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半个喜剧》:生活从来都不是为别人而活,而是为了你自己

《半个喜剧》:生活从来都不是为别人而活,而是为了你自己


文/大方柒柒

来源/怀左同学

《半个喜剧》讲述的是一部北漂青年在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事业展开的一部爱情喜剧片。

这部电影主要围绕孙同、郑多多以及莫默三人情感为主线。影片中的孙同是一个没有自我,为了可以在北京站稳脚跟,在亲情、友情与爱情中不断妥协,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得窝囊的一个人。可到最后,这个从一开始不断的妥协到最后的反抗的人,完成了自我超越。

我刚开始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要把孙同这个角色弄得那么悲惨?直到看完后,我却懂得了电影背后的意义,这部带有一半是喜一半是苦的电影,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但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成长。

“北漂”一直是一个很潮的词,里面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与期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坚持的也有放弃的。但不管怎么样,在我们年轻一代,我们都需要对生活和未来有一个目标,它不一定是有多远大,但它一定是向上的。

这部电影呈现了年轻一代在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现状,有对命运的不公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但不管生活怎样,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这样的信念,生活的一切甚至是未来,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持续不断的坚持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解读孙同这个角色,在他身上有哪些东西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从中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意义呢。

1.现实的困境,实际上是妥协与苦难的开始

如何在一个城市立足,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舒适的房子,美好的爱情也许就是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追求的。其实看看人的一生,所有努力都旨在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或者追求一份安定。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努力,就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半个喜剧》里的孙同就是这样,他渴望自己在大城市里立足,但他也知道如果靠自己一个外来人口,一没背景,二没人脉,想要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有一席之地,真的太难了。

所以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行,就不得不借助外力。对孙同来说,郑多多就是他的外力。孙同来自小地方,在北京没权没势,但郑多多不一样,他是个富二代,家里有自己的公司,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方有权有势,恰好两人既是哥们又是大学同学。

郑多多不仅可以给他安排好的工作,房子给他住,还能帮他解决户口问题,这些恰好都满足了孙同的安全需要。

可人往往会这样,你在接受别人的好的时候,相对的你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孙同其实内心是一个很正的的人,从他阻止莫默不要留在郑多多那里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他知道郑多多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下个月就要结婚的人,就不要再去祸害人家姑娘了。

可自己人在屋檐下却又不得不低头,因为他知道,工作、房子和户口都需要靠郑多多,所以就导致了他不能得罪郑多多,自己只能忍。而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北京的一切几乎都是郑多多给的,以至于他在郑多多面前永远处于弱势。

再者,孙同还有一个强势又两面派的母亲,她从莫默口中得知郑多多对儿子的评价,心里非常气愤。但见到郑多多的时候依然不忘拿礼物去巴结他,出去后却对儿子说:咱们得有骨气。

后来孙同和莫默在一起后,她不惜装病在医院里大哭大闹,想要孙同放弃莫默。因为她知道,莫默和郑多多的关系,她不能让儿子因为莫默这么一个女人,而毁掉好不容易就拿到手的一切,进而断送孙同的前程。

而在郑多多看来,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能给孙同,因为孙同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孙同就应该无条件的听从自己。郑多多也为了一己之私让孙同自己做选择,要么选择爱情,要么放弃一切。

所有人都逼着他做选择,郑多多的威逼利诱,母亲的咄咄逼人,但其实在孙同心里,他非常渴望自己可以被尊重被理解,甚至被认同。

但相反的,郑多多和孙母,从来不会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考虑,郑多多永远摆着一副施舍的姿态对待孙同,孙同就像他自己的一个玩具,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孙同的母亲,也总是用她的方式教导孙同。在她看来,她让孙同做的都是为了他好。她让他和莫默分手,觉得是为他好。她用力巴结郑多多,其实也是在为孙同铺路。但她从来都不问孙同真正想要什么,不要什么,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孙同妥协过又反抗过,但好像都没有用,特别是他在医院对莫默说的那句话,就可以看出他的认命。

