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狗十三》:不要以爱之名,毁了孩子的成长!

《狗十三》:不要以爱之名,毁了孩子的成长!

当能失去的都失去了,你也就差不多长大了。—曹保平《狗十三》

前言: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执导的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影片。它通过两条狗讲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长中遭受的痛苦与压抑,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病。因此,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便打算上映,却一直推迟五年。整部影片没有多少激烈的矛盾冲突,曹保平导演用微微叙事的手法来为我们展现出"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不得不说,在近些年的青春文学中,以郭敬明为首的疼痛青春,都将恋爱放在了影片的主题上,很少揭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部影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也更深层地展示人性的成长。


今天,我们来从李玩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一个少女成长的代价以和促成李玩成长的中国式教育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反思。

01.

  • 浅谈李玩一步步由童真走向成熟:父权之下的压迫与懂事。

李玩的成长开始于父亲送给她一条狗,父亲的本意是由于自己的再婚生子的愧疚和对女儿的安抚才送给她。李玩这时并不明白这一切,只是很喜欢父亲的礼物,给那条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当"爱因斯坦"因为爷爷的冒失走丢了,家人又买来一只狗,告诉李玩这是"爱因斯坦"后,李玩只觉得这很荒唐,那明明并不是同一条狗,可所有的人都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

在大人的眼中,这只是一次小孩子发脾气,而在李玩的眼中确是一场赤裸裸的欺骗。李玩离家出走,不肯放弃寻找"爱因斯坦",在大街上贴寻狗启示。直到被父亲抓了回来,将李玩一顿暴打,打完之后却又哭着诉说着自己的无奈,问她为什么不能懂事点?李玩最后痛哭一场,并不是因为鲜血淋漓的手,而是因为不被尊重的内心。内心上的伤总是比身体上的更疼,更折磨人。李玩承认了那只狗就是"爱因斯坦",这是她舍弃自己的开始,也是她"懂事"的开始。

李玩再一次失去她的另一条狗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第一次知道这个孩子是在他两岁的时候。当她满心以为父亲陪她一起玩儿滑冰时,不想只是一次隐瞒已久的开诚布公,父亲告诉李玩这个消息,李玩便不能拒绝这个弟弟,不能拒绝她的继母带着这个孩子和李玩住在一起。这个孩子在一家人的溺爱之下活出了一个"熊孩子"的形象来,用晾衣杆打奶奶,父亲原谅了他,他打那条狗时,被狗吓到,父亲便将狗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李玩如何苦恼请求都没有改变父亲的安排,最后那只狗也绝食而死了。

在父亲又一次向她道歉时,李玩又一次原谅了父亲对她的伤害,可她除了原谅父亲还能做什么呢?李玩是个善良懂事的女孩,再又一次的失去后,李玩也越来越成熟了,她照着父亲为她设置好的标准,按部就班地走向了父亲为她规划好的人生道路上。在李玩面不改色地吃下那碗狗肉时,她就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一切,抛弃了自我,变成了他们口中的大人。

在影片结尾时,李玩又遇到了"爱因斯坦",但只是淡淡地走了过去,在转角时却又痛哭起来,墙面上一张残损的寻狗启示又告诉我们李玩好像还是没有完全变成一个大人。她知道大人只是有更多烦恼的人,变成大人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李玩成长的悲剧性在于父亲的压制与冷漠。她的父亲确实是爱她的,可他却不会教育孩子。对于李玩,他是亏欠的。失败的婚姻使李玩失去了妈妈的照顾,而他的再婚也是对李玩的打击,但他依然忙于他的工作,对李玩疏于照顾,就连她的班主任都不认得,对于李玩的学习也是没有给予关注。

他对李玩的管教便是在口头教育无用时,暴力是他最常用的手段,但却在打完孩子之后又向她苦诉自己的无奈,这种"打一巴掌,给一蜜糖"的行为又是多么令人可耻的。驯兽的手法便是如此,再厉害的猛兽到最后都会乖乖趴伏于牢笼之中,何况一个孩子。李玩在挨打痛哭时,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如果自己退后一步,或许大家都会开心了,却不知,在她一步步退却之时,她也就丢掉了自己。

在他有了另一个孩子后分给李玩的爱便更少了,父亲对于弟弟的溺爱也使得李玩敏感的心遭受伤害。在弟弟生日宴上,李玩看着父亲继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那一瞬间只感到孤独与冰凉。父亲对于女儿敏感的心思并没有过多的注意,甚至将自己工作中的事情牵扯到李玩身上,将李玩带去酒桌上喝酒,错过了天文展,而后来李玩喝酒时又阻止她,在面对李玩一句"不是你让我喝的吗?"他哑口无言。他到这时也才意识到自己是个多么失败的父亲,也是个多么失败的人,但他那是已经为时已晚,对于这样的事也无能为力。

