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李光洁快被另一个自己气死了?跨越二十年,归来还是“怂样子”?

李光洁快被另一个自己气死了?跨越二十年,归来还是“怂样子”?

这届青春片又解锁了新模式?和另一个自己斗智斗勇、分分钟要被另一个自己活活气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操作?

《我在未来等你》中,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郝回归(李光洁饰),一夜之间回到了过去、遇见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刘大志(费启鸣饰)。



过去的空间时间都没变,家人朋友都没变,唯独自己变了,他在时间里“有丝分裂”一分为二,有了中年、少年两版自己。

“回到过去”的模式并不少见,和另一个自己对话无论是“实指”还是“虚指”也都是古老议题,但“回到过去成为并生的两个自己”这种模式的青春片反而有些稀奇,虽然桥段依旧有严重的套路嫌疑,但(拉1.5倍速以上的速度看)这个“自带剧透体质”的高能故事,好笑又治愈。



“剧透”式笑点

带着完整记忆回到二十年前的郝回归,一言不合就把自己活成了段子里的人。

首先,打破线性时间轨迹、衍生出“环形”时间效果,时光透视眼自带喜剧滤镜。



回到1998年当班主任的第一天,郝回归就开启了“对你骂骂骂不完”模式,指着自己狐朋狗友们(现在变成晚辈学生了):你你你你还有你,未来都活成了什么熊样子?

怒其不争之后、他拒绝哀其不幸,反而启动了打鸡血模式,神经兮兮慷慨激昂大声呼号“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啊”,结果惨被同学嫌弃“新老师脑子有问题”。



真实的时间历程没有回头路,但更古典的叙述模式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环形时间观”,不论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轮回转世还是因果前生,都认为时光并非线性而存在着“循环”式的圆圈状态

《我在未来等你》当然并非这种理论的拥趸,但开脑洞挖了一块“线性时间”之外的飞地,故事里李光洁的角色,和所有人的时间视角、人生视角都不相同,这种“我拼命剧透你们却根本不信”的模式,自带喜剧效果。



其次,人物关系曲折“错乱”的叠加效果。

人与人的之间的相处模式往往由“关系名分”所决定,母子、师生、阿姨侄子等等名分,框定了我们大致的行为界限;当这种“名分”出现二重奏的时候,日常规范乱套的结点也便不远了!

郝回归和老妈斗智斗勇、千躲万躲躲“相亲”,都跑回到了二十年前,结果还是没逃出老妈五指山、又喜提“相亲”的悲惨时刻!



虽然这次的身份从“我家那倒霉儿子”变成了“我孩子的靠谱班主任”,虽然老母亲的身份变成了老大姐,但张罗相亲还是一样的配方。

要命的是,相亲对象是郝回归小时候最亲密的一位“阿姨”,更加万万没想到的是,郝回归和不婚主义的“昔日阿姨”居然成了“疑似恋人”,二人达成统一战线,表面上假装相亲一切顺利、实际上各自互不打扰、只在必要时候将对方拎出来做“我不用再相亲”的保护伞。



表面上看似非常魔性的喜剧感,实际上却是在用成熟的、珍惜的甚至是惋惜的、愧疚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年幼时草草敷衍的长辈们的喜怒哀乐。

这也是故事最治愈的内核之一。



时光治愈机

不论是李光洁版中年自己拼命阻止微笑爸爸酗酒、希望改变他猝死的结局,还是他掺和进阿姨的婚恋故事,抑或是他以“儿子班主任”身份搅和进亲妈人生里的视角,内里都充满了温柔又治愈的力量。

好莱坞一版又一版层出不穷的“回到过去”的影片,大多都是因为对过去充满遗憾。



比起《我在未来等你》中微笑爸爸病故的小概率事件,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少年时的我们都太过自我为中心,太过沉浸在自己的患得患失里,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爹妈爱不爱我、对我严不严厉”,很少以同等的关心和温度去回馈他们,几乎从不关注他们人到中年、在重压之下活得好不好、累不累。



