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高分电影《我不是药神》,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活跃和崛起

高分电影《我不是药神》,代表着现实主义的活跃和崛起

《我不是药神》由徐铮、王传君、周一围、王佳佳等人主演,于2018年的暑期档上映。影片选取社会现实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



影片《我不是药神》将现实的骨感和软肋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印度抗慢粒白血病药物比国内低价许多,但是由于国际版权法其被定义为假药,诸多法律、医疗保障等现实因素横隔在病人的生与死之间,现实的骨感展露无遗。而影片又展现了现实的软肋,人性和良知渐渐地裹挟着草根群体前进。影片中给观众抛出这些困境,同时蕴含着希望和温暖。

近年来不断有社会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出现,而《我不是药神》极其具有代表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的反思。也将社会现实主义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崛起


票房虽然不能客观地代表一部电影的质量,却能侧面反映这部影片内涵为观众接受的程度。这两年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大量上市,且以高票房冲进电影市场。

动作冒险电影《动物世界》以其世界观的独特设定和人性主题的深刻挖掘赢得观众口碑,首周以2.3亿元的票房成绩登上周票房冠军宝座。《我不是药神》上映首周以12.8亿元的超高票房问鼎周票房冠军,次周再揽11.3亿元票房蝉联第一,档期内最终斩获票房30.9亿元,成为中国内地市场第五部票房突破30亿元的影片,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



据悉,2017年暑期档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影片中进口片只占了半壁江山,而2018年暑期档排名前十中只有《侏罗纪世界2》和《摩天营救》两部进口片,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六。观众似乎对场面大、特效多、故事同质化的好莱坞电影表现出审美疲劳。而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有良心、有力量、有温度的社会现实主义影片逐渐打破娱乐性影片的垄断地位,进入主流视野。

前期的《失孤》、《亲爱的》同样以困顿又暖心的现实题材故事收割一大批观众,社会现实主义题材于2017年已被列为重点扶持题材项目。由数据调查可知近三年来,每年都有8分以上的高口碑现实题材影片的出现,如《一出好戏》、《战狼》、《我不是药神》等。



由此可知,即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出现低迷的现象,但是由于艺术家的坚守以及新的创作方法不断涌现,现实主义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最终回归大众视野。

而面对社会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如“打拐”、“反腐”、“医疗”,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承接社会新课题,对当下的社会困境进行了反思创作并传递给社会,将现实的骨感和软肋展现在大众面前,引起社会的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片的不断涌现,既从正面引起大众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又从正面裹挟着社会现实主义归来,使得社会现实主义到大众中去,活跃并发展起来。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带来的社会反响


追根溯源,我认为电影本身就自带现实主义。因为从巴赞的理论来说,电影的发明就来源于人的一种心理欲望,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摄影的本性、电影摄影的本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排除了“人为的”因素让摄影机自动生成完整的再现事实。

不过,摄影机即使是所谓自动生成的也是有态度的。所谓“零度生成”也只是一种神话而已。理性蒙太奇、积极蒙太奇主张则把“人为的”因素放大了,虽然有助于喜剧张力和戏剧效果,但会造成“多义性、暧昧性”的消失。巴赞因此有条件地反对蒙太奇,大力倡导反复阐释长镜头理念和理论,主张减少“人为的”因素、“人为的”干预,有效保留现实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暧昧性,这本身也是在说电影的现实性。

电影本身自带现实性,那从包含着社会现实成分的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的出场势必引起当下社会的巨大反响和深刻思考。

《我不是药神》中程勇一开始贩药是为敛财,而敛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老爷子动手术,将儿子留在身边。同样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还有为了给女儿买药而去当舞娘的思慧,被病痛和高昂的药价折磨的吕受益、刘牧师和黄毛,这几个人都是草根阶层的典型代表。他们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最终铤而走险贩药。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有为讨薪而跳楼的农民工,有满大街捡垃圾的八十岁老奶奶……《我不是药神》就改编自真实的社会事件,影片中的草根在灰色地带游走,在生与死之间跟现实较量,他们挣扎着想要活下去。

影片中思慧在看到夜店老板跳舞时先是兴奋,而后流泪;吕受益在病痛的折磨过后毅然选择死亡以减轻家庭的重担,以另一种方式爱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黄毛死后程勇说“他才二十岁,他想活下去有什么错……影片上演了一个个希望的生成和破灭,破灭再生成,感人至深。




由于有一定的真实性,且影片确实展现了当下草根阶层的艰辛,《我不是药神》一上映就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引起大众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激烈讨论。李克强总理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的相关措施,国际版权法也做出相对应的改动。

类似的还有《亲爱的》、《失孤》等影片上映后引起当下社会对“打拐”问题的重视,各相关部门也实施了相关措施,民间组织也兴盛起来,纷纷加入“打拐”行列。《一出好戏》热映后引发了当下对贫穷和人性道德的思考,国外影片《熔炉》上映改变了韩国的相关法律……

《我不是药神》中也抛出警察的法律困境,这个困境在社会现实中同样存在。



影片中由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在法与情之间纠结,最终选择屈服于情。在他向病人询问药贩子的信息时,一个老太太紧握住他的手说他们只想活下去。此刻情法在他的心中交战。而法大于情,虽然程勇是为了慢粒白血病人的生命,但是犯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暴露出当下社会的法律困境:法律之上不外乎人情,但是往往法大于情。

影片中关于情法关系处理的结局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在最后判决的时候,程勇并没有为自己辨别什么,而是说:我犯法了,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我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的。这个结局既尊重了法律,又将当下法律法规的问题和医疗问题抛回给社会思考,交给社会去解决。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中包含着社会现实因素,不断承接社会出现的新课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引起社会的反思,也引起社会对现实主义的重视,推动社会现实主义回归大众视野。


当代社会中社会现实主义的活跃发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同其他传统的创作方法一样,出现了低迷与弱化。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较少涉及,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创作也逐渐减少,现实主义一家独尊的状态悄然消失。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首先,与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有关。随着社会及文化反思的不断深入,某些现实主义主张的本身存在的问题使人们产生疑虑,于是试图突破既有的范式,探索与寻找更为有效的创作方法;其次,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不满足于传统创作方法的单一与局限,而对某些新的创作方法产生兴趣,,出现了多种创作方法共处与互渗的景况;最后,社会转型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将目光较多转向文化艺术的产业、经济与市场方面,高新科技的融入也对艺术创作产生较大推动。

即便如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并未失去价值,许多艺术家依然矢志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创作。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出现的新课题,包括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加剧等,一些文学与影视创作恪守正义与法治的社会规范,让人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的坚守与希望,曾经几度在社会引发较大的反响。

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反映社会问题,需要艺术家矢志不渝的进行社会主义创作,将当下社会的新课题纳入艺术之间,将之展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看到现象的本质,交由大众去思考,交给社会去解决。这也反作用地推动了社会现实主义在社会中的发展,在坚定地推动社会的前进中改革创新了自身,并且不断走入大众的视野,燃起现实主义新发展的希望。

结语


影片名叫《我不是药神》,确实,影片中的程勇并不是拯救慢粒白血病人的药神,真正拯救他们的,是社会中善良的人性。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将现实的骨感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又用现实的软肋温暖大众。影片在展现现实骨感的时候也给了大众一个满意的结局。现实主义不断承接社会新课题,将社会问题直观摆在大众面前,既让大众看到了当下,又让大众看到了未来。

现实主义毫无疑问是具有永恒性的,而它只是在大众最需要的时候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并且为大众所接纳,活跃地发展了起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