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周口一小村庄藏了个民俗园,园内这些物件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周口一小村庄藏了个民俗园,园内这些物件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河南商报记者 陈媛媛 文/图

石磨,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应该算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曾经,在家家户户的院内、在村边的小河旁、在平整的收麦场上,总少不了它的身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件渐渐地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丁村乡大贺庄村内却隐藏着一个“中原民俗园”,园内的“石磨收藏”(包括石磨路、石磨广场、石磨房屋和石磨山)共计39052块,还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园内收藏的各类农用生产生活用具达10万多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瞅瞅吧。

(弹花车)

【一座从小村庄内拔地而起的“民俗园”】

提起“中原民俗园”,附近的人都知道。

从郸城县城沿着329省道一路向东行驶,约20公里处路南,一座由石磨堆成的牌坊赫然立在眼前,上面写着“大贺庄民俗村”,穿过牌坊继续向南走不远,就进入了大贺庄村。因为这座民俗园,大贺庄村也算是小有名气,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进入大贺庄村前,可以看到用石磨堆砌的牌坊)


(中原民俗园正门)

据介绍,民俗园始建于2004年秋,2008年初步竣工,占地40余亩,园内共有耒耜集萃馆、天工开物馆、石器苑和集贤堂4大部分及20多个景点,除了收藏近4万块石磨外,还收藏有各种各样的农用生活生产用具达10万多件,俨然成了一个农耕文明的“大博物馆”。

【收藏10多万件农耕用具,再现农耕文明】

不妨跟着记者一起领略一下民俗园的风采吧。

进入园中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立于正中间的大象石,正面刻着贺恒德的建园宗旨,我们摘取其中的一段:“1964年从戎,几经磨砺,终由士卒成将军。今身在天涯,情系故土,遂决意在解甲之前,动员家人亲朋捐赠,依托乡亲故土,广寻中原农具及生活用品,聚于一处,名曰“中原民俗园”。其意有三: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供后人阅览中华民族生产力和中原文明之发展历程,为乡亲公益谋长久之祉。”

(贺氏铭箴——贺恒德建园宗旨)

我们首先来到了天工开物馆,里面收藏了不少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比如:弹花车、理发工具、纺纱机、织布机、风箱、酿酒工具、木粮柜、压面条机、三寸金莲鞋、用于播种和犁地的工具等。

(理发工具四件套)


(豆腐作坊用具)

而在耒耜集萃馆内,展示了各种类型的独轮推车,和各式样的匾额。此外,还有用于运输战略物资的太平车。看过古装电视剧的我们都知道,里面常会出现各种带车棚的马车。在古时候,它可不叫马车,而叫“轿车”,只有富贵人家才坐得起。

(古代“轿车”)

据了解,民俗园收藏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达10万多件,都是从2004年开始,贺恒德走遍全国收集来的。走进这里,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浓缩的农耕文明时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逐渐消失的东西,在这里,都能一饱眼福。

【园内收藏的近4万块石磨,曾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除了参观独具历史符号的各类生活用具,民俗园内的石磨景致也是一绝。“这些石磨都是从各个村里收回来的。”工作人员介绍,园内现在约有4万块石磨。

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园内的路全部是由石磨铺成的,每一块都不一样,每一块都带着独特的历史记忆,走在上面,仿佛跟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而在民俗园的东侧,还有上万块石磨堆起来的石磨山。来到民俗园爬一爬石磨山,成了不少小孩子的乐趣。

(用石磨铺成的园区小路)

而值得一说的是,据河南日报报道,2009年7月,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女士现场认证,郸城县中原民俗园以39052块石磨收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原民俗园已经移交给政府管理。”园区工作人员从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如今,民俗园已经成了附近居民在农耕之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和民俗作品创作基地等。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实习生 张惟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4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