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奢华 > 文化到底给珠宝带来了什么?

文化到底给珠宝带来了什么?

一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会想到年夜饭里的饺子,就会想到劈哩啪啦的鞭炮声,或许还会想到故宫、天坛、地坛、庙会、名山、大川、佛刹、道观······
中国人以文化自傲,不论是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还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或是秦汉之后的独尊儒术,亦或是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农耕科技、时代产物、学说理论等等,这无一不昭示着,中华之文化,足以影响世界的发展轨迹。

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古之先贤著书立说,不论是诗三百还是四书五经,中国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样,当一种商品沾染了文化,则立马变得大不同。

文化,让廉价的山楂变成了带有“年味儿”的糖葫芦;文化,让粽子变成了汨罗江畔那深深的怀念;文化,让天桥儿下的杂耍走出了国门;文化,让曾经不名一文的石头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家重器。

有人说,缺失了文化,珠宝就是一堆美丽的石子,珠宝如是,翡翠亦如是。

关于翡翠的由来,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古时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从缅甸一带运木材、香料回中原,一匹马的马垛不平衡,赶马的商人顺手在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一边。直到进了中原,卸下货品,这块石头也完成了任务,被顺手扔在路边。不知道多久以后,一个碾玉的师傅从此路过,远远地看到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的东西,走近拿起来细看,又不见了绿色光芒,只是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中间微现出绿丝。师傅左看右看,仔细端详,心想也许这是块璞玉吧?待他拿回去切开玉一看,他被惊呆了,这样鲜艳、晶莹、润泽的好玉是他一辈子也未见过的,这就是后来的翡翠。

曾经路边的石头,如今庙堂中的珍宝,历经伯乐的慧眼、玉匠的巧工,翡翠方才散发出别样的韵味,不过纵使如此,翡翠仍就是一块美丽的石子。但不知是上天赋予翡翠的命运还是翡翠自己博得的美誉,当皇亲贵胄开始青睐这一种美玉时,翡翠就注定了不平凡。

皇亲贵胄,这一古代时尚的风向标,试想,若没有他们的扛鼎,纵使翡翠如何漂亮,也终不过是一阵潮流,不足以令举国瞩目,万众向往。可以说皇亲贵胄作为推动翡翠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玉雕师的加入,则是推波助澜。

古之学者必有师,同样,但凡美玉必经玉雕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玉雕师也是挖脏去绺巧雕的能手。如果说古之学者的背后是师者的不辞劳累,那么美玉的背后则是玉匠的辛勤耕耘。在玉雕师手中,佛家之经典、道家之理论、民间之传说,林林总总“跃然玉上”,让本就内涵单一的玉石赋予别样的意义,让色泽不一的毛料焕发生机,或东拼西凑,或灵光乍现,但总能让人体会感悟,畅想人生。

文化到底给珠宝带来了什么?如同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或许有人说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虚虚实实之中,又有谁解释的清呢?或许又有人说,文化赋予了珠宝价值,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使缺失文化的珠宝,照样可以登堂入室!或许还有人说,文化之于商品就犹如品牌附加值,文化是商品的品牌,但当人们选购珠宝时,是注重文化还是注重佩戴效果呢?

其实文化给珠宝带来的也仅仅是传承,但这份流淌在华人血脉了的传承,让中国人即使经历百年沧桑,也不可磨灭,难以遗忘

莫卫国

莫卫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玉雕艺术大师

莫卫国,称为玉雕行业包公,广东化州人,师从玉雕大师施宗颖,2008年正式开始玉雕创作。擅长于人物、仿古、龙凤、花鸟等各种题材。

他是"仿古龙牌"的倡导者,也是仿古龙凤雕刻的领军人物。作品自成一派称之为“仿古大师”。其作品带有独特哲学观和对万事万物的思考结果。

在继承传统玉雕精雕细琢的基础上,秉承中国千年传统玉文化主题,莫卫国老师玉雕风格偏向现代仿古,采用夸张、现代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刻画玉雕。融汇西方雕塑文化的艺术语言,将玉雕创作的基本技巧与作品的情致结合起来,实现了作品凝重而不呆滞,强烈而不生硬的艺术效果,具有一种含蓄而动人的内在美。

莫卫国老师的玉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匠人精神,用写实的手法表达当下,作品雕工精良,线条刚韧劲健,转折分明,刻画出了作品灵魂和潇洒自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7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