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2部电影,故事雷同,一个6.4分,一个却9.0分,差距到底在哪里?

2部电影,故事雷同,一个6.4分,一个却9.0分,差距到底在哪里?

阿米尔·汗《摔跤吧,爸爸》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靠摔跤实现人生逆袭的励志故事,当年看过觉得很好,但具体又说不上哪里好。

2020年伊始,一部美国的《为家而战》上映了,也是讲述女孩摔跤的励志故事。

可是,看过《为家而战》后最大的收获是,终于明白了《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了。

一、近乎一样的励志故事

女孩;摔跤;父母之命;励志。

以上是这两部电影共同的关键词,这些相同的关键词,决定了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是如此相似。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摔跤女孩,在《摔跤吧,爸爸》中,叫吉塔,来自印度。在《为家而战》中,叫佩吉,来自英国。

(左)吉塔,(右)佩吉

这两个女孩走上摔跤的道路,都是“父母之命”。

更准确说,都是在父亲的期待和要求下,去完成父亲未竟的梦想。

两个故事的结果也一样,两个原本都是草根的女孩,都通过摔跤这项竞技运动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冠军、明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讲述了近乎一样的故事,得到的评价却很不同。

《为家而战》的豆瓣评分只有6.4,此时电影才刚上映,后期这个分数估计还会下跌。

电影《为家而战》豆瓣评分

而《摔跤吧,爸爸》在上映后2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9.0的高分。

电影《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

这两部电影的差距到底在哪?

在又看了一遍《摔跤吧,爸爸》后,我终于看懂了。

二、对比之中见差距

讲故事容易,把故事讲好却不容易。

表面上看,这两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基本一样,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这两部电影悬殊的质量和口碑。

1.论主题:一个鼓励拼搏,一个看重天赋

在《为家而战》中,佩吉的哥哥也是一个优秀的摔跤手,并且把摔跤当作自己一生的梦想。

可是,在参加选拔的时候,教练却以没有天赋为由淘汰了他,即使他一再争取,教练还是坚定地认为他不行。

而且,直到电影结束,这个“梗”也没有圆满的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天赋?没有给出答案。

这部电影强调,有的人就应该趁早放弃自己的梦想。

哥哥和佩吉

在《摔跤吧,爸爸》中,强调的是努力拼搏,即使失败了,即使周围的人都否定你,你还是要相信自己可以。

吉塔在摔跤路上也经历了很多失败,每逢此时,教练都是批评她,否定他。

可是,吉塔的父亲却一直无条件地相信她,并且相信她能拿到世界级比赛的金牌。

就是在这样一股力量的支撑下,吉塔真的做到了,她拿到了印度女摔跤手在世界级比赛上的第一个冠军。

吉塔夺冠后的激动

在一个人还没有做到一件事之前,旁人总是很喜欢否定他,可是,凭什么?

有很多人,都是在别人断定他做不到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拼”创造了奇迹,电影里的吉塔是一个,现实中其实也有很多。

真正的梦想,都不那么容易实现,都需要一股子“非理性”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去梦想成真。

2.论基调:一个说小家,一个讲大国

这两部电影,看似都在讲家庭故事,其实基调大不相同。

电影《为家而战》,就是纯粹地讲了一个小家庭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却在小家的故事中融入了国家情怀,从而使得整个故事的主题更宏大和深厚了。

《为家而战》一家人

在电影《为家而战》中,父亲是为了有钱赚才让女儿去比赛,就连在女儿夺得冠军成为大明星后的商业模式,早早都谋划好了。

这个故事的基调是比较个人化的,也可以说是狭隘的。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父亲让女儿去摔跤的终极目的,是夺得金牌,为国争光。

吉塔和父亲

电影里,在吉塔最绝望的时候,父亲为了鼓励她,说了这样一席话:

“胜利不仅仅属于你,更属于千千万万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你的敌人也不是赛场上的那一个澳大利亚人,而是所有看不起女孩的人!”

基于当时印度重男轻女的大背景,这位父亲想借助吉塔的成功,让千千万万的印度女孩看到,女孩也可以比男孩强,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变早早嫁人、一辈子跟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命运。

相比较而言,这个故事主题要宏大和厚重得多。

3.论情绪情感的推动:一个敷衍粗糙,一个认真细腻

电影能得到好评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打动观众。

而要打动观众,一定离不开情绪、情感的推动。

一部能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一定能比一部让人无感的电影,得到更好评价。

在这个点上,两部电影的差距也很明显。

以最后的决赛为例:

在《为家而战》中,这场决赛被处理的很潦草,三下五除二就打完了,观众的情绪还没有被调动起来,胜负已决,电影也宣告结束了。

虽然电影里的观众在欢呼,可电影外的观众却十分无感。

感觉只有一个:敷衍粗糙。

《摔跤吧,爸爸》吉塔决战

但在《摔跤吧,爸爸》中,2分钟一场、共计3场的决赛,被非常完整、细腻的呈现了。

第一场,吉塔连续得分,轻松获胜。

第二场,对手连续得分,吉塔失利。

在决定最终成败的第三场,对手连连得分,眼看着胜负已成定局,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吉塔的妹妹、堂兄,还有邻家的两个小女孩,都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吉塔。

