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危楼愚夫》:权力和无知的故事外壳下寓意着对社会对人性的思索

《危楼愚夫》:权力和无知的故事外壳下寓意着对社会对人性的思索

作者:清风/编辑:阿牧

对于为正义献身的英雄,最好的纪念不是歌颂与勋章,而是从今以后,再也不放弃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何日清风


《危楼愚夫》是由尤里·贝科夫执导的一部高分剧情电影,于2014年12月11日在俄罗斯上映。该片在豆瓣评分8.4,也获得了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可以说是一部很多人都忽视了的好电影。

管道工迪马勘察崩裂的水管时,发现这座老楼将要倒塌,于是联系到正在参加宴会的女镇长。镇长和各官员因为为了利益放弃转移住户,并杀害了两个责任人做替罪羊。最后,迪马自己疏散了820名住户,但因为楼没塌,遭遇众人围殴,住户也重回危楼。

这部影片围绕一栋危楼展开,用冷峻写实的电影风格,聚焦于官员和普通民众。而每一幕看似戏剧性的演绎,却又无比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真实的面貌。电影希望用主人公冰冷的结局来唤醒希望,殊不知,腐朽的官僚主义和民众的麻木,早已非一日之寒。

在我看来,主人公那几近天真的执着,却是社会弥足珍贵的人性之光。正义和善良,终究还是可以战胜丑恶。

在快节奏的剧情之外,电影强烈的情感张力也需要用高超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我将从“隐喻内涵、视听语言、对人性与社会思考”这三个维度由微观到宏观地进行解读:

  • 隐喻内涵:将情感隐含在叙事之中,形象地阐释了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腐败;
  • 视听语言:镜头、色彩、声效的运用技巧,将残酷的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 人性思考:冷静而深刻的审判,对社会现状及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剖析。

01、隐喻内涵:将情感隐含在叙事之中,形象地阐释了人性的阴暗复杂和社会的腐败

电影运用隐喻的手法,将现实和画面很好地融合,由具体意象探寻到抽象出来的深层含义,以唤起观众的反思。而下面讲到的“愚夫”和“危楼”,正是其中两个典型的隐喻符号:

①愚夫:愚夫不愚,而真正“愚”的是无知的民众

迪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作为管道工,他不是没有知识和才能。只是因为他为人不够圆滑,没有和顶层高管打好交道,所以职位低微。同时,他不偷不抢,不求回报地帮这里的人修长凳,但却总是被其他人称作是傻瓜。

迪马在看见在女镇长放弃转移居民后,他义无反顾地放弃逃走的机会,挨家挨户敲门,声嘶力竭地大喊,希望救下所有居民。他害怕有人没听见而出事,甚至到天台上检查。可他从未想过,这个大楼也随时可能把他埋葬,也没有想过,救下的这些人是否会对他心存感激。他只知道,这栋楼的居民就算生活再不堪,也都是一条条的人命。

就算到了影片的最后,迪马也从未为自己考虑过半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道义和良知,坚守自己朴素的赤子之心。这确实是“愚夫”,但这里的愚,是“圣愚”:“愚”在表面,“圣”在内心。

然而,自以为聪明的民众,是什么样的呢?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死之将至却浑然不觉。将毫无作为的官员摆在神坛上,而把拯救他们的英雄当做罪犯群起而攻之。这,才是真正的愚夫。是他们的愚昧埋葬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是受害者,却也是施害者。

在我看来,导演正是楼道中住户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了他们的整个人生,令人虽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愚夫”的群像式人物,是整个社会黑暗的土壤。而“圣愚”的迪马,是黑暗中的光。

②危楼:种种社会丑相,正是摇摇欲坠的危楼

影片中所展现的诸多社会丑相,导演并没有选择用压抑而阴暗的的场景和画面,而是巧妙地聚集于一个宴会背后的紧急会议上。大厦将倾,宴会厅依旧醉生梦死。会议上官员的各种潜台词,让观众似乎看到了背后巨大而充满罪恶的网。

