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你以为见死不救就是道德沦丧?太天真了,没读点博弈论真可惜

你以为见死不救就是道德沦丧?太天真了,没读点博弈论真可惜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2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7分钟内,18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但还是在8天后去世。事件发生后,国人纷纷谴责路人冷漠见死不救。

2019年11月5日,在长沙,9岁男童罗棋,像往常一样上学。上学路上遭到一男子袭击,整个过程持续大约30分钟,有楼上的目击者表示:"当时楼下有很多人,有数十人围着,有个男的压在一个小孩身上打"。最后,男童被活活打死……

从南京彭宇案到驻马店女孩车祸,有多少勇于救人者沉沙折戟,命运急转直下;有多少见死不救者被骂作没有人性,没有古道热肠;又有多少被救者对施救者感恩戴德,对救命之恩涌泉相报?被救者恩将仇报,碰瓷者肆虐猖獗,救人者屡被构陷,行路者安全堪忧。难道这真像一些网友所说,仅仅是道德的滑坡吗?

一百多年前,在改革者谭嗣同赴死的路上,熙熙攘攘的围观民众成了冷漠的看客:在愚民的眼里,谭嗣同就是"清奸"、卖国贼,他们表情夸张而愤怒的向他投掷烂菜叶、臭鸡蛋……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鲁迅先生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小品,郝建主演的《扶不扶》。小品中的老太太碰瓷讹诈小伙子,小伙子很机智,陪老太太上演了一幕反讹诈的剧情,后来警察到来了,澄清了事实,证明了小伙子的清白,制止了老太太的讹诈行为并劝说老太太回家。小品的结尾看上去很和谐很圆满,但是却没有达到铲除邪恶,弘扬正气的效果。从整个经过来看,老太太的行为就是有意讹诈,换句话说,她是在犯罪。可是这样的犯罪行为却被轻描淡写的掩盖了。执法者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原谅本身就是在犯罪,但是就因为老太太是女的,年龄又大了,是表面上的弱者,就能得到原谅。老太太和警察两个犯罪分子合伙欺负了小伙子,这就是小品的主题思想。

有人因救一家三口而溺水,被救者却抛下救命恩人偷偷离开的被救者;有人因利益驱使制造销售假药,将本处于病痛的病人向死亡边缘推进的黑心商人;也有挟尸要价、吼出"活人不救,只捞尸体,一手给钱一手捞人"的打捞船老板;......

这些新闻一遍遍刷新着我们的三观,让我们知道人真的可以下劣凶残到这种地步。

然后人们就学聪明了,在与自己无关的事上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除一人报警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伸出援手。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事后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该事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当时若大部分目击者都采取了行动,那这一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后来,心理学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对这次事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多次实验提出了他们的理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即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多元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心理学家罗伯特西亚迪尼Robert Cialdini在1984年出版的《影响力》一书中解释道:在恶性事件发生时,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伤者情况。他们虽然心里认为应该上前帮忙,但环顾四周却发现其他旁观者都无动于衷,就以为伤者的伤情并无大碍,自己也变得心安理得起来。

旁观者效应也带给我们几点启示:

1.在管理中,要注意避免"集体冷漠"的局面形成,完善责任制度,形成责任机制的主动良性循环,促进主体责任观念的增强。

2.在生活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努力培养集体意识。

法国作家雨果说:动手的人和袖手旁观的人比较,袖手旁观的人更坏些。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避免陷入旁观者效应。

而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数学原理加以证明。心理学家猜测,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

经济学中有个"纳什均衡"理论,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会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选择的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他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就是说,在人数变多时,任何一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变小。回到本文前面提到的案例,就是围观者越多,报警的可能性越小。

我们先假设人都是利益动物,也就是说我们下面的分析不考虑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人的心理因素。在落水事件中,假设有n个围观者,有人提供帮助(报警),每个人都能得到a的固定收益,但报警会有额外损失b(可以看成提供帮助所消耗的时间、精力,或者花费的金钱,或者报警者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或者怕被反咬一口)。

我们知道,当b>a时,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不可能去报警,所以我们只考虑0≤b≤a的情形。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个情形下,每个人将如何行动。

对于某人A而言,他的收益矩阵为:

我们求上面的收益矩阵的纳什均衡,由于每个人都是对称的(暂时只考虑对称的纳什均衡),不妨设每个人不报警的概率为p,可以得到纳什均衡在

时达到。注意p是随着人数n增大而增大的。更重要的是,存在某人报警的概率为

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从上面的结果,我们还知道报警的概率与b/a的相关关系。

更多推断:相对而言,城市居民比小乡村居民更冷漠:在人少的地方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求助时不要同时向若干人求助,即便如此也不要让他们互相知道。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人受伤或者...,多少多少人围观,却没有人提供帮助。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更多人看热闹并不代表着社会道德水平更低。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不考虑别的因素(社会和心理上的),将由b和a的比值决定,而在受益a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由b决定,这里的b是提供帮助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以及有可能遭致的打击报复,甚至忘恩负义者的反咬)。

和谐社会,需要努力降低前面的b值,通过给予金钱上或者精神上的奖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8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