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茅台骗人了!“50年陈年茅台”真的窖藏50年?我们冤枉了勾兑酒

茅台骗人了!“50年陈年茅台”真的窖藏50年?我们冤枉了勾兑酒

50年茅台陈酒是50年前酿造的酒么?

勾兑酒就是假酒吗?

实际上,这里面暗藏的认知误区,很深!

2019年初,茅台被诉“虚假宣传”——涉嫌用15年酒龄的基酒勾兑成50年陈酿。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民众对“年份酒”的质疑声音越来越高。

那么,50年茅台陈酒到底是什么酒?

一、“50年茅台”并未窖藏50年!

在茅台一案中,起诉者认为,50年酒当然就是50年的,不仅酒瓶上标有英文“AGED 50 YEARS”,就连包装盒上印的食品名称都是“50年贵州茅台酒”。正因对此深信不疑,他才花高价购买了“50年陈年茅台”和“30年陈年茅台”各两瓶。


没想到,这4瓶酒竟然是茅台用15年酒龄的基酒勾兑而成的。


5月28日,起诉者以虚假宣传等理由,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酒茅台销售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一赔三”,即退还货款61996元,并赔偿185988元。


茅台代理人当庭辩称,贵州茅台从未宣称过“30年、50年贵州茅台酒储藏年限达到30年、50年”,在茅台酒自营店、网站等渠道均有对于酒龄的明确介绍。

此言不虚,按照茅台官网上的产品描述,“30年陈年茅台”是以不低于15年酒龄的基酒按照30年陈年贵州茅台酒标准精心勾兑而成。


此外,根据国家标准GB/T《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4.3条规定,陈年贵州茅台酒为“酒龄不低于15年,并经勾兑而成的贵州茅台酒”。


4.7条规定,“勾兑指的是用不同典型体、不同轮次、不同酒精度、不同酒龄的基酒以一定比例组合调制成成品的工艺过程,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


从这个定义来看,勾兑而成的陈年茅台酒并未违反贵州茅台提交的“标准”。

业内人士说得很明白,进入市场销售的白酒都是勾兑而成的,所谓“年份酒”,只不过是用某一年份的原酒勾兑得来,原酒比例是多少,国家尚无强制性规定,行业内也暂无统一标准。


正因标准不清晰,加上“勾兑”一词自带争议,排斥勾兑白酒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在他们的理解中,勾兑就是造假,50年酒就应当储藏了50年。


翻看汉语大辞典,“勾兑”的释义为“饮酒时把不同级别的酒适当混合在一起并添加调味酒”,确实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那么,“勾兑”产品究竟是不是假冒伪劣?

二、其实大家能喝上酒,勾兑的功劳不小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粮食紧张,酒自然就短缺。为了节约粮食、缩短工期、扩大产量,新工艺白酒应运而生。


所谓“新工艺”,也就是食用酒精勾兑酒,以谷物、薯类等其他可食用农作物作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成食用酒精,直接加水、香精或用传统粮食酿造的酒液勾调而成。


1955年11月,全国第一届酿酒工作会议上首次决定研究饮料酒精兑制白酒,将酒精兑制白酒纳入国家科研课题项目,并列入1956年制订的《1956-1969年科学远景规划纲要》。


这次会议催生了当今“固液勾兑法”的雏形。


新工艺白酒分两种:

纯液态法生产——在食用酒精中加入香精、香料勾兑;


固液结合法生产——以食用酒精为主体,加入少量粮食固态发酵的调味酒,通过调香、调味等手段制成。


国外的蒸馏酒都是液态法酿制而成,惟有我国白酒是用固态法生产。因此熊子书建议,名优白酒保持其固态法生产,普通白酒可改为新工艺白酒。


从白酒风味方面看,“液态法”白酒质量容易控制,如果我国能在生产高纯度酒精基础上来提高“液态法”白酒的质量,那么就可能创制出一批高档新工艺白酒,与传统“固态法”名优白酒质量看齐。


1963年到1972年,国家科委关于酿酒工业及其装备技术政策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今后白酒的生产,应以液态发酵为发展方向”。


1964年,北京酿酒厂吸取董酒串香工艺的经验,在“液态法”的基础上发明“串香法”——将麸曲酒醅加少量大曲发酵30天装入酒甑,将酒精适当稀释后放入底锅进行再蒸馏。


经品尝后,消费者普遍认为产出白酒“香气纯正,口味柔和,无邪杂味,具有我国传统白酒的风味”。


几十年来,科研人员一直专注于提升食用酒精勾兑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原材料消耗,尝试用更少的粮食酿出品味更佳的白酒。


进入新世纪,新工艺白酒在各省市白酒消费中占比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新工艺白酒年产量已经达到白酒总产量的70%,占各省的比例分别为山东90%,江苏、黑龙江70%,四川50%以上。

三、勾兑酒的“人缘”为啥这么差?