李玩最后的冷漠与敏感都是源自于她的父亲,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或许,在一件件你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你就已经伤害了你的孩子,而你却不自知。做父母是没有任何考核标准的,但是一个好父母,他首先是一个好人,不会将自己的想法,情绪强行安在孩子的身上。父母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让她们过早的长大,任何一个早熟的孩子都是让人心疼的。

02

  • 中国教育的现状:缺乏智慧的教育只是在于服从。

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长大。隔代人的教育总是有些不合时宜。李玩的爷爷奶奶并没有多少文化,他们的教育依然处于他们那个时代,并不适合教育孩子。他们只能保证李玩的吃穿冷暖,却也无法深入李玩的内心,理解她的行为。她的父亲也并不是一个会教育孩子的人,只会一味地要求孩子要懂事,甚至有时会使用暴力,所以尽管李玩的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良好,但李玩在成长的路途上依然磕磕撞撞一身伤。

暴力自始至终都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手段,它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理上伤害都是不可计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也应该去除,过去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样的言论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抛弃,暴力殴打孩子,情节严重还会触犯法律。

另外,在教育学上,如果父母经常通过打孩子来使孩子听话懂事,让孩子迫于你的权威而服从于你,这已经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了,而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长久的权威统治极可能造成孩子性格的懦弱,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危害。

李玩的父亲其实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不能很好地发泄出来。所以,当李玩消耗掉他的耐心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时,他立马会暴躁起来。这也和他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他的父母必定是以他为中心,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保持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当他离婚之后,失败的婚姻让他有些不能自控,在面对李玩的教育时,依然用了老一辈的教育方法,在李玩这样一个心思细腻敏感的女孩身上,这样的教育方法并不适用。

并且李玩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教育观念中已有了她自己的想法,渴望平等自由的关系,希望得到尊重,她的家庭的没有给到她。所以,在和她表姐的男朋友相处时,虽然她并没有动过什么不好的念头,但依然不自觉地靠近高放,这都是李玩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著名教育学家叶陶行知先生说过"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在如今社会中,教育不应该是批量生产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培养一个孩子就像栽一棵树,如果一棵树长得不够高,不够好,你就会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浇的水少了,阳光晒得不够充分了,土是不是翻了,但果是你的孩子成长的不够优秀,父母们从来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只会想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父母们在孩子生出来的那一刻就对他抱有了最大的期待,大部分的期待都是会落空的,父母们不能忍受这样落空,只能想尽办法地去逼着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来,这样的想法只会是一点点磨灭孩子的天性,让他成为一个普通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意味着他属于你,他只是通过你来看这个世界。

03

  • 整部影片的亮点:平凡的镜头组成了平凡的一个家庭。

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青春片,但其中隐含的家庭教育问题又映射了整个社会的现状。纵观整部影片,全剧中并没有一个坏人,李玩的身边都是爱着她的人,就连她的继母也对她有着顺从讨好,但李玩的青春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疼痛。

曹保平导演的电影大多都带有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又并不过于现实直白。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配角都有着真实的影子,年老的爷爷奶奶,权威的爸爸,淡漠的继母,淘气的弟弟,叛逆的表姐和她的男朋友,这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电影中戏剧化的矛盾也许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矛盾,我们每个人也遇到过。曹保平导演在每部电影中都充斥着一种暴力美学,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像是不见硝烟的战争,复杂多变是它的本质特征,或许任何的冲突都带有暴力,只不过曹保平导演把这种暴力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曹保平导演由编剧转为导演的原因就是他知道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导演的所思所想,他将剧本中复杂微妙的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情感的碰撞才是他电影最大的特色,这也是曹保平导演被称为"影帝影后制造机"的原因吧。

我们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中都有着感同身受,李玩的压力与痛苦都是我们每个人经历过的,自己的兴趣父母都不理解,在李玩爸爸打过李玩之后痛哭,对着李玩道歉。我们也听到过多少句这样的道歉,"打是亲,骂是爱""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这样荒诞无稽,禁不住推敲的言论被我们的父母用了多长时间。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多少自己的缩影,在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稀疏平常的小事在被搬到大荧幕上,一切又都显得多么地阴翳低沉。所有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可正确的他们又做不出来,实践总是大于理论的。

李玩父亲在影片中一直是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的人,但在他捂着李玩的眼睛痛哭时,又让人有些理解他了。在这个社会中忙忙碌碌,摸爬滚打,辗转于各个酒桌应酬,为了支撑一个家,他是社会中每一个成人的缩影,他也有自己的无奈。

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又让观众在这个父亲身上有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李玩的成长让孩子们为她不忿,那么父亲的生活又让大多数人心酸不止。这样的状况只能归罪于社会思想的顽固性上,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重任。在如今社会思想日益开放的同时,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结语

这部影片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内容一一映射了中国教育的弊病,也为广大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为我们国家的下一代博一个美好未来,毕竟孩子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

"祝愿你的青春不迷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