你这种人就是没法理解我们这种人的处境。你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了,我生水坑里了,你下水坑里来看看,你看看就全知道了。

在孙同看来,自己出生在水坑里了,他没得选。他不像郑多多和莫默一样,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他们甚至不需要怎么奋斗就可以拥有比常人更好的一切。而他自己呢?他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都得需要他自己去奋斗,去拼搏,靠自己的双手双脚。

阶级差异化的现实背景下,事业与爱情,前途与尊严,要如何选择?对孙同来说,他爱情和事业都想要,但现实不允许,他只能选择一个。

2.从妥协到抗争,完成自我突破,是思想最高层次的迁移

电影中,孙同以前喜欢高璐,但因为郑多多所以他从不敢表露心迹。后来遇到了莫默,他突然就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而不是像之前莫默对他说的:他就是郑多多的一条狗,没有尊严。

在和莫默分手后,他表面上表现觉得没有什么,但他心里一直都没有忘记莫默,他也时常记起莫默对他说的那句话:希望你能做个人,而不是别人养的一条狗。

这句话其实也是在间接的告诉孙同,选择做一个人,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思想,做喜欢做的事,对不喜欢的可以说“不”。

而如果选择做“一条狗”,你永远在妥协中失去自我,今天可以为了这个事情放弃你的原则,明天可以为其他事情失去你的底线。不管以后你的生活有多好,但永远都不会感到快乐,因为这些都是你出卖自己的人格换来的。

莫默这个正直又很真的女孩,孙同在她身上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是有力量的,会让孙同即便知道莫默和郑多多的关系,但他还是会不顾一切爱上她。

与此同时他在莫默那里,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超越。

马斯洛认为:超越是人类意识最高、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一般人、大自然,以及宇宙发生关系。

在我看来,超越性自我实现最开始应该是精神的觉醒,思想的转变,再到行为上的行动。

它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转变,而是在生活的不断磨练中形成。就像孙同最后和郑多多打架。打架的这个事情它不是突然的,而它是有一个临界点,等超过这个临界点后的爆炸就是必然的结果。

孙同长期受到郑多多不公平对待,这种极度被伤自尊心的举动是日积月累,不是一蹴而就。而他母亲又总在一旁步步紧逼,这一切都让孙同压抑到了极点。

所以在婚礼上孙同看见莫默的出现,便彻底摧毁了他心里最后一道防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那种渴望做自己,什么工作什么户口,兄弟友情甚至母亲的期盼这些他通通不要了。

他从束缚中挣扎着“站起来”,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他不再是寄生虫,也不再是郑多多的一个附属品,他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选择权,堂堂正正的做自己。

而这一切,他都是受到莫默地影响,这个耿直又直率的女孩,她的自信,她的做人准则都促使他转变。我仍然记得她在医院说的那句话:

我没有生在天生,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让我做这种事,我做不了。

从这里可以分析得出,莫默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做事标准,她遵循对与错,没有人可以要求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相反的,孙同很怂,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我,活在郑多多和母亲的掌控下,无法独立。

可也正因为有莫默这样的一个人,让孙同从被影响到自我认知自我反思,从自我实现再到超越自我。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变得独立,不依附他人,变得有血有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要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许会像孙同这样,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朋友就无法独立,不敢独自生活。但其实,我们不是身体离不开,而是我们的思想离不开。可如果思想不独立,只是身体独立,那我们就不可能有人格上的独立。

3.现实生活中,拥有独立的人格,成长型思维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同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人,上层阶级的郑多多,中层阶级的莫默,还有普通人设的孙同。他们其实各自代表着一个群体,但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像孙同一样出身的人,在大城市里努力靠自己打拼。

也许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部影片我想谈谈它带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①要有独立人格,不依附任何人

在影片中,孙同是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妥协,听话,又特别依附郑多多。

樊登曾说: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我们都拥有永远选择的权利。

孙同他不是没有选择权,而是他害怕去选择。如果说他不依附郑多多,他会饿死吗?显然不可能,只可能说他如果离开郑多多,处境一开始会艰难,但肯定不会活不下去。

就像莫默说的:什么叫没办法?你要饿死,要冻死了是吗?

