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给茶树做减法:布朗族老人的种茶之道

给茶树做减法:布朗族老人的种茶之道

12月4日,苏国文老人在给村民讲解生态茶改造。新华社记者 严勇摄

新华社昆明12月18日电(记者严勇)冬日的景迈山上,已经很少见到茶农的身影。76岁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却还在茶园里忙碌着。他说,他要给山上的茶树做做减法。

连日来,苏国文接到芒景村好几位村民的电话,都希望他来为自家的生态茶改造把把关。为此,苏国文专门做了一张表格:现株行距是否合适、高度合不合理、采摘面是否形成……这些情况,都需要他实地考察。

“只要村民打来的电话响了,老头比谁都高兴。天不下雨,他都会准时过去。”老伴陈祝英说。

拥有万亩古茶林的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境内,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地之一。茶也就成了芒景村村民的主要产业。苏国文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小片开荒,景迈山的很多坡地都种上了台地茶,茶叶产量上来了,却卖不上价钱。

芒景村目前有3万多亩生态茶,古茶达到1万多亩。2004年从县教育局退休回村的苏国文有一个重要角色:引导村民进行生态茶改造,挖掉三分之一以上的茶树。起初,绝大多数村民都不配合。

“舍不得也要挖,要不然茶叶品质出不来。”苏国文说,生态茶改造工作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硬推不行,他就改换策略,找来村子里的赤脚医生苏文新做示范户。

2007年,苏文新开始改造自家的10亩台地茶,两年后就有了效果。他简单做了一个对比:以前茶叶只能卖到几十块一公斤,到头来还得去掉农药成本;今年按照350元一公斤的市场行情,他能有好几万的收入。

12月4日,苏国文老人在测量茶树株行距。新华社记者 严勇摄

说到当时挖茶树,苏文新说,“要做成事,还讲什么舍不舍得?”生态茶改造有了成效,他也成了村民纷纷效仿的对象。

艾勇家的生态茶从2012年开始改造。最近,他主动邀请苏国文过来看看,帮忙出出主意。半小时不到的功夫,苏国文就拿着皮尺在他家茶地里转了一圈。挖掉的茶树根烂在了地里,可部分株行距还是达不到标准。“还得继续挖,苏老师到时候再来我家看。”他说。

退休十多年来,苏国文亲眼见证了景迈山的变化。原先几乎见不着民房的山路上,现在已经是店铺林立。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

2010年,景迈山古茶园启动申遗工作。为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他特意编制了“芒景村遗产保护学习手册”,里面有一章专门提到了茶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保护。

千百年来,景迈山的自然生态养育了景迈山的人民,景迈山的人民保护了景迈山。“经济收入固然重要,但产业必须在保护中发展。”苏国文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3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