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公民凯恩》:渐近和双线的叙事结构,成就其独特魅力之处

《公民凯恩》:渐近和双线的叙事结构,成就其独特魅力之处

只有回顾电影时,才会将它称之为风格。在真正拍电影的当下,那都只是一个个在不同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制片/编剧 伊桑·科恩

每部电影都会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同进也是导演的风格,这已经是业内公认的定律,用一句话来表述:风格指的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

风格是一个大一统的概念,却可以被拆分为许多细小的项,如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拍摄手法、电影的剪辑、电影的音乐表达等等,这些电影中最基础的东西虽然每位导演都会涉及,但是却会表现出不同。

导演莫索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场戏,若找50个不同的导演来拍,会有50种不同的拍法。

1941年公映的《公民凯恩》在影史上的地位就是电影风格清晰度最高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它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影片。

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公民凯恩》差不多每次都名列榜首,世界上最有资格评价电影的人差不多一致认为这部电影是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导演罗伯特·怀斯曾这样评价他的同行:"奥逊·威尔斯——是我遇见过的,最接近上帝的人。"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除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之外,人物的表现手法同样非常独到,再加上采用了许多新奇拍摄技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系统:渐近和双线叙事结构的组合,非人物为中心的虚拟结合,摄影技术如深焦摄影、长镜头、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镜头的叠化的应用,景框的精心布置等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之处。

渐近和双线叙事结构的组合

《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是以调查的过程组合而成的,记者汤普森试图查明 凯恩最后遗言"玫瑰花蕾"的意义,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以6段闪回组成了凯恩的一生。

因为当凯恩死后,三月新闻拍了一个关于凯恩的纪录片,但是只是表达出了凯恩做了什么,用一句话描述就是:他来了,干了什么事,然后走了

新闻主任可不满意,因为拍摄这样的纪录片太简单,没有故事性,吸引不了他人,得要告诉观众们凯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他的兴趣爱好、做事的动机、两次婚姻的隐秘等等,按流行的术语来说,最起码能够标签化一下凯恩,是个好人、坏人还是野心家?但是从哪里入手开始调查呢?

集思广益之下,大家想到了凯恩最后的遗言:玫瑰花蕾。这样记者汤普森领到了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开启了调查之旅。

随着影片的展开,可以看到两种叙事结构的完美组合,一个就是双线的叙事结构,作为当下的汤普森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断的走访凯恩生前相识的人,包括第二任妻子,把闪回抛开,这种叙事则是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是以不同人的回忆来表达对于凯恩的认知的,这是非线性的闪回记忆;

第二个重要的特征则是渐近式的表达方式,在每段闪回中我们了解到凯恩的一些隐秘之事,但它只是拼图的一项,然后再慢慢的能搭积木的方式一点点开始了解到凯恩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种了解中,有些是站在汤普森的角度看到的,而有些则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汤普森并不知情,所以最后我们很有意思的看到,到最后汤普森都不明白玫瑰花蕾是什么意义,而观众已经知晓了,但是观众的疑惑其实有点和汤普森差不多,那就是玫瑰花蕾能够代表凯恩的一生吗?

不管能不能够代表,从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来看,如今显得有点平常,然而作为一部黑白电影时代的经典之作,这种叙事结构的串联和推进却是这部电影的开创的典范。

电影的叙事中最主要的表达还是对于人的表达,然而《公民凯恩》对于人物的个体表达在当时来看也是非常新颖的,那就是非人物为中心的虚拟结合,呈现出迷人的姿态。

非人物为中心的虚拟结合

这部电影的主角当然是报业大亨凯恩了,但是另一个主角看上去就是记者汤普森,但是观众会奇怪的发现,这部电影观看下来,凯恩为主角,包括其他许多参与凯恩生活、爱情、事业的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如凯恩母亲的强势,父亲地位的低下,第一任妻子的高贵等等,唯独汤普森貌似被忽略了。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处理方法则是中心人物的边缘化,看上去是中心的人物,但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为了维护观众对于凯恩的兴趣而不是关注在记者身上,导演采用了低调灯光、在景框的角落、人物背对着观众等等,刻意让汤普森的面貌模糊化,可以视为人物的虚化。

这种风格的处理手法可以使他保持中立的调查角色,而不是参与信息的提供,完全边缘化这个人物形象。

电影中还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就同凯恩的母亲决定凯恩的未来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凯恩在远处玩耍,母亲和银行家撒切尔坐下交谈时,父亲只能让在一旁发表与事无助的意见,强势的母亲,没有发言权的父亲,不知情的凯恩,构建了人物的各自风格画像。

