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误杀》:不止溺爱杀人,还有这3种父母的爱也会毁了孩子

《误杀》:不止溺爱杀人,还有这3种父母的爱也会毁了孩子

电影《误杀》是2019年12月上映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男主李维杰的女儿,遭到警察局长的儿子强暴,因为反抗误杀对方后,李维杰想尽办法维护女儿并与警察局长,也就是那个强暴女儿的男孩的母亲,展开周旋较量的故事。剧情设计跌宕起伏,而且融入了破案侦探等相关的元素。男主李维杰与警察局长之间的身心较量扣人心弦。

但这个影片,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警察局长的儿子,那个被母亲宠得无法无天的儿子。


警察局长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人,冷酷严肃,但面对儿子的时候,却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极尽温柔,而且有求必应。如果说这一起谋杀,一定要找一个最根本的起因,那么我认为,那就是这个警察局长对儿子无原则的溺爱。


一、溺爱杀人:母亲的溺爱,让儿子为所欲为

警察局长的儿子,在母亲泛滥的母爱下,无法无天,自私自利。他知道母亲身居高位,即便犯了什么事情,母亲都能出面解决,而且母亲也不会怪他,所以愈发张狂。

面对儿子日渐跋扈嚣张的行为,警察局长依然放任不管。即便是儿子在外面打架,差点戳瞎人的眼睛,她都不甚在意,只是叫人拿钱去找受害人私了,不仅没有对儿子严重的人格问题重视起来,反而去关心呵护儿子因为大家受伤的手。自此,就已经埋下了儿子不知轻重、随意践踏法律界限的祸根。

母亲的漠视和纵容,让儿子以为,妈妈真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搞定一切事情,所以对于实施强暴这种事情都不以为意,最终酿成恶果,丢了性命。


溺爱杀人,杀死儿子的,表面上看那个被儿子强暴的女孩,但真正将儿子送上黄泉路的,而是这位母亲自己。因为她一味的溺爱孩子,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没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她的反馈,来认识世界的规则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于是才变得越发毫无边界,最终越过了法律的底线。


2018年,内蒙古有一个案例,养母对养子的溺爱,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当养母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拔刀相向,一刀捅死了自己的母亲。


古往今来,因为母亲溺爱孩子,最终酿成痛苦悔恨的案例不计其数。被溺爱的孩子,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对社会、对母亲心生怨恨,甚至触碰法律的界限,犯下滔天罪行,但不管怎么样,最终都他们的一生都毁了。


二、除了溺爱,还有4种爱也会毁了孩子


1、威胁式的爱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经常把这样几句话挂在嘴边:

“我们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

“不要这样做,不然我就不爱你了。”

“你要是不怎么样的话,我就把你一个人扔在那里……”

等等,诸如此类,都是用威胁的方式,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为了不被遗落,为了得到爱,他们会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在这种担忧中惶惶度日。


长此以往,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性格缺陷。他们会不断迎合别人的要求,无法正视自己的需求,很容易走偏,要么低到尘埃里,丢失了自己,完全被别人所支配,要么为了得到认可,而不择手段。


2、牺牲式的爱


在中国传统的父母中,这种爱是最为常见的,他们挂在口上的几句话是: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

“我为了孩子,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放弃了,因此孩子应该感念我的付出。”

“我牺牲了这么多,孩子怎么可以不理解?”


在这些父母看来,他们牺牲巨大,孩子要报答他们,如果没有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生活,会觉得他们是白眼狼,忘恩负义。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的牺牲只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孩子。这种牺牲,被他们作为筹码去绑架孩子,从而能理直气壮的对孩子提出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带有深深的负罪感,他们没有办法畅快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逃不出内心对自己道德的谴责,总觉得为了报答父母的付出,也要付出很多才像话。,甚至是像父母一样牺牲自己,成全他们,才能心安理得。

最典型的就是妈宝男,他们是牺牲式爱的产物。妈宝男大多是曾亲眼看着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一直抱有歉疚的心态,所以即便长大之后,自己也无法独立生活,在心态上更没有办法自己做主,总会觉得违背母亲的意愿就是在犯罪,就是背叛。

一旦遇到,控制欲比较强的母亲,妈宝男难以拒绝母亲无理的要求,于是也会造成新家庭的不幸福,妈宝男更难寻找爱情。

牺牲式的爱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最终也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绑架自己的下一代或者身边人,最终每个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苦情剧,却没有人幸福。


3、教练式的爱

这种形式的爱和育儿方式,隐藏最深,荼毒之广难以想象。

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理论:孩子摔倒不用扶,可以锻炼孩子独立自强。很多人对这种育儿方式深信不疑,于是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竟能做到视而不见。

然而正是这套风靡各国的育儿理论,毒害了无数的孩子。

它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提出的哭声免疫训练法,但最终却导致许多儿童心理出现扭曲,造成性格上极度冷酷,最终被毁掉一生。


这位心理学家可以算作是育儿理论上的罪人,他曾经用一个小婴儿做实验。

婴儿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于是他每次在小动物出现的时候,用铁棒发出刺耳的声音,吓得婴儿哇哇大哭。之后,婴儿只要看到小动物就会嚎啕大哭。

而约翰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只要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各种不同的训练,就可以让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他的这种方式不像是养育孩子,而是调节机器,哪个地方出问题了,换个螺丝或者是给予点什么刺激就好。

就是他的这一套理论被许多家庭奉为真理。纷纷用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等各种类型的人物模板。刺激训练自己的婴儿,但结果是被这样训练的婴儿长大后大多形成反社会人格,心理疾病非常严重。


而当初那个他用来做实验的孩子仅仅在6岁就去世了。可怜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感受的只有实验的折磨和惊恐。

这种爱不是爱,只是在训练机器。然而婴儿不是机器,他们有情感需求,不论你希望他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即便是独立,那也是需要建立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他只有先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和爱才有底气去独立。


三、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以上4种爱,都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和人格的不完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么是溺爱下无法自理的宠儿,要么是威胁下的附庸,要么是牺牲下的筹码,要么是训练下的机器,这些都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没有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对待。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首先要意识到孩子不是物品,他们属于他们自己。所以,不需要为他们包办一切,更不应该强迫他们顺着自己的心意做任何事。


作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没有谁会故意去伤害孩子,但以上4种对待孩子的方式,却太常见了。也许后果并没有电影中的那般严重,但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都在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如果真的爱孩子,要给与足够的爱,这些爱,一方面应该是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威胁、恐吓和强迫。另一方面,是尊重和自由,而不是绑架和溺爱,在得到支持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育儿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其影响的,是一个孩子的一生。希望,我们能够在知道了这4种教育方式的危害之后,能够尽量避免。不再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也不再看着他哭泣无动于衷。孩子,需要引导,作为父母,要慢慢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6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