这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很常见,有的人要做什么事总会不自觉说自己不行,做不好。但其实真正去做了,它也没那么可怕。而之所以不敢去做,其实就是害怕失败,或者说不够强大来面对那个结果。

强大永远不是表面的强大,是当你遇到事的时候,首先想的不是找谁帮忙,而是自己有能力去解决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我们才会把生活过得从容。

英国诗人萨松有一句诗写到: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余光中:人性的阳刚与阴柔并存,这与道教上的”刚柔并济“是同一个道理。

独立,它从来也不是要我们像喊口号一样喊出来,而是要看我们正在做的事。而独立的人格也需要有三个点:

一是人格的独立,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整的;二是经济独立,有钱才能让我们不依附任何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买自己喜欢买的东西;三是思想独立,我们在不同阶段,我们的思想都会有不同的转变,其实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对事情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不轻易人云亦云,从我去出发想问题。

②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著作的《终身成长》书中有提到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天赋和才能先天的,不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能提高。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能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

而且,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评估不准确,但相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对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在影片中孙同就是固定型思维者的存在,他觉得如果自己不依附郑多多就无法在北京立足,尽管自己有大学文凭,但如果没有郑多多,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实习单位,而这种思维就导致了他对自我评估不准确,对自我能力没有一个彻底的了解。

霍华德.加德纳在《非凡头脑》一书中总结,杰出的个人有着“一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固定型模式转变成成长型模式。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和自己的不足,然后在后天的不断训练中逐渐提高并去改变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从固定型思维模式里走出来,其实很多原因就是思维僵化,故步自封的意识太强。进而导致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比如我们学习一项技能,有的人觉得自己很笨总学不会,但有的人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在学习过程老师如果指出错误,固定型模式的人会觉得老师故意针对自己,心生不满后会越学越不认真,最后导致什么都没有学到。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认为,老师帮指正错误比自己不知道错继续下去好极了,这样的自己才会进步得更快。

看吧,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在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前者是消极的,后者却是积极的。

可见,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有多重要。而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不管再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③实现自我认同,才能被社会认同

在电影中,孙同觉得自己是小地方来的,所以渴望又很迫切的想要在大城市立足。有一个好的工作,解决户口问题,然后再买房,完成这三步好像就认为自己算是被这个城市接纳了,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但后来才发现,自己想要得到社会认同的前提是要自我认同。如果自己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即使侥幸被社会认同了,到最后也会迷失自己。

霍尔认为,“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主体的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社会和文化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建构和追问。

但在电影中,孙同没有主动追问和探寻的勇气,他选择逃避,不敢直面自己所处环境,对自己没有一个自我认知。在自我认知里也有一个“周哈里窗”模式,人的性格像田字格一样。

(1)公开区:对外公开的部分,比如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身高,外貌,性别等等。

(2)隐藏区:个人隐私,这个一般是心理负担越大,我们心里就会越痛苦。

(3)盲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能力越强,自己认知越完善。

(4)未知区:决定一个人的潜能,自己多学习多经历,本质上我们的潜能是可以不断被开发的。

那么,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要想被社会认同,首先,我们应该是学会自我审视,自我解读,客观的看待自己,接受自己好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有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其次,找到自己的短板后再进行修复和提高,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去做。

正所谓,想要得到什么,就靠近什么。当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其实不需要主动去寻求社会认同,而是整个社会会主动接纳我们。

结语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也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我们可以在自我成长中不断去改变自己。

物质和地位固然重要,但自我人格的塑造比这些更为重要,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保持自我的认知,才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认识自我,不依附任何一个人。做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独立思想以及有自我价值观的人。

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我们这一生会经历多少磨难,可人生的路都不会白走,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酸甜苦辣,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完整,有血有肉有灵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