李光洁饰演的角色,回到过去突然发现“原来我妈妈当时那么年轻好看”,以客人的身份回到小时候的家里、看见什么都异样唏嘘。

虽然未来母亲为逼婚而装病,疾病是假、但多年里“她被辜负”却是真。

回到二十年前,郝回归与下班归家的父亲在小巷里相遇、万语千言都默然哽在喉头。

过去的时光里,小孩子疯跑在找自己的路上,常常看不见身后长辈们温柔注视着自己的目光。




中年困惑与少年烦恼

故事中的两版自己都有自己的症结,中年版像困惑的浮士德,少年版则是喜剧版《少年维特之烦恼》。

37岁的郝回归,既不甘心在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节奏里亦步亦趋有样学样,又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天纬地的篇章。



当着看似体面的大学老师,却总觉得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理想被丢弃在尘埃里,略有些为“功名利禄”而委曲求全的自怨自艾、更要命的是委屈了自己还没得到所谓“功名利禄”。

在即将不惑的年纪,内心却充满了抗拒和困惑。



17岁的刘大志,有着一切“丧萌系”青年和熊孩子混搭的特质,沉迷女孩微笑、恨不得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偏偏视课本如粪土。

而当一个对生活不如意的中年人,试图校正少年时期“跑偏”的自己,战况势必是天雷勾地火般的惨烈。



两个人相约在游戏机厅里一较高下,老师如此“不务正业”打游戏风生水起,又在学生最得意的事情上挫败他,如同当头棒喝一般剑走偏锋的教学法,与其说是试图纠正过去、不如说是在时间的循环中重新找自己。

然而,剧作似乎又在“不甘心当鸡汤”和“没泼好毒鸡汤”的两极之间表达失度、摇摆尴尬,槽点颇多



剧作短板

一,对性格的剖析探到了“普通表面”之下,但又停留在“塑料个性”层面。

少年游戏比赛输了以后的表现,下跪拜师等一系列操作、都让这个角色的质感显得非常古怪。显然他比青春片里的常规少年要多了些棱角和暗面,但剧作显然又急急忙忙刹车停留在“甜美系可爱系治愈系青春片”层面,没有像“少年杀人事件”那一类青春片那般、敢撕开少年外表下残酷的真相。



二,人物关系的新迭代,固然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新梗,但也导致了细节中的颇多尴尬。

比如李光洁饰演的中年版,回到过去第一次见到中学时代的微笑之时,表情唏嘘又复杂;不论是37岁老师对17岁女高中生的复杂观感,还是和儿时阿姨的相亲之旅,在某些瞬间都让人产生一些伦理上的困惑和不适感。



三,套路化、脸谱化痕迹严重。

不论是怼在摄像机前唾沫横飞、一口乡音的学校领导,还是总是“呜呜呜被欺负了”的东北同事,抑或是总像连体婴一样出现的英语老师和体育老师,故事中人物的漫画式扁平、脸谱化倾向非常严重。



四,细节大而化之相当有“糊弄感”,逻辑不顺畅和牵强之处颇多。

朱丹饰演的阿姨,原本对李光洁三百六十个看不上,却选他当“相亲挡箭牌”(明明有很多别的备选项),还对他不着四六的教育理论拜服得很。人物的行为动机简直是笑话,随时能为剧情效果牺牲掉,顾头不顾尾拙劣感明显。



此外,校园青春片的雷同属性实在太过强烈,剥除掉“两个自己”视角之外,《人不彪悍枉少年》《我只喜欢你》这类将少年懵懂青春和每家爹妈的事情一锅大杂烩、再加旧时光滤镜的做法,本质上毫无差别、太容易让人心生倦意。



舒心结语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少年视角偏感性、注重自己,成年视角偏理性、注重“功利”标准,当两个自己相聚于二十年前、用两种视角共同审视自己与周边的世界,未尝不是一场最美妙的和解

时光一场大梦,没有人“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虽然我们终将老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2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