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封禁数十年首次公开,这部9.3新片《中国的重生》看完想起立鼓掌

封禁数十年首次公开,这部9.3新片《中国的重生》看完想起立鼓掌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的中国,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了何等的艰辛,才能够为我们创造了如此幸福安稳的时代……

这都是现在的我们,绝对无法想象的。

最近,有这样一部片,史无前例地公开了70年前的中国模样。

其中还有不少影像画面,是第一次公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片并非出自“中国制作”——

中国的重生

ВТОРОЕ РОЖДЕНИЕ ПОДНЕБЕСНОЙ

导演: 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首播: 2019-09-16(俄罗斯)

这部纪录片来自俄罗斯,出自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之手,豆瓣评分9.3。

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中俄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俄罗斯24台播放期间,《中国的重生》收视率是同期最高收视率的3倍。

片中有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影像资料,再现了70年前的中国。

集中展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风貌,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着和饮食,街头商贩和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



“该纪录片使用珍贵资料,以彩色影像为主,堪称非常轰动之事,许多镜头皆独一无二、质量上乘。”

纪录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部纪录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俄中建交70周年而制作。

《中国的重生》并非导演杰尼索夫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此前,他还曾出品过《俄罗斯和中国:欧亚心脏》和《中国梦——复兴道路》两部纪录片。

作为一名历史文献专家,杰尼索夫表示对亚洲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文化,在他看来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说起这部纪录片的缘起,1949年9月,当时的苏联派出一支25人的纪录片摄影师队伍前往中国,制作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

在1949-1950年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画面定格在一盘盘胶片之上。

所有摄制使用的都是彩色胶片,这在当时堪称史无前例 。

1950年,一部名为《中国人民的胜利》的黑白纪录片,在当时的苏联播出。

纪录片中展示了一部分该团队在中国拍摄的画面,而绝大部分资料没有在纪录片中出现。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些影像资料便被封存了起来。

1950年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不久前,为了制作纪录片《中国梦——复兴道路》,杰尼索夫在俄罗斯国立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查找不同年代拍摄于中国的相关素材,发现了这批彩色影像资料的存在,大约有200盘,底片已经褪色了。

他决定要用这些资料,制作一部影片。

1949至1950年,摄制组电影录音员维塔利·涅斯捷罗夫在中国工作的场景

由于资料实在太多,他和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修复、数字化、剪辑等工作。

而之所以命名为《中国的重生》,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奋发、充满惊喜的时代。

纪录片《中国的重生》所展示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向人们展示了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正在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变化着,令人惊叹。

全片分为6集,每集短短13分钟。

主题分别是:《中苏友谊》、《开国大典》、《老上海》、《老北京》、《解放战争》、《新与旧》。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建国之初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与帮助,苏联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新建了大约200座工厂。

数以千计的中国大学生和年轻工人,被派遣到苏联高校交流学习。

中国青年开始大规模学习俄语、俄罗斯歌曲和民族舞蹈。


在这部纪录片中,很多苏联重要人物的影像也是首次出现。

比如代表苏联作协访华的大作家法捷耶夫西蒙诺夫茅盾彭真到场迎接,郭沫若在《雄鸡集》中回顾了他和法捷耶夫的交往。

自此,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作品在中国印刷出版上百万册。

那时的中国人总是称苏联为“老大哥”,方方面面都以苏联为学习的方向。

无论是建筑还是教育等方方面面,直到今天还能看到苏联对新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在《中国的重生》中,开国大典的盛况被清晰的彩色镜头记录下来,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每个国人都应该看一看。





这一刻,意味着自1911年满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国经历过的混乱与动荡终于结束了。

此外,还有记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珍贵镜头。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曾经的上海和北京。

70年前,苏联传奇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和一群苏联摄影师,被派遣到中国。

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

他们记录下了国共军队在上海交战的画面,以及49年以后的上海风貌。




在摄影师拍摄的上海镜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70年前上海租界的样子。

有些镜头至今还会刺痛每个国人的眼睛,曾经的租界公园里有过”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以及在中国土地上标识“此系美国政府财产”。


1949年之后的上海,还可以看到旧上海遗留下来的人力车。


作为半殖民地的老上海,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极度奢侈的财富,与暗无天日的赤贫同在。



旧上海的贫富差异,令人惊讶。

一小部分华服美食的有钱人,和广泛挣扎于贫困饥饿中的人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催生革命的原因。

建国后,中国在扶贫问题上取得了辉煌成就,7亿人走出了贫困。

70年前的首都北京,同样被苏联摄影师用彩色画面记录下来。

在航拍镜头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70年前的紫禁城。





给苏联摄影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北京宽阔整洁的街道。

那时马路上的车很少,因此坐车游览北京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北京是一座典型具有中国气质的城市,与上海不同是它并不那么”西化“。

与今天的北京一样,过去的北京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无论是传统手艺人还是文人墨客,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的保留和传承。



而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北京城墙,也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如今看来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影像,令人不禁有时空穿越的感受。





在第五集中,可以看到解放战争中的珍贵影像资料。

一些镜头清晰得好像电影画面,然而它们是真实的。





最后一集记录了建国后,推翻旧思想、打破旧规则的那段时期。

有一段批斗地主的画面,十分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


当时,70%的中国农村人口都是由雇农和贫农构成的。

土地问题一直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令他们长期身陷在贫困之中。

而最早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是共产党人。




这些真实的画面,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比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更有说服力。


改革带来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农村,也出现在城市。

例如,在北京的孔庙就开设了工会积极分子的学校。

要彻底改变中国必须摒弃旧的封建思想,而儒家学说则被认为是导致中国保守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同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新中国最早出台的法律之一,就是《婚姻法》。

它宣告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离婚自由的婚姻制度。




1949年之前,80%的中国人都是文盲。

仅有五分之一的儿童,能接受最基本的初级教育。

为了完成扫盲目标,新中国政府开设了人人都能上得起的扫盲学校。

而另一项突破则是男女同校,这在旧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了被列强欺负的孱弱状态,建国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震惊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

相信成长在新时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吃不饱穿不暖,而这在几十年前还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常态。

通过这部纪录片和现实生活的对照,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不禁要感叹一句老话”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多少先辈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国人,我们真的要不忘初心,更加不忘前人经历的苦难,将中国建设成更好的国家。

*本文作者:RAMA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6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