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关于电影《八佰》的“误解”,我们至少错了30年

关于电影《八佰》的“误解”,我们至少错了30年

院线复工后,《八佰》作为第一部有重量级的国产电影上映。这部在上映前就备受争议,命途多舛的电影,在上映后,依然没有摆脱悲剧性的命运。虽然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导演管虎极具开拓性的采用了较为新颖的电影创作手法,并巧妙地将民族情绪,爱国反思,人性自私通过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在银幕上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展现,并以此在每个观众的灵魂深处,称量出家国民族的重量。然而影片上映后,在口碑上却遭遇了两极分化的境遇。周游君总结,影片口碑两极分化的最大因素在于,喜欢的观众来自于被影片幻化出的民族情绪所感染,不喜欢的观众,则斥诉影片肆意改编历史。

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首先要以《八佰》是一部“电影”为事实基础。每个观众在进入电影院时,都会意识到银幕上的故事,和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历史的真相,肯定有某种联系,但是电影绝对不是讨论事实的依据。所以我们以《八佰》这部影片对历史的还原程度不够,来否定《八佰》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个逻辑本身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许多观众因为同样的逻辑,而对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在内心深处关上了一扇大门。

和许多艺术作品一样,电影也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或者历史故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诞生的。而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展现出所描述对象的“形”,而且要更深层次地展现出所描述对象的“神”。并且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窥探,结合不同层次的剖析,艺术家总能在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中,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觉察到的诗意景象。所以艺术作品的好坏与否,绝不仅仅是以对真相的还原程度来衡量,更是透过真相,揭示出事情更为本质的内在逻辑和内在价值。

在200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大名鼎鼎的电影作品,影片名叫《英雄》,由最优秀的国内导演张艺谋执导,由李连杰、梁朝伟等华语顶级巨星主演。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于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由于影片投资空前,所以当《英雄》上映后,国内也因为《英雄》掀起了一场对电影的大讨论。其中对《英雄》最大的反对声音,便是这部影片混乱篡改历史。使得小朋友看过电影后,会对历史产生深深的误解。

也许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张艺谋导演后来在拍摄历史武侠题材的影片时,再也不敢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2018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影》,其中有一部分便是改编自《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同时借鉴了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影子武士》,但是影片中的人物名字都经过了修改。在这里体现出了两个问题,首先电影艺术不是历史教学课,而且不仅仅是电影,任何艺术都有其表现形式,所以作为艺术作品,用是否符合事实去评判电影的优劣,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论点。

但是我们会发现,国内的电影凡是涉及到历史题材的作品,其实都比较尴尬。而且不仅仅是涉及到历史,即便是涉及到名著改编,也会遭遇极大的阻力。在1995年,周星驰和刘镇伟便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创作了一部影片《大话西游》。这部如今被观众们赞誉有加的电影,在当年上映时,遭遇了极大的非议。而其中最大的争议,则来源于影片对于传统经典的肆意改编。曾经在86版《西游记》中主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更是对这种改编现象大加斥责。

《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表演风格,以及刘镇伟天马行空的故事逻辑,的确把原著改编的面目全非。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以原著为故事,而不是另外塑造一个形象呢?在这里周游君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举一个科学规律发现的例子。在牛顿发现力学三定律之前,科学家伽利略已经对力学定律有了一定的总结,而在伽利略之前,亚里士多德也对力学定律发表了自己的认识。而这里牛顿则说了一句经典的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此可见,牛顿做出的成绩,也是来源于先前众多科学前辈的努力。

而《大话西游》对《西游记》进行再创作,自然也是利用《西游记》这个深入观众内心的故事。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影片中的紧箍咒、筋斗云、金箍棒、500年前、齐天大圣、西天取经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观众进入影片的故事。而且《大话西游》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通过一个新颖的故事,对《西游记》中原著人物,进行了更加贴近原著视角的还原。《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之所以能够历经几百年,仍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因为故事通过神话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如原著中的师徒四人的取经团队,如原著中师徒四人真正面临的取经困境。其实《大话西游》在对原著作品改编时,不仅没有改变原著的立意,反而是加深了原著的立意。

所以相对于《西游记》而言,《大话西游》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艺术没有定式,如果艺术家把自己框定在一个范畴内创作,那么他的才华也基本就结束了。艺术的魅力来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遵循守旧的故步自封。所以艺术创作,更谈不上所谓的历史还原。电影就像它的主要创作工具摄像机一样,它游走在事情的各个角度,通过不同的光线,构图,远焦,近焦,来给银幕前的观众,展现电影的创作者们对事物本身的自我发现。这其中并不是灌输某种思想,也不仅仅是渲染某种情绪,这是一种在心灵深处,细腻的探讨和交流。

所以作为艺术作品,电影本身只有好坏,没有对错。谈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关于影片《八佰》的讨论。《八佰》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部简单的说教片,在影片中,虽然有大量渲染情绪的镜头和剪辑,但是影片没有给予银幕前的观众某种特定的思想,影片中的小湖北、端午的事迹固然让观众感动,但是老算盘等人的想法,也能够引起银幕前观众的共鸣。在这种讨论中,影片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和定论,但是通过平民、西方世界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围观,影片的创作者给了银幕前观众讨论的基础。

这是影片《八佰》的立意,虽然这个立意本身还稍微欠缺一些火候。但是影片的评论者们,以影片展现的内容不符合历史来评价这部电影,显然有失偏颇。就像斯皮尔伯格的反映德国纳粹集中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一样,难道因为画面是黑白的,就认为这部影片不符合历史吗?影片在艺术和历史之间,它完全倾向于艺术。即便是以还原事实为目的的纪录片,其实也是经过了剪辑和再创作的。如果说有真的是记录事实的影像的话,应该是监控录像相对更符合这种功能。

而近日关于电影《八佰》的讨论,体现出国内某些电影观众,依然继续着30年来对电影的认知误解。这也是国内电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创新怕观众跟不上,不创新,国内的电影创作在近20年来,几乎停滞不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国外电影同仁们甩在身后。如近期在好莱坞刚刚兴起的时间穿越,其实在《大话西游》中华语电影已经有了同类型的创作思路,但是就因为观众们的接受程度,使得电影人不得不放弃了某些创新。所以对于电影的创作,我们要多一些批判式的鼓励,而不是穷其所能地抹黑和中伤。

虽然《八佰》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是作为观众也应该放下对电影艺术的误解,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好电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