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徐克:我给你再现了一个晚清社会,你却只当它是爆米花电影?

徐克:我给你再现了一个晚清社会,你却只当它是爆米花电影?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文末有投票和电影链接

一般敢在电影名里加上“往事”二字的电影,都不会太差,总会有一股隽永的史诗气质。史诗十有八九是关于民族的,民族的历史也十有八九就是史诗。“往事”二字更多是将风云激荡,浑厚沧桑的人类历史简单化的表述,往往让人睹之而心潮澎湃。

1984年的《美国往事》(《Once a time upon in America》)算是人们对“往事”二字冠名的电影最深切的印象。《美国往事》之所以好看,无非是因为当年美若天仙,一个眼神就足以醉倒众生的伊丽莎白麦戈文以及跌宕起伏的黑帮往事。

《美国往事》剧照:伊丽莎白麦戈文饰演黛博拉

但剥离开来这些依附在电影光怪声色上的幻美外衣,或是摇曳身姿的美人,或是激烈意气的少年。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藏在电影之中的历史和浮世绘,因为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些过往岁月中震颤人心的往事。《美国往事》是关于美国的,关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故事。

如我所说,往事即是史诗。

《美国往事》:讲诉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纽约犹太社区少年“面条”一步步成长为黑帮大佬的故事。

莱昂内是大师,无出其右倒不至于,但也绝对没有人能够轻易拍着胸膛说自己能过轻松过之。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类似这样的电影,会是很可悲的。幸运的是,我们也有。

9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徐克还不是今天那个一心一意鼓捣特技的“徐老怪”,而是个能随手拍,随手写剧本的鬼才导演。1991年,徐克启动了香港老牌电影系列《黄飞鸿》的新版,一经推出,”徐克+袁和平+李连杰+莫少聪+关之琳“的模式大获成功。

徐克的野心不止是拍一部合格的商业爆米花电影,因为你可以看到《黄飞鸿》系列的英文名字叫做《Once a time in China》。(中国往事)

《黄飞鸿》

1992年,徐克的《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问世,这是一部你怎么看都不会觉得腻的电影。作为一部武侠电影,它有很好看的武打场面,那年剑眉星目,英气十足的李连杰飞檐走壁,一招一式,灵动飘逸;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有合格的剧情脉络和矛盾冲突,有帅气儒雅的李连杰,有精致如瓷娃娃的关之琳,甚至连主题曲都是成龙大哥献唱;作为一部名导电影,观众该在什么地方目不转睛,该在什么地方心潮澎湃也都是预料好的;《黄飞鸿2》最终拿下几千万票房,让嘉禾赚了个盆满钵满,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黄飞鸿2》

但徐克显然不只是为了拍一部好看的功夫电影,如果仅此而已,电影百分五十的剧情都是没用的。《黄飞鸿》系列的电影在香港电影的序列中宛若”名门望族“。我最欣赏的,或者说最具史诗气质的,是《男儿当自强》。

关之琳

作为一部历史史诗电影,《黄飞鸿2》是一部活生生的晚清浮世绘。质朴中正的镜头语言,浓墨饱满的色调,让《黄飞鸿2》的史诗气质喷薄而出。

你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几乎所有晚清中国人的样貌和生活特质,他们是蒙昧无知的大耳朵老百姓,也是作威作福的官吏,更是不惧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从绅士雅人到贩夫走卒,从至高理想到蒙昧偷生,《黄飞鸿2》里面全都有。

黄飞鸿与十三姨

晚清,天造地设一般为英雄和鼠辈的故事提供了舞台。

1901《辛丑条约》签订合影

英雄——一代宗师与革命志士

《黄飞鸿2》除去开头的”白莲教“片段这个开胃小菜。

最先出场的就是黄飞鸿,他一身白衣,气度不凡,儒雅之间又目含英气,举手挥斥极尽宗师风范。这是英雄,乱世是从来不缺少英雄的。

《黄飞鸿》电影一直很注重的一点是,表现文明冲突下的民族历史。这一点在《黄飞鸿2》尤为突出。火车喘着大气,迎着镜头呼啸而来,这一股工业化的气息,竟然和黄飞鸿这样的传统宗师的气质并不冲突。

