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学家提醒你,请停止对孩子的“过度养育”

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学家提醒你,请停止对孩子的“过度养育”

今年8月12日,残忍杀害母亲的北大学霸吴谢宇已由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报送至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涉嫌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三项罪名。

相关人士表示,吴谢宇在公安机关审查期间承认自己作案,并交代作案过程,作案手段残忍。此外,他曾透露本来想在犯案后自杀,但最终由于目睹其母亲最后的死亡状态,心生恐惧,放弃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直到案件结束,包括吴谢宇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这位在别人眼中的"三好学生""乖乖儿子""北大学霸",不正是别人嘴巴里头的"别人家的小孩"吗?难道在这个如此完美的人设背后有着无法告人的秘密?吴谢宇的心理是多么扭曲才会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

01 父母为何会跳进过度养育的陷阱

过度养育是指对于孩子过度开发,使其失去了自我空间。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都是父母代劳。父母就像是孩子头顶上的一架"直升飞机",孩子一有什么事情,就立马冲下来解决,丝毫不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暗暗发誓,要给孩子"最好的"。可什么是最好的呢?不希望孩子受伤,不想他们在情感上受到伤害,甚至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就擅自做主为他们铺好了未来的路。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需要的真的是这些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美好的周末本来想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借此放松一下。没想到这一天下来,比上班还要累。眼睛一刻也离不开孩子,不想让他玩这个不给他玩那个,就只能用手时时抱着;好不容易看到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孩子一哭,马上就冲上来做"和事佬";当孩子看到他想要的玩具,害怕他躺在地上哭闹,马上又给他买了。回到家后,孩子倒是毫发无损,手里还多了很多好吃的,可一起去的爸爸妈妈就像是干了一天的重活,一到家就累倒在了沙发上。

很多父母会说,孩子还小,社会凶险,我们要尽力去保护他;还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能力不足,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大人出面才能帮助他解决;更有一些的,总感觉孩子做的决定都是错误的,索性什么都替他操办了,小到穿衣风格,大到读书选择的专业。

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直升机型父母"。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总是围着孩子团团转,认为这就是"爱",殊不知,我们却掉进了"害"他的陷阱里。《小欢喜》里的宋倩就是一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严格控制孩子的母亲,因为发现自己女儿乔英子逃课去了前夫家里玩,她撕心裂肺地喊着:"我常对人说你就是我的骄傲,我都辞职陪你迎战高考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满意。"可她不知道,英子的压力有多大,在她的生活里除了做不完的卷子还是卷子,母亲对自己咄咄逼人的爱都快让她喘不过气来了。果不其然,因为在报考大学的商量中,两人多次出现了分歧,英子也因此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02 为什么过度养育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呢?

心理学家卡伦·埃布尔博士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达到平衡。

过度养育在现代家庭越来越普遍,物质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特性奠定了这个基础。父母把孩子保护的密不透风,陷入子女养育的细节中。

小鹏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人长得健健康康的,读书成绩也很棒,父母逢人就夸他。可这个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至今还不会自己吃饭,就连洗澡都还是他的妈妈帮他洗的。有些朋友看不过去了,便劝小鹏妈妈放手让孩子多做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小鹏妈妈却不以为然:"我儿子只要读书好就行,其他事情我会帮他处理好的。"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上初中了,在学校一遇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是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而他的父母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连他自己都弄不清楚该怎么办。

其实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孩子立马和父母联系,他们并不是真的需要帮助,而是对于处理问题这个技能感到还很陌生。但是,父母在接收到这个信号时,不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处理,而是马上指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孩子没有机会培养自我意识,就会渐渐失去自信心和决断力。

要知道,作为父母的我们不给孩子独自奋斗的空间,孩子永远都不能学会怎么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因此自尊心就受到影响。从来不必奋斗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你永远不会经历失败,因此可能会极度恐惧失败,害怕令他人失望。无论时缺乏信心还是害怕失败,都会导致沮丧或者焦虑情绪。

03 造成心理伤害的三种过度养育方式

心理学家莱文说:"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一个孩子如果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控制感,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而体验"主动性"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为了避免过度养育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我认为,以下的三种养育方式是我们做父母最好不要触及的:

■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我们的自我

一旦开始以这三种方式养育孩子,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再无从了解自己是谁。简而言之,我们剥夺了他们称为人类的机会。虽然过度养育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且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事实上,我们这样的行为只是会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做不了。"这不仅增加了孩子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率,是他们把刀锋对准自己,甚至对准我们。

北大学霸吴谢宇的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父亲去世前是福州一家国企的经理。在他们的呵护成长下,通过邻居友人的口中,我们得知吴谢宇是一位"聪明,勤奋,性格极好,读书成绩也很棒"的完美小孩。可父亲的去世给吴谢宇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这时候他已经被报送进了北大,但母亲却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为吴谢宇操心,而是陷入了怀念死去丈夫的悲痛情绪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转变和学业压力下,吴谢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甚至多次向舍友袒露自己"活得太累了",最后他竟然拿起了刀子,把生他养他的母亲杀害了。

