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时尚 > 「陋室观复」时尚,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陋室观复」时尚,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今年冬天的气温感觉比往常高,至少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北京是如此:白天穿羽绒服在户外正常行走后背总是出汗。因之,看到有人裹着外国“鹅”的服装,多少有些异样的感触。

怎么说呢,倒不是想到自己的窘态——确实离富裕阶层很远,而是会偏离一开始装入的“奢侈”观念,想当然地将心思游走到时尚的地界儿。当然,这样逐步深刻的胡思乱想是有个过程的。

那个牌子见于街头之初,我听到、看到的都是昂贵近于奢侈的概念。按我的理解,一件十倍(或更多)于中等价位相关服饰的商品归类到奢侈类别,的确没毛病。然而到这个暖暖的冬日,发现身边居然有工薪阶层朋友也将之穿在身上,不免滋生出了好奇心。

内中的原因多半不是保暖。据专业人士解释,如果真要去北(南)极的冰块儿上溜达,要避免极地气温的烦扰,披挂挡风聚热的外国鹅是优选,但北京这种气候必要性近乎没有,兴许还有些多余。

然而,追逐者多半不这么认为。以工薪朋友的说法,更多的是时尚。这样的认识很正确。想象一下,行路有车,室内暖气伺候,或者在温度不适宜时还有空调辅助,的确可以极大地减少肌肤外的装备,尤其是在四季如春的高端楼宇,脱下羽绒服的美女个个夏装是不是很养眼啊?或者能振奋单身异性的工作干劲也未可知。

把游思收回来,其实我想到更多的是关于时尚的说法,如今的时尚似乎总是和财富关联。

以一般情形解析,表面上年轻人追寻个性的装束,但如果细细掂量,这多半很难成立,反倒是给人一种自我安慰的意思——如果不是自欺的话。像ZARA、优衣库之流,无不是生产线上的东西,这样,所谓的“个性化”明显不足。有意思的是,这些廉价的货品倒是可以贴上时尚的标签。

反过来看那些昂贵的物件,大多数商品除了极度没有个性的商标外,在审美意义上也很难找到适合时尚的色彩,不仅是那个昂贵的羽绒服,还有乔布斯一房子的牛仔裤和体恤,这些东西要是没有标牌,且放在凡俗的衣架上,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嗅到时尚的味道。

诚然,好的品质总有机会体现出来。只是如果时尚就是金钱的外延体现,这种心理是不是有些诡异呢?不管怎么说,钞票无疑是最不时尚的东西……

有点奇怪吧?这很难说清楚。很多时候,我推想,会是商人的阴谋诡计吗?我觉得一定是。往回走一段,在资本家、商人还不得烟儿抽的时间段,身份的名号颜色,如中国的紫袍、红袍,还有徽标,像欧洲的贵族之类,那才是值得追求的。看着这些个严肃的衣装,您千万别露怯地认为是审美故障,需知人类对美的追求打不识字阶段就迈出了第一步,而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中国的现代时尚潮流源于对西方的模仿。而在西方,据说资本家、商人出于不输给贵族的欲望,才有了市面上的着装时尚,其中的意思更多的是平等诉求,那时候普通人家忙着找食,还顾不上时尚。而家族、身份的真正开始衰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不好判断,但从服饰方面来说,的确有相关的现象表征。二战以后,时尚之都巴黎完全被美国佬平民大兵的格子衬衫攻陷。有社会学家由此得出结论称,虽然皇室贵胄还在自我清高,但社会时尚已然被平民审美霸占。

不过,傻傻捋不清时尚、个性的我觉得不太像那么回事。格子衬衫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橄榄球中段大鼓包一样的中产阶级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在深层的文化意义上,更多的还是平等含义。可以这样说:那些个时段的时尚和金钱无关,是平民化的。

这种现象早些时候在咱首都也有部分呈现。记得即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北京人依旧是更看重内涵的——在知识、文化的情结里,人的身份等级是淡漠的。那时候,有很明显蔑视味道的话,“不就是有钱嘛”还常常听到,也算是那时的一种时尚吧。

不知道始于何时,过去几十年不关乎财富的“时尚”渐行渐远了,现而今的时尚在潮人眼中非财富不足以支撑,这也不能说就不好:追求财富勤奋努力是必须的。只是如果超越常人(就是人家吃馍你吃饺子)的财富追求成为普遍“时尚”的话,恐怕从现在延伸到将来,不知道啥时才有机会歇一脚,以便安静下来喝喝茶、读读书啥的。(欧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6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