在《黄飞鸿2》里,徐克虽然仍然刻意营造了较为激烈的戏剧冲突,但电影的反思和旨归仍然是:在家国激荡和历史风云大冲突下的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英雄奋斗。所以画面一闪,就是轰烈烈的四个大字——保家卫国。

这是黄飞鸿式的传统英雄的最高目的。

伴着红日微醺,朝阳渐起,在一片紫红的酒酡色苍穹下,身量健硕的中国武夫们挥洒拳脚,黄飞鸿静倚窗畔,眼里一片赤忱地看着,这就是黄飞鸿这个符号的意义。

黄飞鸿

徐克开门见山,不藏着掖着,很快就告诉了观众,黄飞鸿的理想——练武强身,以御外敌。

但随后就是透过火车车窗看见这些一身筋肉的武夫的镜头,这些壮怀激烈的场景,仅仅是车窗一隅里的景象。当近代文明呼啸而来,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东西却如此渺小。

在《黄飞鸿2》里的第二种英雄形象是有别于任何一部《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是近代的革命志士。在《黄飞鸿2》里面,孙文的出场让这部本该就是打怪吃饭的电影高度陡升,在广州医学会上,孙文的一出场就是在看表。“表”象征着新思想,新方法。这种东西,是他们的专属,让他们天生地与黄飞鸿这类的传统仁人分开。

黄飞鸿说:”真惭愧,我还不懂得看洋人的表,就不懂看时间做人。

最常挂在孙文和陆皓东嘴边的一个词,是时间。陆皓东临死都喃喃着:”我们中国人浪费太多时间了“。时间,代表着救民族于危亡。徐克只用了一个意象就让陆皓东孙文之辈的形象立体了起来。

孙文

他们是徐克塑造的另一些英雄,开明,通晓世界大势。孙文的第一幕,就是替黄飞鸿向与会的洋人翻译,这一段戏拍得中规中矩,主要是塑造孙文这个肚里有洋墨水的,思想开明新潮的形象。孙文的扮演者是张铁林,举手投足间都透着股信雅的意气,很贴合孙文以先进思想度量晚清社会的气质。

但是当白莲教袭扰会议时,孙文和黄飞鸿逃出会场后,孙文和黄飞鸿的握手则象征着新旧英雄的和洽,徐克让孙文和黄飞鸿联合起来,只用了一场戏,无比精妙的一场戏。在英国大使馆里,伤者众多,急需医生,这个时候,作为医生的孙文和黄飞鸿首当其冲。

西医是孙文,中医是黄飞鸿。一个是近代先进的革命志士,一个中国传统的儒家仁人。

他呢,是银针问火,来去三两之间,诊脉思索,温良闻切,挥斥方遒。

黄飞鸿以针灸治病

他呢,是西药注针,一推一进之中,血脉畅通,听心察患,有条不紊。

但二者孤军奋战,皆为疲劳,徐克就用了一个二人中西合璧的镜头来准确传达自己的私货,唯有中西合璧,方能药到病除,至于除的是什么病?你知我知,诸君皆知。

孙文听诊,黄飞鸿闻脉

而倚在窗边观望的孩童们,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没有比徐克更会隐喻的导演了。黄飞鸿象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孙文象征近代进步思想,而孩童们则象征中国的明天。

英雄们的故事总是让人为之潸然,所以结尾孙文高举”青天白日旗“,悲壮地念出”但愿朝阳长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才会让人无比动容,以至于忘却了江边的黄飞鸿才是主角。因为这是一个饱尝欺凌与磨难的民族,而《黄飞鸿2》无比传神地用一面旗帜就做到了浸淫苦难血泪的民族的奋发图强。

孙文举起青天白日旗

这是《黄飞鸿2》里关于英雄的塑造。除开这些,当然依旧是咱们的黄师傅拳打四方,脚踢八路的武打场面,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官僚——满清朝廷的卫道士

《黄飞鸿2》仍然是一部商业片,所以需要终局的大决战。

这一部里,对战的BOSS是甄子丹饰演的纳兰元述。徐克将纳兰元述塑造得无比复杂,他到底是一个只知效忠朝廷,愚忠的武夫?还是一个心念黎民的父母官?或者一心爱国的,身怀绝技的大将?抑或鱼肉百姓,阴狠毒辣的腐败官僚?