这是最艰难和绝望的时刻,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要输了,认为她没办法反败为胜。

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中,吉塔保持了冷静、沉稳和机制,靠一个假动作迷惑对手,抓住时机,把对手举过头顶摔了下去,一举得到5分,逆袭成为了最后的冠军。

场内,印度人们在欢呼,在家乡,坐在电视机前的乡亲们,在流泪。

印度国歌奏响时刻

那一刻,当印度的国歌响起,对情绪情感的推动也达到了高潮。

也是在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一个印度女孩的获胜,一曲印度国歌的奏响,让我这个中国人都泪流满面了,足见这电影对情绪情感的推动有多成功。

4.论配角:一个发散、削弱了主题,一个聚焦、升华了主题

在一个故事里,有主角,也有配角,配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最好的结果无非是:

配角不仅完成个人角色的塑造,也真正发挥“配合”的作用,助力主角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电影主题的聚焦和升华。

就这一点而言,《为家而战》做的远远不够。

在《为家而战》里,配角是独立的,只为自己而存在。

比如跟佩吉一起参加训练的姑娘,其中一个是已婚妈妈,她在电影中最“重头”的表白是这样的:

“我在这里出卖色相,摔跤,是为了养孩子。”

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跟电影的主角佩吉没什么关系。

还佩吉入狱的哥哥,第一次出场就是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这个角色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再看《摔跤吧,爸爸》,配角们的存在都与主角紧密相关,完美升华了主题。

吉塔的教练

比如吉塔进入体校后的教练,一直在给吉塔错误的指导:

一方面,吉塔擅长进攻,他却教她防守。

另一方面,他并不相信吉塔能夺得冠军,连得银牌都只是“可能”。在赛场上,吉塔一出现失误、丢分,他就开始责备。

恰恰相反,吉塔的父亲一直坚信她可以,在吉塔比赛丢分后,父亲一直鼓励她,并在战术上给她正确的引导。

始终相信吉塔的父亲

配角教练的存在,完美衬托了父亲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

来看吉塔比赛的邻家女孩

还有一个细节,两个小配角,处理的特别好。

在决赛现场,村里两个邻家的小女孩也来到了现场,她们说:

“就想看吉塔姐姐摔跤!”

这两个小女孩,其实是作为印度千千万万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来见证奇迹的,这两个小配角的设定,妙极了。

5.论审美:一个是肤浅美,一个是含蓄美

这一部《为家而战》,简直就是一部美女秀,处处有美女,时时有美女,并且都是穿着比基尼的女人,真的很“辣眼”。

但看似很美,其实很糙,大大拉低了电影的档次。

相比之下,《摔跤吧,爸爸》里的画面就是真的美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清晨5点,太阳冉冉升起,万籁俱寂,两个俊俏的短发女孩在奔跑,那场景美极了。

奔跑的吉塔和妹妹

再配上印度独有的动听音乐,非常地引人入境。

在这部电影中,吉塔短发、运动衫,呈现的是一种中性美,是很有力量很含蓄的那种美,耐人寻味。

吉塔

跟穿比基尼的所谓美女比,吉塔和妹妹穿短袖短裤的模样才是真的美。

三、一样的故事,讲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

电影《为家而战》和《摔跤吧,爸爸》,都有大明星出演,前者有道恩·强森,后者有阿米尔·汗。

在这一点上,二者势均力敌。

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是也几乎完全一样,都是讲“草根逆袭”。

但就是在这样的“一致性”基础上,两部电影却把故事讲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收获的票房和评分也截然不同。

电影《为家而战》的故事,节奏很跳跃,导致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不够丰满,对情绪情感的推动严重不足。

电影《摔跤吧,爸爸》,整个故事很完整和细腻,每一条逻辑线的处理也足够严谨。比如:

起初,吉塔和妹妹都不愿意学习摔跤,一度生出极为逆反的情绪。

这时候,有一个14岁就被嫁掉的印度女孩出场了。

14岁就被嫁掉的印度女孩

她语重心长地对这两姐妹说:

“我真希望有一个你们这样的父亲,为了你们与全世界为敌,忍受村民的嘲讽,都是为了让你们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像我,从出生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一辈子做家务,14岁就要嫁出去,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就是在听完这一席话后,吉塔和妹妹对摔跤的抵触情绪一下就消散了,开始发自内心的想要靠摔跤改变命运。

这个逆袭故事,有大国情怀,有小家温情,有旁人的质疑和嘲讽,有主人公的坚定和执着,可以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故事,所以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好故事,就是这样讲出来的。

《摔跤吧,爸爸》

其实,故事如人生,怎样才能把我们人生的这个“故事”讲好呢?

你的“故事核”是什么?是听从别人的判断,还是坚信自己?

电影拍烂了,可以重来,导演人生故事的机会只有一次,你在认真把握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8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