一边是民众难以保证温饱的苦难生活,一边则是官员吃着佳肴,登台赞颂女镇长的“丰功伟绩”的美好演绎。强烈的对比之下,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戏剧效果迎面而来。

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导演刻意制造的戏剧性,而是表现的一种常态:即使今天不是镇长的生日宴,官员依旧会纵情享乐、玩忽职守。戏剧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戏剧行为,其实反倒是一种讽刺。

官员们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关心的并不是危楼里的八百多条人命,而是这样的事暴露出之后,会不会牵连到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官员杀掉替罪羊,烧毁了所有文件。这些权力者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草菅人命,这才是这个动摇这座大楼的根本。

如果说危楼隐喻的是旧俄罗斯社会,那么这栋楼里的人就是俄罗斯下等民众。这样一座脆弱不堪、摇摇欲坠的大楼,我想,如果没有清醒者为之修补,终将会倒下。

02、视听语言:镜头、色彩、声效的运用技巧,将残酷的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长镜头与特写镜头:每一个镜头背后,是写实主义下的残酷现状

迪马在街道上疾走的长镜头,导演用了整整三分钟去呈现,这也是最让人们称道的镜头。寂寥无人的深夜,寒风凛冽,镜头伴随着迪马前行,孤独而看不见光亮。但是迪马的步伐又是那么的坚定和快速。

这个镜头有一点纪录片的味道,夜是黑的,街道在后退,路面冰冷,迪马只得蜷缩在羽绒服里。镜头有些摇晃,但正是这种跟拍的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走在迪马内心的感觉,有些许的焦急不安,却又坚定地向前。

另一个长镜头在开头,在危楼昏暗的走廊里,镜头摇晃着穿过狭长的走道,和两边的每一扇门。导演有意让观众看见每间房内的生活:毒瘾发作的男人家暴、无所事事的老人打牌等死……这种扫描式的拍摄方法,让人有种既视感与真实感。

而对于危楼上的裂缝,导演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通过仰拍危楼上触目惊心的裂缝,一路向上,特写更加表现了裂缝之大。而就上文所分析,危楼隐喻的就是俄罗斯社会,所以在此裂缝也正隐喻着俄罗斯社会危机之大。

在这些镜头的切换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从普通民众到高层的岌岌可危,社会好似将要倒塌。导演正是选择了这种以小见大、以楼喻城的手法,真实地向观众反映了社会危机的存在,以引起警觉与反思,寓意深远。

②色彩与声效:色彩的对比和嘈杂的声效背后,是黑暗社会的完美呈现

影片中迪马漫长的三分钟路程走过之后,镜头一转,到了镇长的生日宴会。觥筹交错,霓虹满目,一派歌舞升平的场景。这绚丽的色彩,与影片开头的灰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的人衣着体面亮丽,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安逸的笑容和满足,而另一边的穷人却是只有潦倒和颓废。截然不同的生活,导演用截然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其实满是失望和愤怒。

再看影片最后,在以灰黑为主的人群里,唯有迪马穿了一件红色的羽绒服,显得格外的刺眼和引人注目。众人出来,危楼并未倒塌,迪马也因此招致一顿围殴。人群散尽过后,唯有迪马蜷缩的身躯。

这时导演采用了鸟瞰拉远的镜头,空旷的环境,唯有一抹红色。天色已经见白,迪马暗红的羽绒服逐渐变得鲜红。俯瞰下去,这仿若一滩血迹,给所有人以警示,也让所有人为之悲痛。

关于声效,电影使用得很简单,背景声音大多是杂乱的,危楼中人与人的争吵打闹,宴会厅的嘈杂欢乐等等。但是有两个地方特意突出了安静的效果:

首先是迪马疾走,漫长的镜头里,除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几乎再没有加入其他任何音效。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迪马的脚步里,看似氛围轻松,但如果我们细品,其实满是焦躁和不安。

再就是两位替罪羊部长被谋杀的时候,电影没有加入任何的背景声音,只有踩雪的自然音效,和人的喘气声,这反而使我们更加紧张。枪杀的场景也没有出现,只在离开后听见了两声枪响,却更是加剧了恐惧的气氛,观众也不知觉中带入其间。

