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刘亦菲版《花木兰》4.7分,烂片无疑了吧?

刘亦菲版《花木兰》4.7分,烂片无疑了吧?

经历了3次延期1次撤档,年度最期待的大片之一《花木兰》却扑得如此彻底。

上映首日的票房还不到5000万,豆瓣最低分到过4.7,国外评价也非常普通,IMDB5.5,实在是口碑全面崩盘。




刘亦菲做了电影咖,却挂上了票房毒药的头衔,真的是演什么扑什么,评分还很低。本来以为靠花木兰能飞升,结果天时地利人和全不站在她这边。


在《花木兰》上映前,“烂片”就已经成了它的口碑定论,比如说这个low low的海报。韩国版代表了双面的木兰,日本版揭示了直面真实自己的花木兰,美国版表达出了花木兰是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而中国版呢?这画风也太敷衍了吧。


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有外衣是中国故事,内核还是欧美鸡汤。内容和情绪的割裂愣是有一种穿越感,整体就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女骑士”。


网友看完的反应也很真实:“花木兰的气哪来的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挺气的。”


首先就是怎么看怎么奇怪的服化道。媒婆化着像僵尸一样的妆容。花木兰去相亲时画的妆容,这确定不是去马戏团表演?


皇帝李连杰傅满洲式的形象,妃子们则像西方贵族一样在大殿外面悠闲漫步。


还有这些常识性的错误。电影里花木兰居然生活在福建土楼,但在北魏时期根本就没这东西。


媒婆门前贴的两幅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简体字就不说了,前一句是直到元代《西厢记》才有的啊。


军营门口那两个很尴尬的门神,大概是在寺庙里才会见到的。


还有木兰家门口放一条龙和一只凤凰是什么鬼?



然而相比于粗制滥造的海报和奇怪的服化道,剧情才是观众拒绝《花木兰》的根本原因。有人说花木兰魔改或许是受了冰雪奇缘的启发?


单纯从叙事来说,确实很烂。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各种象征意象诠释得不到位,又吃不透中国传统文化。就导致影片叙事为了想表达的内涵,生硬又勉强的在那里强凑。


女巫坚持的立场突然转变?有超能力的她被一箭射死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和动画版相比也差得很远。真人版少了动画版那些小动物以后,肃杀感和血腥气也重了一些,处在一个儿童片和史诗片都不大像的尴尬境地,打戏也是漂亮又奇怪。


动画版最后大战,有木兰几个战友乔装成女人去对付匈奴的情节,变装时搭配男子汉的音乐,暗示了男人与女人其实没有区别,女人可以装扮成男人,男人也可以装扮成女人,只要能建功立业。这才是安能辨我是雄雌,比真人版生硬地解释诗句好多了。


人物的塑造上,影片直接神话了花木兰。始终在强调花木兰身上的“气”,但花木兰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她虽然出身平凡,但却英勇善战的精神。怎么就成了需要借助“气”了呢?


坦白来讲花木兰并不是迪士尼传统意义上的公主片,这个角色其实有更多女性身份的探讨空间,任选一个角度都有可挖掘之处,可惜最后被当成了一个售卖异国奇观的空心皮囊。


还有凤凰本可以成为一个特别好的女性力量的象征图腾,但影片显然没有利用好。凤凰出现的场景不多,且完全是为了出现而出现,没能唤起情感共鸣。



虽然是东方背景,但是花木兰是一部美国爆米花电影,是整个西方视角下对东方文化的错误解读和异化。故事的核心本来应该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走向胜利,结果变成了已一己之力翻转局面的英雄主义电影。核心价值体系还是西式的,就把它当作西方女骑士电影看就可以了。


无论是欧洲骑士还是美国大兵,强调的都是honor,家族荣耀。一人成英雄,全家得光荣。这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文明的家族情谊。对于父母,他们没有那种中式的孝道,更多的是一种家人的关心。


为了避免争议并保证能在中国上映,在咨询中国顾问的同时,迪士尼还请国内相关部门过目了剧本。但不管迪士尼做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的诚意,最终的效果还是令人非常失望的。



想要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如何讲好花木兰的故事和打磨好影片的质量,才是王道。质量不行,仅是一些异化的中国元素的堆砌,哪怕小心思再多,也无济于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