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生活 >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五百年的历史长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建筑建造工艺非常的精巧,下面就由小编介绍一下仁厚温公祠给大家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仁厚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俨然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

  基本信息

  梅州仁厚温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五百年的历史长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民居,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

  梅州仁厚温公祠构造精巧,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型的围屋型似长龙,美如彩虹。 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创新。

  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种苏铁,则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

  那苏铁经四百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四十多米,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那苏铁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温氏族人从他们的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不计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

仁厚温公祠

  梅州公祠

  梅州市梅县区当地最大的围龙屋、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作为梅县区现存700多座围龙屋建筑代表之一,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同时居住500多人

  坐落在叶剑英元帅故乡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的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横、三围龙,拥有480多间厅堂、房间,当地村民温伯告诉记者,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纪70年代,曾同时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当时的2个生产队。

  仁厚温公祠有宏伟宽阔的祠堂、深深的庭院和长长的天街、巷道。

  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中间的堂屋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和48间住房,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共“八横”,共有240间房。这使整座建筑显得宽阔庞大,气势宏伟。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又有房102间。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在堂屋和围屋之间,长着两株400多岁的华南苏铁树。堂屋、横屋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偏向东;中间有一中轴线,两边平行对称;后面的围屋与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椭圆形;屋内天街、巷道、走廊如脉络相连,四通八达。

  夏天排雨冬天挡风

  仁厚温公祠的构建科学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余成向心之势;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族人在屋内享受冬日的阳光。

  如此一座庞大的客家围龙屋古民居,从历史、规模和文化内涵来看,比起福建的圆土楼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关于仁厚温公祠的话题小编就说到这里了,很多人都说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而已,但是我们要努力去实现它。在生活中虽说不能说走就走,但是我们能规划好我们的时间,去见识一下更多不同的风景,了解更多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a98063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