很少有人知道,郑晓龙才是那个领他进门的领导和师傅。

1989年年初,郑晓龙在和同事们的协商下,决定要拍摄一部贴近百姓生活的室内情景剧。随后就讨论出了《渴望》,大家把主角定位在30岁左右的女性,讨论了一些故事情节,就由编剧李晓明写出了剧本。

《渴望》的播出,引发了全国观众空前的热潮,李雪健、张凯丽、黄梅莹等演员,也走红全国。

当年,为了看《渴望》,有电视机的人家几乎天天都被挤到站不住脚,就连公安部都说因为等着看《渴望》,小偷都不出来作案了。

那一年的《渴望》成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05

1991年,郑晓龙和他京圈的一群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这些小伙伴都是当年的大院子弟,个顶个都是大咖。赵宝刚、王朔、马未都等等,几个人凑在一起,就想再弄一部喜剧室内情景剧。

随后,就有了《编辑部的故事》,当年,这部喜剧曾涵盖了王朔、葛优、冯小刚、张国立、吕丽萍、侯耀华等等一大批后来的明星大腕。

这部剧中的语言犀利、搞笑又讽刺,抨击了当时社会很多的不良现象,一时风靡全国。

郑晓龙,成了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第一批拓荒者,披荆斩棘,全面开花,将中国的通俗化电视剧推向了高潮,打造了全国人民最喜欢看的剧种。

90年代中期,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又给了他创作灵感。

当时,王小平成了美国深造人群中的一员,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经常和郑晓龙吐槽那边的生活。

恰好,曹桂林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就被放到了郑晓龙的面前。

这部小说,将人们想象中的天堂美国,赤裸裸的剖开,展现了那里残酷的真实生活。

郑晓龙一锤定音,开拍!

随后,他通过妻子王小平的帮忙和美国相关人士联系,又为了凑钱抵押了家里的房产,才前往美国辗转1个月,完成了要拍的戏份。

在此期间,妻子不但做跑腿,还要做翻译,还要做煮饭婆,将他和剧组照顾的妥妥帖帖,是幕后的无名英雄。

1994年,这部横跨美国和中国的电视剧,一下掀起了收视狂潮,不但在海外颇受欢迎,在国内也夺得很多大奖。

这部剧的主角姜文和王姬也成为很多人喜欢的演员,王姬的洋气形象更是成为很多人的穿衣指导。

这部剧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久久无法磨灭。

(我老爹就是这部剧的忠实粉丝,至今还说这部剧好看)

06

进入2000年之后,他又创作了《金婚》、《甄嬛传》等多部优秀影视剧。

迄今为止,《金婚》依然是很多人的婚姻指导必备电视,能从中学到很多夫妻相处之道。张国立和蒋雯丽的荧幕CP形象也一直被人们记住很多年。

2009年,王小平在网上无意看到了《后宫.甄嬛传》的小说,一下被吸引,同时建议郑晓龙可以买下版权投资拍摄。

随后,夫妻俩,一个做编剧,一个做导演,双剑合璧,所向披靡。

两人在合作期间,屡次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一次次剑张跋扈又心平气和。

《甄嬛传》又一次创造了收视奇迹,孙俪、蔡少芬、蒋欣等优秀演员,也再一次刷爆朋友圈,成为当年的大热演员。

这一年,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联手,再造了古装剧的奇迹,又一次给一代人留下了记忆。

随后的《芈月传》,夫妻又一次联手,再次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对很多导演来说,他们喜欢拍快餐式影视剧,一年好几部。

但郑晓龙却总是喜欢慢腾腾的折腾,一年出一部或者好几年出一部。

《北京人在纽约》,他打磨了一年半才得以完成;《金婚》,他打磨了三年半才完成;《甄嬛传》更是打磨了5年。

郑小龙的这种精益求精,让他成为精品的代表,成为高水准的代表。

中国电视人,如果都有郑晓龙的这种做事风格和自我要求,还愁不出精品吗?

郑晓龙曾经说:“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未来比别人跳的更高。把拳头收回是为了再次打出去时,更加有力!”

郑晓龙,可以拍得了生活化的《渴望》,也可以拍得了洋气的《北京人在纽约》;可以拍得了谈婚姻生活的《金婚》,也可以拍得了大气磅礴的《甄嬛传》。

他用精品的剧集,细腻地人物展现和精美的画面,一次次抓住了观众的心,他的观众群体涵盖了60、70、80、90和00后,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导演”。

从郑晓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缩影,也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情和民俗,他将自己的作品以辐射的方法,扎根进了观众的心中。

他拍出的作品,肯定不止影响3代人,还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我们记忆深处最经典的画面。

—END—

原创作者:叶公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2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