电影并没有采用过多的特效,而是运用几组简单的镜头和色彩音效的渲染,逐步展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社会,其象征意义也每一组人物、背景、事件中一一对应而出。视听语言的巧妙应用,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03、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冷静而深刻的审判,是对社会现状及人性的复杂进行的深刻揭露和剖析

很多审判类的电影,都是着力于政治审判,但是其实一个社会的病态不光是由权力机构腐败体现的,更有民众的愚昧。这部影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下手,彼此相连,互为因果。下面,我将从影片的这两个审判方向进行分析:

①人性审判:在道德观崩坏的世界里,好人是愚夫,坏人是主流

迪马和父亲因为不拿公家的东西,无偿帮别人修凳子,被别人称为傻瓜。在这个社会里,政府不作为,但是人们总得生活,所以早就已经将偷窃看做是无比寻常的事情。

危楼里面充斥着暴力、血腥、贪婪和无耻,每个人的生命好似都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是完成任务一般,死去即解放。

正像迪马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活得像动物,死得像动物,因为对于谁都无足轻重。”

危楼里面早就没有了人间温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自私自利。

当内心存善的迪马不顾自身安危,拯救危楼里的人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基本的道德观已经败坏的人们群殴迪马,其实打灭的是黑暗社会中寥寥无几的光亮。

濒临崩塌的不只是社会,更是人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当一个社会没有了基本的正义、善良和信任,当一个社会本末倒置,将英雄当做罪人,那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开始逐渐变得无可救药。

②社会审判:统治者的腐败和被统治者的无知,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女镇长只做表面功夫,却被人称作镇里的“妈妈”,宴会上的富人生活在顶端,奢华而挥霍无度。这与底层人民的贫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社会贫富差距的过大,统治阶级的无为和腐败,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荒诞的状态。也正是这种不公正、不平衡的怪异社会结构,才让道德伦理观开始走向垮塌,整个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变得病态。

导演也用了较多画面去描绘危楼中的一起家暴事件,妻子和女儿被打得头破血流,却最后央求警察不要带走丈夫,因为丈夫一旦离开,整个家就没有了经济支柱。在这一层面上,受害者本身又成了施害者,促进了这样的事件发生,促进了社会邪恶的滋生。

贫穷的底层人民彼此仇视,而上层富人则在自己虚构的幻象中旁观。迪马没有死于醉生梦死草菅人命的官员的手枪下,却死在了自己想要保护的群氓的暴力之拳下,这同样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我看来,为官不正与民众苦难,其实就是互为因果关系。腐败主义促使了民众的麻木无知,而同时,也正是毫无良知的民众进一步“培育”了那样的权力人员。也因此,我们在观影时,也难免被这种沉重的社会悲剧所震撼。

统观全片,其实,《危楼愚夫》最终的落脚点并不在于楼有没有倒塌。道德、人性,被无限放大撕裂在观众的面前,流转的镜头中,我读懂了危楼的更深含义。或许,鲁迅先生正是明白这一点,才选择了弃医从文,从根本上拯救国人的灵魂。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无足轻重,这正是危楼坍塌的开始。

时至今日,各类的社会矛盾也仍然存在,现实主义依旧不可能彻底放弃对于矛盾的探讨和审判。从电影文学角度来看,社会症结引起的情节矛盾,是很多电影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也正是不回避矛盾,勇敢和残酷现实对话,间接干预现实,从而达到影视批判的最好效果。

总结一下:

《危楼愚夫》在时间局限于一夜的快节奏叙事中,表现出了精准的社会视野,让观众看到了现实社会令人扼腕叹息的一面。导演运用“一黑到底”的模式,用圣愚式的迪马形象,引出了“到底谁是愚夫”的思考。

人性遇到腐败,恶影响恶,成为恶性循环,死亡似乎成了清醒者唯一的终结。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回归到生活本身,我希望都能有所启发:对于为正义献身的他们,最好的纪念不是歌颂与勋章,而是从今以后,再也不放弃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谢谢关注@阿牧是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