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看电影《狗十三》,青春期叛逆女孩最艰难的蜕变

看电影《狗十三》,青春期叛逆女孩最艰难的蜕变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和果静霖主演的反映青春成长的电影。

曹保平作为知名导演,执导过多部获奖影片,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周迅、邓超主演的《李米的传说》、《追凶者》《烈日灼心》等,其中在《烈日灼心》里把邓超、段奕宏、郭涛推上了影帝的宝座。

曹保平大多是走文艺片路线,所拍的影片揭示的现实意义都比较深刻,观后对观众有很大的冲击力。

《狗十三》成片于2013年,但是一直到6年以后才播出,有人说,这部影片之所以延迟6年才得以播出,可能就是对青春成长的揭示过于真实、深刻。

当年张雪迎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才只有14岁,就是本色出演,连额头上的青春痘和牙套都是戏,很真实的刻画了一个13岁的初中生在成长中的无奈和挣扎。

13岁的少女李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李玩为父亲送给她的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却因为"爱因斯坦"的走失而沉默成长。影片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用及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最残酷的成长历程。

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成长,在成长中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及背后的重男轻女的背景,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影片最后我会谈谈自己对影片的看法。

01. 这部影片就是讲述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家人的矛盾冲突,并逐渐向成人世界妥协,最后成长为成人眼里“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13岁的少女李玩从小父母就离异,她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长大的,而父亲和继母又有了一个儿子,为了怕李玩受刺激,一直都没有告诉她。

父亲因为忙对她的关心不多,一次在选择学习小组时父亲强迫她按照父亲的意愿选择了李玩不喜欢的"英语组",父女两个为此发生冲突。后来父亲为了让李玩高兴送给了李玩一只小狗,因为李玩喜欢物理,给小狗起名叫"爱因斯坦"。并把狗狗视作自己的挚爱,就连睡觉"爱因斯坦"都睡在自己的床头。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小狗意外走失了,李玩因为"爱因斯坦"的走失,疯狂的寻找,在街道贴满了"寻狗启示"。"爱因斯坦"的走失对李玩而言是崩溃的、也是致命的。为此,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李玩的行为,他爸爸说小狗不就是个畜生吗?认为狗狗就是个玩物。并且指责爷爷太惯她了,打不让打,骂不让骂。


李玩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夜晚出去喝酒,父亲因为忍耐到了极限动手打了她,在撕打中,李玩的手也被啤酒瓶划伤,这是一次父女之间最厉害的冲突。看着13岁的孩子自己对着淋蓬头洗涤自己的伤口,让人很心疼。这一段处理的很压抑,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能感受到成长的痛苦,能够想到自己成长的经历。虽然后来父亲向李玩赔礼道歉并劝慰了她,但对李玩的性格影响还是很大的。从那以后李玩似乎慢慢接受了成人世界的要求,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转变成为"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再违逆父亲。



即使后来继母为了让李玩高兴,"指鹿为马"的把买来的狗狗,说成是李玩丢失的"爱因斯坦",成年人世界的虚伪谎言,也让李玩沉默不语,只是当新来的"爱因斯坦"咬了李玩的弟弟,父亲要把小狗送去火锅店时,李玩才痛苦万分,一再央求父亲不要把狗狗送走。

李玩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应该是都是爱她的,但是爷爷奶奶又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影片有一个片段,当李玩的继母生下男孩子,起名时,奶奶说"当时玩玩生下来时,名字都是你们胡起的,这个是个男娃,起名要重视了",所以,潜意识里爷爷奶奶还是更加看重孙子,他们的爱仅仅是生活上的关照,两代人没有精神上的交流。

而作为父亲更是疏于对女儿的爱护,影片有两次酒桌上的画面,父亲都先是让李玩用牛奶敬长辈,而李玩有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做父亲的都不知道,最后还因为李玩不能喝牛奶,让李玩喝酒敬在坐的长辈。而他第一次打李玩却是因为李玩的喝酒,成年人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方式,也让孩子无所适从,更看透了人性的虚伪。

只是经过这么多的事情后,李玩也不再与父亲抗拒,收敛起来自己的锋芒,即使最后看到了自己丢失的"爱因斯坦",也没有相认,只是压抑着自己的哭声,和自己的堂姐说"我真怕爱因斯坦认出我,扑了上来"。


02. 影片深层次揭示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和叛逆,与家庭与父母的矛盾,

有人说:青春,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它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的著作,而我们却读的太匆忙。无意中回头,却发现青春的字迹早已落满尘埃,模糊不清。

每个人在青春期成长中都会出现一个时期的叛逆,而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叛逆更明显一些,因为家庭父母一方的感情缺失,而父亲或者是母亲,因为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心理上的关爱、疏导,许多孩子在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中,性格出现怪癖、自闭,对父母的话极其逆反,而又因为父母没有精力去照顾孩子,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少年。


比如成长期,有些孩子迷恋于网络不能自拔,有些家长无奈送去戒网学校。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让人诟病的戒断网瘾的学校“豫章书院",因为用一些电击的方式摧残青少年的身体,被人称作"法西斯"式的管理,其校长杨永信也因此成了孩子们眼里的魔鬼。一般去过这种学校的少年,宁肯去死也不会愿意再去第二次,父母之所以会狠心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也是实在没有能力管教孩子,我就看到过一个少年吃住都在网吧,父母怎么都弄不回家,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往往出现这种问题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占比重较大,有些孩子心理脆弱不能得到心理疏导,会走极端的,写到这里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我儿子同班同学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在班里就是每天上课都是戳戳叨叨的,不但自己学不好,也让其他同学没法学习,多数都是老师把他放在教室外的窗子边上上课,每天脸上脖子上都是伤痕累累。