不过,据广东省酒业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廖劲松介绍,早期生产出的新工艺白酒口感不如传统白酒,口感不丰满,香气陈味比较淡薄,无法完全模拟传统白酒。


自然灾害时期,因酒精、香精质量所限,人们喝了勾兑酒,普遍口干舌燥、上头,这种不好的印象在消费者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也为勾兑酒的名声埋了颗“雷”。


再加上,兑制白酒生产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甚至想一步过渡到彻底排除传统固态发酵的阶段,结果欲速则不达。


1969年,“一步法”白酒(相似于初期的粗馏酒精)诞生,受设备条件所限,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乳酸菌污染严重、异常发酵的情况,成品酒冲鼻辣眼、刺激性强,再次让勾兑酒背上恶名。


到了80年代,酒精勾兑技术已经有所提高。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食用酒精的国家标准,为固液勾兑白酒所用优质酒基提供了法定标准。


新工艺白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升级后的方法高度机械化,可提高劳动效率50%以上。同时,液态发酵法的淀粉利用率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到了1990年,全国固液勾兑的白酒产量已高达15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比1985年增加近1倍。


受政策影响,不少酒厂都转而生产勾兑酒。纠正之后的产品质量确实可以为消费者接受,不少企业年产逼近10万吨。企业利润可观,消费者也很满意。


眼看着勾兑酒快要洗雪污名,这时候,一些不法商人瞄准了这块新兴“肥肉”——


为牟取暴利,他们滥用有毒的工业酒精兑制白酒,造成了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酒精中毒事件,严重败坏了勾兑白酒的名声!

四、朔州假酒大案震惊全国!

1998年,一起震惊全国的假酒大案给山西白酒带来致命打击。


1月23日,位于山西朔州平鲁区人民医院接收一位病人,病人症状为:呕吐,头痛,呼吸困难,没等进抢救室就瞳孔放大死亡,医院的判断为“酒精中毒”;

24日,平鲁区医院又接收两名病人,一名中毒病人出现类似症状,也是来不及抢救就已死亡;


26日中午,另一位中毒患者抵达医院,当天下午接诊的一位中毒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就已死亡……


如此频繁、密集、相同症状的中毒事件,引起了平鲁区人民医院的注意,所有病人在出现不适症状之前都干了一件事——饮酒。为防止事态扩大,当晚6点,平鲁区人民医院紧急向区政府、防疫站、公安局紧急汇报。


当晚9点,朔州市死亡人数上升至6人。放假的工商、消协以及公安机关人员被迅速召回,在当晚查封1000余处散酒销售点。


1月27日,朔州干警终于查到“毒酒源头”----文水县村民王文青。


原来,春节前,山西文水县农民王青华想赚笔快钱,打起了勾兑假酒的注意。他购买34吨工业酒精,加入用来提香的酒梢和一定比例的水,勾兑成57.5吨假酒,出售给个体户批发商,经转卖后多销往朔州市、吕梁市、大同市等地。


时逢春节,住宅区边小卖部的白酒销量异常火爆,假酒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入了数百家商铺里,被成千上万民众带回自家餐桌,造成惨剧。


经实验室测定,此批“勾兑”白酒每升竟含甲醇361克,超过国家标准902倍,也就是说,半斤这样的假酒就可以致人死命!


“98朔州特大假酒案”共造成27人直接死亡,222人入院接受治疗,其中多人永久失明,其他轻微中毒患者近千人。


1998年3月9日,王青华等6名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处死刑。


然而,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案件还在发生:


2003年12月,云南玉溪30多人中毒,4人死亡;


次年5月,广州也发生类似案件,14人死亡、41人受伤……


尽管这些案件并非正规白酒企业所为,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屡屡让白酒行业背锅受创。以汾酒为头牌的山西白酒就消沉了好些岁月。


在随后的报道中,“假酒”“工业酒精”“勾兑”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对于刚刚走上正轨的勾兑酒来说,这无疑是致命一击。


目前,中国的白酒市场中至少有60%-70%的白酒属于非纯粮酿造的酒精勾兑酒,但是,白酒企业对“勾兑”这一不争的事实几乎都选择避而不谈,哪怕涉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


企业之所以选择冒险,是因为“勾兑”的形象不佳,在有段时间里简直就是“假酒”“上头”“难喝”“便宜货”等不良体验的代名词!