徐克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解读的空间留白甚广。

纳兰元述

他是比黄飞鸿,孙文塑造得更为具有深度的人物。身怀绝技,却只能充当朝廷鹰犬;一省大将,却只能为洋人把风守门;上有大官颐指气使,下有革命党人内外活动,外有洋人欺侮,内有暴民作乱。纳兰元述的处境十分尴尬。

象征了当时的清政府。一样的无能为力。

一出场,一只火箭插在窗边,暗示这个人物置身严峻的冲突之中。纳兰元述在电影中的身份是广东提督,这个官职是一介武夫所能做到最高的,是一省绿营兵的总督帅。再上就得是皇亲国戚了,纳兰这个姓是满族姓氏,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要执意守卫这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王朝。

对于官僚的塑造,徐克的技法是十分值得玩味的。剧中白莲教作乱已经到了满城风雨的地步,但身为百姓父母官的大清官僚们却只在乎星星之火一般的革命党人,当纳兰元述向正在参加英国舞会的两广总督报告孙文作乱时,他却还只顾着看洋妞跳舞。

只用了这么一个细节,一个糜烂腐朽的满清上层社会就呼之欲出。

纳兰面觐两广总督

他与黄飞鸿相见,话不过几句,便打将起来。在广州衙门的打斗戏拍得十分好看,灵动飘逸,寸劲十足,徐克是非常擅长用武戏塑造人物的导演。一场棍棒来去,纳兰的狠与果断,黄飞鸿的点到为止和内敛沉稳都丝丝入扣。

广州衙门的打斗

而后黄飞鸿请求纳兰收留同文馆的孩子,纳兰推脱道:人手不够,无能为力。这一段的隐喻也十分明显,当时纳兰需要抓捕乱党,还需要保护洋人,更需要镇压白莲教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像不像当时的大清,已经没有功夫来顾及它的子民?

纳兰一声叹息,空有一身武艺,却独力难支。这是一个活脱脱的,左右逢源寻求安身苟命的乱世武将。他真的落后吗?不见得,因为他还会用英语义正言辞地同英国领事交涉,“这是中国,不是英国“;他真的进步吗?也不见得,因为他为了抓捕乱党,不顾生民,纵容白莲教大肆作乱,正如清廷纵容义和团。

纳兰的成长轨迹十分清楚,从一开始的”别误伤平民“到最后的“让我有个交代”。他所在乎的仍然是那项上的一顶乌纱帽。和当时绝大部分的朝廷官员一样。徐克用一种近乎真实的荒诞手法,把甄子丹这张正气凛然的脸下,埋了一颗仗势欺人的官僚之心。

如若真的爱民如子,为何不闻不问?要知道,只有爱民如子,才能让江山永固。

可惜纳兰们并不知道。就连和英国人义正言辞地交涉,也只因为他们触碰到了自己的权威,冒犯到了自己的身份,而非捍卫国家的尊严。

他们看到的,只有乌纱帽和洋人的舞会,只有作威作福和高人一等的生杀予夺。

晚清官员出行

百姓——贩夫走卒和寻常巷陌

《黄飞鸿2》最不显眼的,恰恰是最出彩的人物塑造,是群像。

广州

是那些平民百姓,是那些坐在楼台上吃着叉烧包,嗤笑游行士子们“吃饱了撑的”的食客;是那些看到白莲教走街过巷,点头哈腰的路人;是那些前面还在支持白莲教,转头看到黄飞鸿惩治白莲教徒就一声声叫好的看客。

众生相,才是徐克的用意。剥离开这些腌臜苟且,饮食男女的百姓,《黄飞鸿2》一样会流于庸俗。

与《青蛇》里的绝对腌臜,《倩女幽魂》里的绝对市侩不同,《黄飞鸿2》里的徐克将百姓塑造得血肉丰足,有声有色。不管是愚昧无知的白莲教,还是苟且安命的百姓,彷佛就是你我身边的人。

白莲教(事实上,白莲教早在嘉庆年间就偃旗息鼓,南方也没有白莲教活动,徐克这里应该是暗指义和团)

“台湾在哪里啊?怎么打完仗要给人家?”

