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国外评分为何比国内高,刘亦菲《花木兰》,国内4.9,国外75

国外评分为何比国内高,刘亦菲《花木兰》,国内4.9,国外75

刘亦菲、李连杰、、甄子丹、巩俐等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在中国大陆一经上映,就几乎遭受到了一边倒的批评,豆瓣评分更是降到了现在的4.9分,好于16%古装片,好于8%动作片……

但另一方面,国外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却并不如国内一般地一边倒,甚至明显有比国内更好的评分。就拿比较性较强的“烂番茄”网站和“豆瓣”网站来比较,在“烂番茄”网站上,现在为止,对于这部2020版的《花木兰》,烂番茄新鲜度依然保持在75%,是完全能够够得上及格分的。



专业的评价方面,也并不是一边倒地批评,也多有电影评论家对影片表示了一种喜爱:



如此的差别之下,我们并不能用“老外不懂中国文化”而简单地一言蔽之,其背后是关乎到“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关系。

一部电影,让人觉得没那么好,大概率可能源自两方面,一是电影本身的定位出现了问题,比如2018年毕赣执导,汤唯、黄觉、李鸿其等主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自身的定位上出了问题,在文艺小众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摇摆不定,导致最后两边都不讨好。



另一方面,觉得没那么好,可能是取决于观众的视角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个在船上抬头仰望星空的镜头。很多观众会在那片星空之下瞥见主人公内心的怅然若失正穿越时空而来。但一位天文学家,在当时却对此发表了批评的言论,理由是星星的分布完全不符合那个季节之下那个位置的视角所能观测到的样子。

刘亦菲的《花木兰》,某种程度上就是第二种原因。



中国观众太熟悉花木兰的情节了,更不用说花木兰的主旨,以及电影中所呈现的关于中国的元素。

当我们看到影片中东方的宫殿、东方人的装扮、东方人的战争场景……我们无不嗤之以鼻。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些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观众视角的问题。特别是发现花木兰的家乡在影片中被设置在了南方的土楼,所选的演员都是华裔而非中国籍之后,更是内心无法接受。

但,西方人没有,西方观众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渴求,就一如当我们在看漫威的《黑豹》一样饶有兴趣地去“意淫”着非洲大地上的种种。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电影评论网站中,刘亦菲的《花木兰》并没有那么不堪的原因。



另外,还想说说关于“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我们把外国人说中文、唱汉语歌曲、穿中国服饰等等的表现当做一种热爱中华文化的行为。诸多电视台都会采访,或者邀请一些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参加节目,尽管他们的中文有些说的真的很不堪,但只要他们和中国文化能够扯上一点边,我们便欣然接受,仿佛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一般。

但当诸如刘亦菲版的《花木兰》一样的作品问世,我们便会踌躇不定,心焦心慌,多有指责。

我们的内心似乎有着一种矛盾关系:我们一面希望得到外人对于我们文化的认可,做一种自信的文化输出,甚至某些地方不惜花费重金来推进文化出海的政策,诸如孔子学院一类。但另一面,我们却又害怕输出,输出的东西必须要全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才行,否则就显得紧张不安。

但,这并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老父亲嫁女儿,一面希望她能够嫁出去,一面又害怕失去她。然而,如果一味苛责地要求女儿在出门以后依然要完全听从老父亲的指挥,不敢放开手脚,或者担心她一出门就会被其他在你看来“另有企图”的男人拐走。那么,这个“女儿”可能就一辈子嫁不出去了。

我们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有自信——自信别人的借鉴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能够有自己对于自己文化更好的诠释,超越外人。

我们需要先有文化自信,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如2020版《花木兰》一般各式各样的荒腔走板,但这没关系,只要不是恶意地污蔑,便无可厚非。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中国故事百花齐放地走向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9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