我们在生活技能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少之又少,在坚持我们为他们制订的学业计划时,又要求得如此之多。孩子在心理上不堪重负,又不具备应对压力的韧性。但这种压迫感到达临界点的时候,抑郁症就会首当其冲找到孩子,并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

04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避免过度养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让他们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游戏

仔细想想,你家孩子的游戏时间是不是都是由你计划和组织的?很多"直升机型"父母会拿出所有的业余时间陪伴孩子,他们还会建议孩子玩些什么,该怎么玩,甚至会警告孩子不许玩什么,不许和哪些孩子玩到一起。可是父母们都忽略了,游戏是孩子们必须独立进行的一项真正涉及自身成长的"工作"。

在平时,孩子们的行程安排得已经够满了,上课、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给孩子独立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探索环境、自己发明玩法,享受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的过程、自主发明一些独特的玩法。

波士顿学院的教授格雷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只要有大人在旁边指挥,那就不是游戏。"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好像睡眠一样,如果刻意剥夺,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我们而言,孩子看似在哪方面都需要保护。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自我的空间。有时候,我们不妨和邻居一起,在当地的公园空地组织一场聚会,大人们在一起喝着饮料闲坐说笑,让孩子们也因为我们的良好模范自己挖掘到属于他们"好玩的事情";又或者,我们可以给他们一整套乐高积木,不做任何干涉让孩子们随意发挥。

好家长机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要给孩子创造独立思考、冒险和培养性格的机会。游戏,是孩子学会应对焦虑的自然模式,它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发展和完善新技能,培养能力。放手给孩子更多自己的时间去做游戏,并不表示我们对他的不负责任,相反的,这才是为他们好所做的正确的决定。

■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因为孩子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课后辅导,很多父母便会不自觉地承担起所有的日常生活琐事,从起床到上学,从穿衣到洗澡,父母都不需要孩子动手。显然,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其实叠被子、洗衣、做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作业、钢琴课和跆拳道。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处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自主动手能力。长久下来,如果离开父母,孩子们的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难道"直升机型"父母是打定主意要服务孩子一辈子了吗?还是有信心认为孩子到了成年之后,自己马上就能照顾好自己了?

其实,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不难,总结下来就只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做给你看;

◆第二步,我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你做给我看;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很多父母这个时候心里就犯嘀咕了:其实我们不让孩子做,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够好。有的时候,让他们洗个碗能把碗全砸烂;有些时候,让他们拖个地,地板上全是水。父母的"完美主义"正是限制孩子自己承担生活琐事的最大障碍。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能够做好,不妨在他下次进行家务活的时候,好好给他做一次示范,那他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的。从小让孩子学习处理生活琐事,会让他们富有意义感,这是一种可以照顾自己的感觉。

■让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就会常常幻想:孩子以后会读什么大学?靠什么谋生?甚至还会思考,他们在哪里定居,以后会过什么样的人生。父母带着这些为孩子计划的种种,开始了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安排。

茵茵妈去接在幼儿园读中班的女儿放学时,被老师拉到了一旁盛赞她的画作。虽然茵茵妈对此感到十分开心,但内心的真正想法却是:画画好又怎样,上不了好的大学啊。可是茵茵妈却没意识到,这只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就开始已经对她的未来有了明确的主张。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往往会剥夺一个孩子的艺术天赋。

一项对高考学子展开的研究发现,很多高考学子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是迷茫的。在问及到他们想考什么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但问到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答案竟然是:父母希望他们靠这所大学。诚然,很多孩子在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时,最终都会屈服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是遵从个人意愿。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功,既然我们没有完全走上成功的道路,那试问,孩子按照你的计划去走,就一定能收获幸福的人生吗?成功的人生不是取决于什么样的大学,而是自我的人生激情。孩子们可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共鸣。人生旅途中,遇到坎坷时最好的事情,他们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反思自我、思考未来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朝着有希望的选择努力,而不是充当他们人生选择舞台上的主角。

■多做"倾听者"而不是"命令者"

你总是给孩子安排这安排那,但是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许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的生活施加诸多的控制。正因为这种控制,往往成为孩子们引发"抑郁症"的诱因。美国心理学会指出,倾听和交谈是父母和孩子,尤其是和青少年建立健康关系的关键。

孩子不是我们的宠物,在他们生下来的那一刻,他们就有权利去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去奋斗。而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我们做父母的真正任务。咄咄逼人的语气,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我们不是孩子的"上司",我们更应该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也只有成为朋友,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放下手上的事情,听孩子说话,保持眼神接触,听的时候不要打岔。也许你在听的过程中很难接受他们的想法,但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在他们确定倾诉完毕之后,再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有时候,他们也许只是想你听他发泄一番而已。当我们确定要回应的时候,切忌情绪化或发火,用孩子能听得进去的方式,保持情绪平稳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其实,这个世界比传说中要安全得多,孩子也比你想象中要厉害得多。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在其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护着他们,让他们远离世界。只有做我们想做的父母,孩子才能成为他想成为的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8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