一次儿子回来说"某某某今天服毒自杀了,还是和同学一块下课去药店买的安眠药,后来被老师发现了送去医院,抢救过来了"。我当时一听也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后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因为太调皮了,几乎每天都被妈妈打,气急了妈妈就掐他拿针扎他,所以他身上脸上从来都是伤痕累累,而到学校又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多动症,老师也很烦他,可能多重原因最后心理崩溃,造成了他才十几岁以自杀来解脱。表面上的调皮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内心里很压抑,因为得不到任何关爱而选择自杀。

青春期成长是残酷的,这个年龄层似懂非懂,影片中的李玩就是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是又拗不过父亲的强势。父亲其实是疼她的,但是因为和李玩妈妈离婚后,又结婚成家,并且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有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而爷爷奶奶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照顾,两代人之间无法交流。现在这种因为父母离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很多,社会上把这种有爷爷奶奶照看的儿童叫做“留守儿童”。这种因为爷爷奶奶年老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当有了狗狗"爱因斯坦"后,李玩把自己爱都给了这个小狗,狗狗成了李玩最珍视的朋友,所以当狗狗跑丢了她才那么大的反应,搅的一家人都不得安宁。即使是把爷爷推倒腿都摔伤了,她也不管不顾。最后还是爸爸忍不住打了她。

更为残酷的是她还要接受突然“从天而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家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弟弟,只有她被排除在外,影片有一个场景,弟弟过生日时,只有她在人群之外,那么瘦小孤独,脸上还挂着微笑拍着手为弟弟庆生。


成人世界的残酷正是以这种无处逃遁的姿态向李玩袭来,她只有顺从这条无奈的成长之路

现实让她收敛了自己的个性,转而在看到弟弟打到奶奶时,她还让弟弟给奶奶道歉。

03. 影片也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困局

中国式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又处处以家长自居,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喜欢替孩子做主,包括孩子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中国有句最著名的老话“世上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为子女做的每件事都可以归结于是对子女的爱。

看这部影片时,许多中年家长都能从父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在孩子选择兴趣小组时,明明李玩喜欢物理,想选择"物理组",可是最后却被父亲按照老师的意见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英语组";答应孩子考试考好了去看"科技展览",最后却因为要应酬饭局而食言;明明刚刚因为孩子喝酒打了孩子,却又在酒桌上让13岁的李玩给客户敬酒;明明"爱因斯坦"跑丢了,却又买一只狗"指鹿为马"的说是找到了狗狗。这中间的凡此种种都能看到一个中年父亲的无奈。


李玩在影片的开头曾经幻想过平行的世界,在那个平行世界里她敢于做这个世界她不敢做的事,不用刻意去讨好大人,不用事事都听从父亲的安排,敢于拒绝父亲的要求,敢于做自己。可是,在因为"爱因斯坦"走丢,晚上出去喝酒被父亲打后,在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经历中,李玩成长起来。她只能接受成人世界的残酷,丢失自我,成长为大人们期望的好孩子。最后精神上也是麻木的,冷漠面对周围所有的一切,后来堂姐堂堂的男朋友向她表白时,她也没有抗拒只是自言自语的说“以后这样的事情还会很多......”。即使后来看到自己丢失的"爱因斯坦"也不愿意再相认,只是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自我疗愈。


影片最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也满足观众们的心愿。李玩和父亲达成和解,最后是李玩坐在父亲的车里,父亲第一次跟李玩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我对不起",在这狭窄的空间里,父女的感情达到了和解,这时候的镜头下的父女感情也感动了很多人。恰在这时接到了李玩母亲的电话,李玩就问了一句,“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父亲这时候放了一首经典老歌《再回首》并失声痛哭,"再回首,恍若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往事的回忆让一向在女儿面前充满威严的父亲,泪流满面不能自持,一边哭一边还用手遮住女儿的眼睛,可能是怕女儿看到自己的软弱,还想保持自己在女儿面前的尊严。懂事的李玩为了怕父亲尴尬,问父亲要不要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父女和好的结局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写在最后:

曹保平导演的这部《狗十三》许多人看后说内容与电影名不符,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叫狗13,13也可以称作B,可能映射孩子就像小狗狗当作玩具来养活吧。

事实上,这部影片就是说明,李玩和许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作为宠物被父亲和社会联合修剪,从有棱有角黑白分明的少年,经过一次次冲突和打压,从横冲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后终于适应了成年人的灰色世界,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坚持和倔强。

影片有几个冲突细节,一个是报“兴趣班”,最终按父亲的意愿报了李玩不喜欢的“英语班”;一个是养狗,最开始李玩也是不接受的,后来狗丢了,再次养狗又因为狗咬到弟弟被送走;包括两次在饭桌上敬酒,可以说都是李玩不能接受的。

电影最后的饭局上,父亲的同事“叔叔们”给李玩夹了一块狗肉,估计当时李玩的心在滴血,这些大人却用一种难以言说的恶意和揶揄,看着少女会不会吃下去,李玩却面无表情的把这块狗肉吃了下去。这可能也是少女李玩的一种妥协,不再抗拒剪去棱角的一种服从。

家长在做这些的时候,都是以“我都是为你好”为惯性思维,不会想到对孩子的内心造成的伤害。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家庭对待孩子的现状,最终孩子不得不被动接受。

虽然父女两个最终实现了和解,感动了许多观众,但还是让人们的心里有些沉重。“和解”,这也是影片积极的一面,大团圆的结局也更能让观众接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5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