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神预言的国产老片,看尽大疫之下的国人众生相

神预言的国产老片,看尽大疫之下的国人众生相

重看《大明劫》的近两个小时,是大幅刷新第一次观影感受、甚至几近全新的一次观影体验。

记得之前有人问,咱们拍过关于非典肺炎题材的电影吗?

最近也有人问,未来会看到关于新冠肺炎题材的电影吗?

现在,我只想告诉他们:

去看《大明劫》。



这并非是在刻意拔高电影的价值,我也不想揣测,导演王竞在7年前,是否就是打定主意要拍一部如此借古喻今的作品。

电影自然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缺陷,但它的当下性之强,契合度之高,让我禁不住感叹:

这到底是电影人的远见,还是来自现实的冰冷打脸。


最善良、最智慧的人民

最辛劳、最苦难的人民


最近半个月,关键词之一,是心疼。

心疼求助的普通人,心疼一线的医护人员,心疼,这个老国家。

“我们这个上下五千年的老国家,有全世界最善良、也最智慧的人民,同时,又有着最辛劳、最苦难的人民。这些特质放在一起,无法不令人感慨唏嘘。”

说起来,《大明劫》的主人公吴又可,几乎完全契合这段来自网络的感叹。



首先,他是一个医生。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在我眼里,没有官军闯军,只有病人。”

即便是刀架在脖子上,腰杆依旧挺得直直。

其次,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医生。

明末,开封大疫,吴又可临危受命,决心奉献自己,和自己的毕生所学。

同时,不忘托付,如自己遭遇不测,治疗瘟疫的手稿务必整理成书,造福后人。



他的担当,还在于敢说真话

瘟疫已经蔓延开来,开封城守军无动于衷,吴又可第一个站出来,讲出实情。

他的第一个建议是:

必须告诉全城百姓,大疫将至,务必人人小心。



吴又可善良、智慧、有担当。

但同时,他又遍尝人间疾苦,注视并承受着眼前最深重的苦难。

一方面,一个个染病的士兵在他面前死去。



另一方面,还有求生心切的病人,将死亡的原因归咎于他。

急火攻心,就要一枪崩了他的脑袋。



更让人心痛的,还有全力付出后的牺牲

吴又可的老师,就在救治病患的过程中被传染,直至身亡。

老师留下一个独女,哭诉父亲死去,只有一卷破草席。

“大疫之年,也许这就是医者的宿命吧。”

吴又可一字一句地说。



大疫之年,这样的命运,又何尝只是医者呢。

大军开拔,讨伐李自成的闯军,动身前夜,督师孙传庭下令:

悄悄将尚未痊愈、无法出征的染病士兵,尽数烧死。



“兵荒马乱”之下,一条条人命,或许真的就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而生逢乱世,每个普通人身上,都写着四个字:命运无常

那个无心打仗、只想回家看望老娘的小兵,即便染病的身体已经痊愈,仍难逃一声令下后的葬身火海。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吗?

但这些善良勇敢的人民百姓,他们远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极端的集体主义

和背后更极端的个人主义


最近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愤怒。

愤怒瞒报,愤怒不作为,愤怒趁火打劫。

愤怒非常时期,所有光鲜外表下露出的满目疮痍

集体主义,是个不带情绪、不带褒贬的中性词,但在非常时期,变身极端的集体主义,却能成为疫情爆发的元凶。

它的第一个表现:

面对突发事件,第一反应,永远是瞒下



吴又可第一时间上报,瘟疫凶猛,必须将疫情告知百姓。

军中的指挥使听完,却只觉得是危言耸听,担心的,是军心大乱。

第二个表现,自然是欺上

孙传庭来到开封,掌管粮食的粮库主簿,为了掩盖存粮不足的现实,用装满泥土的麻袋填满粮库,试图蒙混过关。



所谓欺上瞒下,不过如此。

第三个表现,是人心的异化

孙传庭苦于缺粮短银,希望开封城内的地主能够积极捐钱,救国家于水火。

哪知,地主们只顾趋炎附势,为国家捐的款,尚不及送给孙传庭个人的零头。



身为文韬武略、胸怀天下的将帅之才,孙传庭也只能无奈地痛骂:

大明朝如果灭了,你们给我孙传庭(送礼)又有何用?



于是最终,是第四个表现:

信任的彻底失去。

面对孙传庭钱粮短缺的加急文书,崇祯帝想的却是,给了钱粮,如何保证你不会成为下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

当将与帅之间的信任消失殆尽,只剩猜忌与怀疑,整个集体主义下的国家机器,便很难再运转下去。



欺上瞒下,人心异化,信任尽失。

在这背后,还有极端的个人主义。

这应该很好理解:

非常时期,显然更容易逼出个体心中,那些被压制的利己主义。

小到自己逃命,丢下染病的同伴等死;

大到,以死人冒充因疫而亡的军户,从中大捞一笔。



这样赤裸裸的趁火打劫,发国难财,在历次灾难中,都屡见不鲜。

于是,孙传庭惩罚开封城中这43家极端个人主义,倒也的确大快人心。



我们愤怒于灾难中腐烂的制度,变质的主义,异化的人心。

电影中,有孙传庭这样的将才,试图救国家于水火,挽大厦之将倾。

现实中,我们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出现一个、或者更多个“孙传庭”吗?

况且,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传庭死,然后明亡。



当在上的权力只对更高的权力负责,当在下的民众陷入恐慌或变得无情。

有多少个“孙传庭”,都改变不了结局。


王朝去了又来

唯有道义长存


《大明劫》中让我最痛心的一句台词,来自吴又可和孙传庭的一段对话。

孙问吴,对来历不明的瘟疫,为何选择下重药猛攻?

吴回答:

当断则断,错过一线生机,就生死两隔了。



结合当下,这话有多戳心,我想你会懂的。

病毒之强力,瘟疫之凶猛,一旦错过最佳的控制和救治时机,最后的结果,就是生死两隔。

而最感慨的一段台词,同样来自孙传庭与吴又可的另一段对话。

还是孙问吴,你认为,我大明朝真的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的回答,提到了《黄帝内经》的治病原理: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话的意思是:

医人者,应该做的,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尚未发生的;

医国者,应该做的,不是治理已经乱了的世道,而是尚未乱掉的。

即:

防,比治重要。

所以,答案已经足够清晰:

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看毕,长叹一声,久久不能平静。

感动于电影的气节,又感慨于电影与现实的诸多重合。

吴又可在最后写给孙传庭的信中,有这么一句:

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



我更愿意将之改为:

王朝去了又来,唯有道义,永存于心。

正因为我们这个老国家,经历了太多,我们这个民族,看多历史、阅尽沧桑。

于是,历史的轮回,反而成了我们为遗忘辩解中,那个最理直气壮的借口。



因为事情总会过去,就允许在同一条路上反复摔跟头?

因为人民的善良隐忍,就可以“丧事喜办”、转眼抛却脑后?

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每每让反思不了了之、含混过关?

那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做的是什么?

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那些惨痛,不要忘记那些愤怒,更不要忘记那些美好。

尤其在这个信息飞速更迭、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真的,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过去发生的一切。

最后,再说个和电影无关的题外话:

当我看到那个“务必让所有确诊患者服用中药”的新闻时,立刻想到电影中的这一幕,不禁哑然失笑。



痛苦的病患,呻吟着拒绝再喝吴又可手中煮好的中药。嘴里只念叨着:

不喝你的药了,我不喝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1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