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肖申克的救赎》:从哲人角度看“真正的自由”三重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从哲人角度看“真正的自由”三重意义

01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脱离社会的惯性

这是一部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豆瓣网评分9.7高分的电影,排名第一。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1994年上映,距离现在已经26年了,但仍经久不衰,堪称经典。在许多人心中,它却是励志的典范,每当陷入逆境时,总是能从这部电影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故事:青年银行家安迪,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终身监禁,被关入一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开始了灰暗绝望的人生。但是安迪并未沉沦,他在狱中找到求生之道,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并在狱友瑞德的帮助下,用一个小锤子挖了20年地道,通过重重阻碍,最终逃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露典狱长的黑幕,伸张正义。

安迪这段特殊的牢狱经历,他的智慧、坚持、勇气、不向命运屈服和坚强的意志,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男人身上看到了人性中“真正的自由”。


何谓“真正的自由”?很多人认为,自由就是想干啥就干啥,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脱离社会的惯性。接下来将带大家从3位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角度看“真正的自由”三重意义。

02 弗兰克尔思想: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到自己的感人事迹: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经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受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身处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是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在遭遇刺激和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电影中的安迪也同样处在牢狱困境中,饱受冤屈和狱友的欺凌、毒打,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在遭遇环境的刺激后,他的回应方式与常人不同,没有沉沦,没有哭泣和颓废,而是积极主动,坚持不断向国会写信要求筹建图书馆,教狱友识字看书,通过专业知识帮狱警避税,并获得啤酒奖励......最终他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逃狱,重获自由。

印度著名思想家圣雄甘地曾经说过: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由。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的本身,而是我们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刺在自己心上。

那怎么才算自由?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和电影中的安迪,利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现了最根本的原则: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03 康德哲学: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内心不受驱使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管理图书馆的狱友布鲁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得到自己被假释的消息,他的反应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恐惧害怕,他不想离开肖申克监狱,甚至还想用杀死一个人来换取再继续待下去的资格。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人,充满着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与迷茫,他在监狱中最受人尊敬爱戴,但他出了监狱,就什么都不是。

出狱后布鲁克坐没见过的公交车,双手紧紧抓着护栏,眼里满是慌乱,走在满是汽车的大街上,差点被车撞到。与社会脱离太长时间了,记忆似乎还是上世纪的事情。他有了一份糊口的生活,但仍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内心受恐惧驱使,选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个情节太令人唏嘘。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自由就是内心不受驱使。意味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

曾有个奴隶,他做每一件事都必须听从主人的指挥。让站着就不能坐着,让干活就不能歇着,让往东就不能往西,自己好像完全没想法一样。他不敢不听话,因为反抗就会挨打,挨饿,甚至还可能丢掉性命。奴隶因为害怕而去做事,内心受恐惧的驱使,是不自由的。

现代社会有一种人,没有任何人压迫他去做什么事,没有人拿着枪指着他的头说必须得这么干,但是他也是别人让干啥就干啥 。 因为他是被钱收买的,说不上喜不喜欢做这些事,但是他喜欢钱。这种人出于贪婪做事,内心受金钱欲望驱使,也是不自由的。

有一位贵妇人,非常有钱什么都不缺,但是缺爱情。只要谁对她付出感情,哪怕只是做出付出感情的样子,她就感动得一塌糊涂。她说只要你对我是真心,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结果她被很多男人欺骗。贵妇人受感情的驱使,也是不自由的。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凡是出于倾向性的,都是不自由的 。什么是倾向性?上述例子为了生存也好,为了金钱也好,因为恐惧也好、贪婪也好、感情也好......康德把所有这些能牵着你走的力量,叫做倾向性。

那怎么才算自由呢?得是无条件的。换句话来说,是指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会给我或者别人带来什么东西 —— 仅仅是出于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内心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

04 阿德勒思想: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不再寻求他人认可

电影中的安迪,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银行家,入狱后却受尽狱友的嘲笑和欺凌,但是他却是特立独行的,从不在意他人的评价。狱友瑞德和他人打赌,说安迪进来狱中的第一晚,肯定会大哭崩溃,但是安迪平静地过了一晚,瑞德输了香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之后瑞德和安迪成为了好友,并帮助他逃狱成功。

安迪利用专业帮助狱警避税,获得了啤酒的奖励,请狱友们在天台上自由地喝着啤酒。他帮助狱友读书识字,提升技能,人际关系融洽,获得其他人的拥戴。

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人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如果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是不自由的。

很多人会说:世俗的成功不就是社会和别人的认可吗?

是的,我们需要社会的认可, 但是人不应该直接追求认可,不应该被认可牵着走。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有个例子:有个人的身高很矮,他很自卑,总担心别人嘲笑他,很烦恼。后来有个朋友跟他说,其实个子矮也是一个优势,你和别人交流,对别人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感,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个人一想也对,其实根本就没有谁嘲笑他。最在意你长相的是你自己,最在意认可不认可的,也是你自己。

要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需要建立横向的平等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孩子的知识、技能、智慧、体能都不如父母,那难道家长就瞧不起这个孩子吗?当然不行。人和人在某个方面可以有差距,但是人和人都应该是独立平等的关系,哪怕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虽不同,但平等。孩子有困难你可以帮助他,但是你不能去控制他。

那怎么才算自由呢?在阿德勒的思想中,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相信人人平等

05 结语

有一句经典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既然自由对人那么重要,那么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老师,也经常在公开场合引用过这句话: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脱离社会的惯性。在3位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哲学家的眼中,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意味着内心不受驱使,意味着不再寻求他人认可。

自从《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始终列为经典榜首,为什么呢?它传达了什么呢?

是自由。它教会我们重拾生存的勇气和希望,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逆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污浊和肮脏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净土,用坚持不懈创造重生的奇迹。

电影中肖申克这所监狱,禁锢了人的身体,也禁锢了人的心灵。在这个处境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就像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要么忙着去死,要么活着。

一种人生轨迹,是被体制化,就像电影中的布鲁克,消沉和认命,结束自己的一生。

另一种人生轨迹,是身处困境却始终顽强拼搏,超越了痛苦和环境,脱离社会的惯性,就像电影中的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新生,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并对他人产生了震撼以及深远的影响。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选择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安迪显然做了后者,你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