五、蒙冤的勾兑其实必不可少

勾兑真的那么可怕吗?


当然不是,抛开新工艺白酒不谈,即便是传统粮食酿制白酒的生产,勾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比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用根霉曲制酒精、德国人柯赫氏发明固态培养微生物法早3000年左右。


传统白酒工艺以粮谷为原料,加入满布微生物的曲块,糖化、发酵、蒸馏、陈放、勾调而成。这里的“勾调”就包含了勾兑和调味。


中国的勾兑技术源远流长。


最初的“勾兑”工艺充满了随机性。古代酿酒师意外把先后酿出的白酒掺和在一个容器里后,惊喜地发现:酒的“香、味、格”发生了变化,较这两种酒本身的口感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最原始的白酒“勾兑”工艺。之后,古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勾兑方法。


过去,白酒酒度主要靠酿酒师口感人工测评,直到酒精比重计出现,才使白酒勾兑得到初步完善,气相色谱仪的发明更是开启了定量分析白酒中的微量成分的先河。自此以后,白酒的“勾兑”工艺才终于形成理论。


发展到今天,“勾兑”已经成为白酒行业的专业技术术语,它的真正含义是:

在同一香型白酒中,把不同质量、不同特点的酒按不同的比例搭配掺和在一起,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协调与平衡。


其工艺过程分为调香和调味酒的选择、基础酒的选择、不同比例搭配后加浆降度等步骤。


酿酒界有句响当当的名言:“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


这是因为传统白酒酿制法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即便原料、制曲和酿造工艺大致相同,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之后,每个窖池产出酒质也不是完全一样。


从酒甑中蒸馏出的原酒味道各有差异,不能保证品质的统一。想使酒质更加平衡、质量更优,就要靠勾兑来实现。

六、勾兑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勾兑的过程中,不同车间、窖池、糟别生产出来的酒分子得以巧妙重组,达成1+1>2的效果。


差酒+好酒=比好酒更好


差酒中有部分微量香味成分含量偏多或偏少,但它与好酒勾兑时,偏多的微量香味成分得到稀释,偏少的得到补充,凹凸互补。


差酒+差酒=好得出乎意料


有时差酒与差酒勾兑,会变成难得的好酒。这是因为A差酒含某种微量香味成分偏多,含另一种微量香味成分偏少,B差酒与A差酒正好相反,于是一经勾兑,相互得以弥补。


五粮液酒正是得益于这种宽严相济之道,才能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


如此一来,各色鲜明的酒体就给勾兑留了很大选择余地,增加了勾兑可选择率,也提升了五粮液创造新酒的可能性。


好酒+好酒=差酒

差+好=好,差+差=好,那么,好+好=好?

不一定。


两种以上呈香物质相混合时,能使单体的呈香呈味有很大变化,其变化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这一点在不同香型酒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各种香型的酒都有不同的主体香味成分,且差异很大,这就增加了两种好酒勾兑的风险。


比如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虽然都是好酒,但是浓香型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酯和适量的丁酸丁酯,酱香型酒的主要成分是酚类物质。如果强行勾兑在一起,原来各自协调平衡的微量香味成分含量受到破坏,就可能使香味变淡或出现杂味,甚至改变香型,远不如单一酒的口味好。


茅台,其实就是这样勾兑出来的。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品,生产工艺独特,历来讲究勾兑。勾兑对酒的质量和信誉起着重要作用。


茅台酒的勾兑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大宗法”,即采用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新酒和老酒等单型酒相互搭配。其工艺流程为:标准风格酒→基础酒范围→逐坛尝评→调味酒→尝评鉴定→比例勾兑→质量检查。


总而言之,“勾兑”蒙冤多年,这其中既有早期弯路探索的因素,也有违规操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勾兑技术是让普通大众能喝上放心优质白酒的“幕后功臣”。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盼望勾兑技术可以更上一层楼,创制出更多物美价廉、口感优良的白酒,让更多民众认识、了解“勾兑”原理和妙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9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