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冒充专家销售保健品 诈骗百余老人

冒充专家销售保健品 诈骗百余老人

来源:新京报

不法分子冒充专家,将保健品作为药品销售,骗取124名老年人93万余元。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对15人团伙一审宣判,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2年到缓刑不等的刑罚。

针对该案,检方介绍说,团伙专门选择70岁左右老年人,针对老年人身体逐渐衰老、疾病增多、担心病情严重等心理状况,吸引老年人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针对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宣传卖药,热情服务,免费赠送小礼品使老人放松警惕,虚构大医院专家身份获得老人的认可,利用被害人恐惧疾病、追求健康的心理,诈骗屡屡得手。

诈骗团伙犯罪 成员分工协作

宣判结束后,石景山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对近4年涉老年人诈骗情况进行了通报。

根据法院通报,涉老人诈骗案件的被告人人数平均为3人,且多为共同犯罪或团伙犯罪,甚至是组成犯罪集团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团伙一般组织严密,采取“公司化”方式运作,精细化分工,例如石景山区法院审结的保健品诈骗案件中,诈骗团伙成员分别扮演医生、外联、专员、会务、司机、患者等不同角色,相互配合,制造假象以骗取被害人信任。此外,在一起“消灾”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分别扮演路人、寻医人、医生家属等,上演“情景剧”使得被害人上当受骗。

此类案件被害人人数较多,集中分布在60周岁以上。同时,此类案件中,被害人出于对理财获益的憧憬或对健康的渴望等心理,被诈骗金额一般较高,样本数据显示,涉案金额动辄上百万元。

“免费”为诱饵 冒充名医最常见

在此类案件中,为吸引老人陷入“套路”,犯罪分子经常以“免费”为诱饵,通过开推介会、介绍会、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看诊、低价旅游、发放免费小礼品、上门服务等活动博取老人关注及参与。

北京法院近5年已审结案件中,诈骗“套路”集中在中医看诊、体检、卖保健品等医疗健康类诈骗、信用卡诈骗、集资诈骗、“以房养老”等领域,且不断出现“消灾”“高科技技术”“收购文物”等新套路。

为取得老人信任,利用公众容易相信权威的心理,犯罪分子多冒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身份,既有真实存在的机关,也有犯罪分子虚构组织。其中冒充著名医院医学专家,尤其是军医、中医的较多。

直击老人需求“痛点” 主动送关心

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心理需求,针对老人的情感需要,通过嘘寒问暖、热情接待、全程陪护、上门服务等方式,提供所谓的“家人般的温暖”;针对老人的健康需求,夸张其产品功效,夸大老人病情,引发老年人内心恐慌。诈骗分子主要目的是为了非法获取财物,因此也决定了其作案对象以具有财产可能性群体为主。经北京法院统计,此类诈骗类案件的被害人多集中在有固定收入的退休人员,此类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其毕生的积蓄、退休金等可供其支配,购买能力强,故多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对象。

同时,部分受骗老年人因缺少子女陪伴,渴望温暖与关怀,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点花言巧语专攻老人心理防线,嘘寒问暖,填补老人的感情空白,让老年人对其产生“自己人”“贴心人”的错觉。

例如石景山区法院审结的保健品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宣称其保健品为新型药品,是内部药,一般买不到,且是干部病房专用,短期内能溶栓治愈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还把被害人的病情夸大到“不吃药眼睛就要瞎”“癌症早期”“病很严重”“到医院得花40多万元”“再不治就堵了,引起瘫痪或半身不遂,严重就会死亡”等情形;同时宣扬吃其推荐的药“吃1万元就好”“1年去根”“4个月痊愈”“两个疗程可以治好”“半年吃完能痊愈”等,虚假承诺“买了药3个月后免费到三甲医院做检查”,获取被害人信任,使其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被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1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