“台湾一定是靠海边的!”

“别管了,吃饱了再说吧!

这是当反对《马关条约》的年轻人们上街游行时,一旁烟火缭绕,鸟雀嘈杂的茶楼上的市民的谈话。

是的,对当时的他们而言,台湾还不如眼前的鸡球大包来得实实在在。

食客

也难怪近代一位买办会叹息道:“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可悲可叹。

当黄飞鸿落榻的客栈,一个市民大喊白莲教在电报局开坛,众人便作了鸟兽散,一哄前去参拜,连黄飞鸿的徒弟梁宽都落下一句“我也去拜拜”。迷信,苟且,得过且过,信鬼神而不信苍生,这就是《黄飞鸿2》的晚清社会面面观。

而全片最打动我的一段,不是黄飞鸿大闯白莲教教坛,也不是黄飞鸿和纳兰的窄巷大战,而是客栈内的瞎子拉琴。他古典哀怨的粤语唱腔和悠扬婉转的二胡声,声声泣血,字字诛心,伴着徐克的蒙太奇剪辑,一个晚清社会活了,徐老怪真绝!

瞎子拉琴

他楚然一隅端坐,身遭皆为躁动玩乐的人们,纸醉金迷,不问世事。而他怆然独奏,一丝浅薄的淡然由琴声而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一静一动,一悲一喜的对比之下,这一段的高度让《黄飞鸿2》的艺术性对得起《中国往事》这四个字。他是一个瞎子,却是在场所有人中唯一没有“盲”了的。

“去路茫茫,不禁悲来阵阵。前尘惘惘,惹得我泪落纷纷。”这一曲粤语调,唱得我心头悲怆。

待宰的犬,狂乱的人,燃烧的火,茫芜的夜,跪地打“小人”的妇孺,四处作乱的狂徒,厉声凶横的官兵。怎一副乱世像能囊括之?

可怜他一曲落罢,唯得看客几文薄钱,教他不要再唱,他还声声道谢。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当黄飞鸿送孙文走出大使馆,孙文看着白莲教徒,握住药箱,对黄飞鸿叹道:

当黄飞鸿直捣黄龙,去朝天观,另一面的晚清百姓浮现出来。失去寄托,倚靠泥菩萨偶像的人们。

狂热愚昧的信徒,不惜性命,保护一尊泥菩萨,陆皓东绝望地看着这些口沫飞溅的人们,绝望地说”救不了!“作为开明士绅的陆皓东,看到这样的国人,动摇了革命的念头。

救不了吗?救不了,也救得了。

陆皓东,姜大卫饰演

它的名字叫《中国往事》

真的没希望吗?不见得,有黄飞鸿,有陆皓东,有孙文,他们也都是百姓,是最广大的人们。这是徐克留下的希望,纵使全片皆为狂乱之徒,亦然有星星之火尚在。黄飞鸿大义凛然,惩奸除恶;孙文为革命奔走四方,不问生死;陆皓东以身赴难,几如圣人;以及那些孩子明亮的大眼睛。

徐克从来不是类似王家卫那般苦大仇深的文艺男,也不是吴宇森将英雄故事拍死的莽徒,他最擅长的是用极其平缓克制的笔调,陡然上升,让所有的观者为之震颤潸然。《黄飞鸿2》将晚清社会的群像,塑造得跃然屏上,那些故事成了中国往事。

徐克以港片特有的通俗手法,却照样拍出了史诗气质。中国往事,往事中的中国,在这样一部27年前的老片里被塑造得完美,塑造得动人。当之无愧的《中国往事》。

当我再次回首,也依旧会热泪盈眶。不止因为李连杰的英武,关之琳的皓如月,徐克的武侠。

李连杰和关之琳

你觉得《黄飞鸿2》里塑造得最好的是? (单选)
0
0%
黄飞鸿,孙文之类的英雄形象
0
0%
纳兰之类的官僚形象
0
0%
百姓形象
投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0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