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好莱坞往事》被下架:昆汀黑李小龙,真的是“无脑”吗?

《好莱坞往事》被下架:昆汀黑李小龙,真的是“无脑”吗?

师承叶问,开创截拳道,在好莱坞颇负盛名的李小龙,被人三下五除二打翻在地,还被揍得满地找牙。

这情节,怎么看怎么像是在扯皮。

但在《好莱坞往事》中,把李小龙拍成这样的昆汀却振振有词:

“李小龙就是有点傲慢,这不是我编造的。”

对了,电影中的李小龙,被打之前还口出狂言,声称自己连拳王阿里都不放在眼里。

结果却被揍得连北都找不着了。

《好莱坞往事》已于7月26日在北美上映,且成绩不俗。

据说,截止目前,已拿下近4亿美元的票房。

对于一部制作成本9000万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成绩已足够交卷,如果能在内地上映,相信还会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但是,电影播出不久,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就公开对昆汀如此编排自己的父亲感到非常气愤。

不光是她,绝大多数看过电影的华人,甚至一部分外国人,都对电影呈现出来的李小龙表示费解。

而这部由小李和皮特挑大梁的制作,估计与内地观众缘分已尽。

看到昆汀黑李小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满脸问号:

《杀死比尔》中的乌玛瑟曼,在复仇之路上穿的衣服就是李小龙最经典的黄色紧身衣。

这不是在向李小龙致敬吗???

可有一点请别忘记,《杀死比尔》的片头,还是盗版的邵氏logo。

也许,这套黄色衣服,本身只是个梗,仅此而已。

赋予它太多意义,对于昆汀“前后矛盾”的行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昆汀自己也曾承认:

“其实我每部戏都是这里抄点那里抄点,然后把他们混在一起。如果不喜欢,观众大可以不看。我的片子就是抄袭,不是他妈的致敬!”

昆汀承认过爱看电影,承认过爱看邵氏电影,甚至在颁奖的时候对着吴宇森发花痴。

可他没承认过,他爱李小龙。

所以,对于这个从拼西凑已成习惯的昆汀,大家还是不要太较真为好。

毕竟,人家抄出来的作品,不仅完美融梗,而且理直气壮。


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太弱、太低。

电影和书籍,是文化输出中占比非常重的两个渠道。

而英国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一个虚构人物——傅满洲,很久以来,将亚洲人的形象就以“绝世聪明,却厌恶科学”这样的剪影定格在世界观众的心中。

没有人在意,这个形象是出自一个外国作家之手。

只要传播达到一定效果,出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结果就是,不久以前,很多人对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时”。

文化输出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

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精神,以各种形式占据文化市场,只是开始。

将故事和其中的人物立住后,深入人心,再形成文化闭环中重要的一部分,才是目的。

袁隆平老人家前段时间在采访中说:

“不要以赚钱为目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你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名利是自然而然的。”

延伸来看,这句话放在文化输出上,也很有道理。

很多人对加强文化输出的结果,有一种近乎于偏执的执念:

要加强民族自信,要让世界认识我们。

可过分追求结果,就意味着忽略过程,也很难有更多的人潜下心来去专心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

王家卫用近十年的时间拍一部《一代宗师》,将武术的精神重重地摆在观众面前;

曹雪芹用10年写一部《红楼梦》,还没写完;

孔尚任花了15年写一本《桃花扇》,现在的传播度也越来越高...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反观现在的文化输出者,最看重的是什么?

所谓的效率,和直观的利益。

在李小龙被黑这件事没出以前,有多少人对他的认知只停留在“好莱坞”“死得蹊跷”和拿着双节棍“哼哼哈嘿”上?

又有多少人知道,李小龙曾穿着西装用“流水”形容功夫?

所以,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背后的原因,从来都不单一。

有些盘根错节,有些日积月累。

特别是“误解”这件事,绝不是一件两件事或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写在最后:

愤怒过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产生?

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看似既定的事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7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