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翻滚吧!阿信》| 你爱彭于晏 但他却爱体操

《翻滚吧!阿信》| 你爱彭于晏 但他却爱体操

这是展现身材么?不,这是贩卖肉体。

《翻滚吧!阿信》是由林育贤执导,彭于晏、柯宇纶、林辰唏、陈汉典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11年8月12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具有体操天赋的少年阿信,在经历了一系列青春叛逆期的伤痛后,重拾体操梦想、为人生奋力一搏的故事。

《翻滚吧!阿信》是林育贤导演拍摄的翻滚吧系列中的第二部影片,该系列的第一部片子是《翻滚吧!男孩》这一纪录片,在《翻滚吧!男孩》中,镜头对准了宜兰公正国小担任体操教练的林育信和体操队的七个年纪在一年级上下的小队员,而《翻滚吧!阿信》则依然着眼于体操这一运动项目,并且依旧贯彻着励志风格。

《翻滚吧!阿信》是一部运动励志影片,根据真人的经历改编,通过阿信对体操的不懈追求去演绎梦想与成长母题,在影片中他首先遭遇到挫折,在打击下堕入深渊,后又“自我觉醒”回到了运动场上,这构筑了一种典型意味的先抑后扬型叙事。

而在《翻滚吧!阿信》中也含有大量的运动励志影片常备元素:例如主角身体上的先天缺陷,因为成绩不理想或是家庭不理解而误入歧途,又在自我意识的推动下迷途知返。这分别对应片中阿信的先天长短脚,后续的误入黑道,和最后的重拾体操旧业。这种设置只能说是不好不坏,没有新意和亮点,但至少能保住及格分。

《翻滚吧!阿信》这类运动励志影片通常走的是热血青春路线,把梦想与青春这二者相结合,青春与梦想这对组合堪称是轻而易举感染气氛的不二之选,另外在选角上,导演选择了彭于晏这一肌肉猛男,将可见的荷尔蒙扩大化,使得《翻滚吧!阿信》这部影片可谓是男女通吃,这对受众群体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把握。

对男性青年来讲,梦想、热血、青春、黑道,这都是刺激感官和神经的绝佳调剂品,而对于女性受众而言,片中有意塑造的某些细腻情感,以及主角阿信最直观的肉体冲击都是极具魅力的,而运动与黑色元素的结合也颇像影片《艋舺》。

对《翻滚吧!阿信》这部电影而言,体操与黑帮争斗其实都为一个简单的核心服务,就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肉体展示,为此导演大量运用了昏暗的光线,勾勒人物的剪影与身形线条,镜头对准阿信的古铜色肌肤。

这种设置的优点正如前文所言,但不足之处也极为明显,首先是“精准”的受众把握,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翻滚吧!阿信》这部影片针对的受众面过窄,热血青春+运动励志本就已经限定了青年群体,而其中出现的某些刻意卖腐的桥段,会使得本已狭小的受众群体遭到进一步的压缩,同时也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贩卖肉体,打擦边球的不纯动机。

在《翻滚吧!阿信》中,男主阿信的人物塑造其实颇像《一球成名》的主角设置,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励志片的人物塑造范式,首先主角出身于贫寒家庭,并对运动饱含热爱和执念,但他们在初期往往得不到家庭的支持。

运动界的现实问题(经济条件)制约着他们的运动生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桑巴王国的街头足球文化,在大多数家庭,做一名运动员往往意味着大量的培养费用,他们无法承担,也无法以此去做赌注,电影的大团圆结局绝对不是普遍的现实,虽然大团圆正是运动励志电影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个人的梦想,但在电影外,无数的抱有相同愿景的人,他们最终的结局却总是令人唏嘘的。

如果深度去剖析《翻滚吧!阿信》这部影片的话,片中最值得去探讨的,就是二元对立的一道选择题,即普世思维中的善与恶的选择,在影片中,练体操被定义为为积极向上的善,而加入黑道则是自甘堕落的恶,这也是普世价值观中不证自明的界定。

这二者的对比呈现,将青春与热血这两个元素分别注入了这两个领域,这就得出了一种结论:青春以及热血似乎都是中性的,并不注重于善恶的区分。

青春年少时的冲动与热血只是需要一个发泄或者说释放的场域,那么由此可见,带有善恶属性的其实正是这些场域,运动场为善,打斗场为恶,那么我们是否应更谨慎的去进行相应的引导,依靠家庭而不再只靠个人向善的思想来完成青年的觉醒呢?

家长受限于自身的经济情况把孩子拉出了善境,又因为不善管教而忽视了孩子堕入恶域的行径,这根本就是将孩子“逼上梁山”的一种行为,青年群体只关心能否释放此时的热血,至于场域善恶与否,他们是没有明确的观念的,为他们树立普世价值观中明确的观念,也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职责。

最后,《翻滚吧!阿信》这部影片虽然拿到了金马奖的多项奖项和提名,但实际上并无太多亮眼之处,剧情的处置上显得极为拖沓,影片的立意也难称新鲜,与过往的运动励志影片大同小异,故事的转折与叙事皆中规中矩,到中后期的人物关系处理显得莫名其妙并缺少铺垫,似乎全片真正亮点确实正是导演刻意贩卖的“青春肉体”。

但就是这样,高举“青春,梦想,励志”大旗的这部影片依旧能被金马奖认可,实在是令人不解,高喊口号而忽视质量似乎不应该是应有的举动,电影创作领域目前的“口号先行”已然成为了保证政治正确的必要条件。

时至如今,运动励志电影仍然没有跳脱出这一局限,过分明了的单调元素仍旧是主打的母题,聒噪的青春呐喊真的是其应有的面貌么?

我觉得不是,但第48届金马奖觉得是,那确实也没啥好说的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2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