而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以全知的观点来处理汤普森的调查的,所以随着汤普森的调查,观众看到他所看到、听到的,同时也看到他不知道的,这样带来一个新奇的体验,汤普森越查越迷惑,而观众则是越来越清晰的了解凯恩。

这种非人物为中心的风格在影片中时刻体现着,如采访里兰时,我们也注意到我们依旧看不到汤普森的正面,同时在里兰的描述中,两任妻子在凯恩生命中都是爱的意义,只是这种爱却被凯恩慢慢破坏掉了。

在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首演时,在里兰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这件事,然而还有一些里兰包括苏珊自己都不知道的事,在苏珊歌唱的时候,摄像机的镜头一直往上,直到看到两个工作人员对于苏珊的态度:唱得太难听了。

在影片中,看上去凯恩,包括接受采访的相关人都是电影的中心人物,然而在全能视角之下,每一个人物其实也是虚化的,并不完全是中心点。

在这种全知观点之下,如何达到这一步那就需要摄像技艺的把握,在这一方面,《公民凯恩》可以说是一场摄影革命。

摄影的革命

据说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灯光、镜头、道具的布置都是导演威斯本人设计的,深焦距、低调光、前后景的动态对比、升降镜头等等,威尔斯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则被许多人看作是电影革新的重要标志,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许多人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有媒体这样评论:

《公民凯恩》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它成了现代电影的教科书,影响了此后的每一位导演。它成了衡量电影艺术成就的至高无上的坐标。该片中使用一种深度聚焦的特殊镜头,使得背景和前景一样清楚,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手法。《公民凯恩》对电影构图的创新还不限于此。它对极端低角镜头的使用、黑白对比强烈的用光,都给人一种惊人的感觉。

在凯恩竞选失败之后,以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让凯恩和他的经理伯恩斯坦在竞选总部讨论为什么他会失败,通过这种镜头展示即显示出他内心的自大,同时与天花板的距离是如此近,证明他的高度已经到头了,政治生涯完全结束了。

凯恩的固执行为,特别是选择了苏珊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后却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试图把苏珊推到歌剧表演的最高点,以证明自己的眼光没有错。


因爱而娶了苏珊,也正是因为爱逼着苏珊自杀了,因为苏珊并不是一个天才歌唱家,只是一个不入流的歌手罢了,但是在凯恩爱的绑架之下,苏珊被压抑得无法呼吸。

在表现苏珊自杀的场景时,除了背景色(凯恩在门外的急躁的敲门)还有观众能够看到苏珊沉重呼吸还来被单的起伏之外,摄像镜头是定格在茶杯和药瓶,在光源的刻意调试之下,苏珊的脸几乎是虚拟化,而近景的茶杯、药瓶,还有远一点作为背景的门都清晰可见。

观众也许能够猜测到苏珊可能有状态,直到凯恩撞门进来后,苏珊的脸才开始在光线之下显现出来,观众至此才明晰了猜测,原来苏珊是服药自杀。


在影片的最后,汤普森采访了所有和凯恩相关的人,依旧找不到关于玫瑰花蕾的任何信息,在巨大而空旷的凯恩的仓库,只能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凯恩曾经得到一切然后又失去,或者玫瑰花蕾是一件他得不到的或是失去的东西。总这也是无法解释,我不认为任何文字能解释一个人的一生。现在我觉得玫瑰花蕾像是拼图板上的一块,遗失的一块。

随着他们的离开,摄像的镜头在几片剪辑闪回后,以一段长镜头由远至近慢慢聚焦到凯恩无数收藏品中不起眼的一件物品,那就是凯恩小时候玩的雪橇。

雪橇被工人搬走扔进了火炉,因为这些属于垃圾物品,在燃烧中观众们终于看到玫瑰花蕾代表的是什么了:玫瑰花蕾牌的雪橇

《纽约时报》的波斯莱·克劳特称之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如果不是最伟大的影片的话)"

《公民凯恩》的电影风格不仅仅是这些细节的展现,在其他如剪辑、音响、文学、场景设计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影史上的奇迹,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把这些元素揉合在一起并且呈现出如此魅力,拍摄这部电影时,奥逊·威尔斯才25岁,这位天才为影史留下最精彩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教科书般的电影滋养了许多后来者,因此特吕弗则宣称,《公民凯恩》感召了绝大部分的法国电影制作者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他还在《美国之夜》中对这部名片表示了温和的敬意。

巴赞在他的名篇《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认为,《公民凯恩》对电影的表现力有划时代的贡献。

多年以后,哪怕这是部黑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它在影史上的光彩夺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