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农村老人及儿女的两难选择,触及每一个人的内心

农村老人及儿女的两难选择,触及每一个人的内心

到年底,又会有不少农村老人陆续来到城里,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只为与在城里谋生的儿女们过个团聚之年,快乐之年。

农村半年忙半年闲,过年前后也没啥事,而城里的儿女春节放假时间有限,回去跑一趟不如让老人们过来,这样相聚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

农村老人一辈子固守田园,也想去一些大城市看看,比如去趟赵本山口中的铁岭。其中有条件的,亦即儿女在外面工作的老人进城,虽百里千里,就像赶集一样常来常去;也有的因条件受限或故土难移,穷其一生也只能在方圆几十里内打转,所去过的最大城市,不过周边的县城。

老人们在进城前,准备工作都是左打算右打算、筹划再筹划的:什么家什的安顿、柴草的归笼、衣物的收拾、与邻里的安全请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挑选土特产,什么花生红豆、辣酱菜油、山芋干、长豆干、玉米粉,讲究的还有草鸡鸭蛋、咸鱼腌肉什么的…等等等等,都在考虑之中。

总之出来时,这些老人们都是大包小包,只要放得下,只要拎得动,基本都是“满负荷”进城。

可怜天下父母心,由此可见一斑!

想到即将与久违的儿女们团聚,即将看到日思夜想的孙子孙女,老人们是开心的、激动的。他们一路奔波,虽年老体弱,却并不觉得累。农村人常年劳作,个个都有一副历经风雨的身板和吃苦耐劳的心态。那种路上的小颠小簸,对于他们,就如婴儿坐摇篮般的享受。不像现在一些年轻人,稍微走长一点的路、坐远一点的车,不是腰酸腿疼,就是心烦气躁,全无一点该有的朝气和活力。

到了城里,看到儿女们久违的面孔,看到孙子孙女们客气却又疏远的打招呼,看到水泥钢筋围起来的格子间一样的住处,以及屋子里全然不是自己所习惯的那种摆设……老人们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新鲜好奇,又有点手足无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虽然女婿或媳妇很热情,让他们随意,该咋咋的,就像在老家一样,但他们那种隐隐的窘迫之感却怎么也放松不下来。

刚开始全家坐在一起,总有唠不完的嗑,过一段时间,老人们就不适应了,开始想家了。虽然来时呆多久有思想准备,但那种想家的念头却也是怎么都压制不住的。想到最后,几近坐立不安的地步,恨不得立马回到老家才好,哪怕那老家破败漏风、吃穿简单,也心甘情愿。在老家,他们眼尖的,可以打打麻将;不喜欢玩牌的,或去田间地头走走,或找同龄人聊天,或坐在门口,听听熟悉的风声雨声,看看亲切的鸡飞狗跳……他们的心,也就如古井般宁静安详。

既来之,总要安之。在城里的这段时光,儿女们有时间,就会带他们看看最著名的景点,看看最繁华的地段,吃一吃风味小吃……然后就回到家里,按部就班,各自为安了。有些识字的老人还能独自走走大街小巷,乘乘公交地铁,看看高楼霓虹……倒也能找到孤独之外的乐趣。有些不识字的老人就麻烦了,走岔了,怕迷路,摸不到家,儿女们不敢让他们乱走,即使走也要说好既定路线,有人家还把写好的联系号码及住址放在老人口袋以防不测。也有些不喜欢岀去玩的老人,就呆在屋里看电视,一个台能看上半天;也有些老人就站在窗边门口,静中取闹,一边晒太阳,一边看马路上的人来车往,一边听在农村不常听到的汽车喇叭声……聊以打发长长的孤独时光。

城里的伙食总是比老家好,尤其老人过来更要加菜。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光大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了。互相说说活,回忆回忆以前有趣的事以及老家正在发生的事。然而话题就那么几个,说多了就成重复,也没意思,终要慢慢冷场,即使最亲的人之间,到最后也只剩下热情的寒暄和生硬的客气。这就是留守老人与儿女们常年不在一起的说尴尬又不尴尬、说生疏又不生疏、说亲密又不太亲密的这么一种怪现状!

呆在农村,除了对儿孙的思念,其它什么都好;呆在城里,除了亲人相聚的满足,其它都不感觉有多好,特别是内心因想家而有所欠缺和不踏实。

这是一种两难选择,对于留守老人,这个心里关不容易过,却也不得不过。

终究,老人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自己内心强大,学会自己寻找快乐,去打发那随时袭来的孤独之感。毕竟这个时代,但凡农村出来的儿女,在城里谋生,基本都不容易;能相互理解体谅,就是当下亲人之间亲情表达的最高境界。

而事实上,很多到城里小住或过年的老人,对自己儿女的心意,也无不表示着不言而喻的感激和幸福,并时时挂在脸上;虽然他们因有点想家而显唠叨,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39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