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少年的你》的痛切呼唤:强化教育!救救孩子

《少年的你》的痛切呼唤:强化教育!救救孩子

100多年前,鲁迅先生用“救救孩子”的呐喊,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今天,时代发展了、文明了,但是,“救救孩子”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电影《少年的你》带着这种良知,又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

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海报

一. 投向我们心灵的一枚重磅炮弹

毫不夸张地说,《少年的你》是中国目前最出色的电影之一,是投向我们心灵的一枚重磅炮弹。自10月25日上映以来,它始终处于票房榜首,至10月31日,票房已超过8亿。观影者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无比为之痛心疾首。许多人出了影院,心头还是战栗。

当红影帝张译连续用了六个“真棒”评价这部电影:“太让人揪心了,好看到令人无法呼吸。”

电影《少年的你》的陈念与小北

确实是,这是一部实在让人揪心和无法呼吸的电影,自始至终弥漫着凌厉沉抑的氛围。

电影一开始,高三学生胡小蝶因承受不了精神和肉体的欺凌,跳楼自杀。在大家只知道围观之时,同班同学陈念大胆地将自己的外套,盖在了死者的尸体上。

因为这一人道的举动,陈念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由此,一连串惨不忍睹的悲剧上演了。

瘦小体弱的陈念被泼墨水、被锁进厕所、被从楼梯上推下去、被围追堵截、被殴打、剪头发、撕衣服拍裸照......

在陈念最孤独、最痛苦的时刻,一个叫小北的小伙子闯入了她的世界。他们家境的相似,遭遇的相同,使他们同病相怜。校园欺凌与社会问题也由此交融一体,体现了电影的厚重。

小北不但形影不离地保护着陈念,还帮她“复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将欺凌陈念的魏莱同学致死。最终小北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陈念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少年的你》之悲愤而无奈的陈念

二. 相比剧情,现实的校园欺凌更残酷

看完这部电影后,观众在沉重和悲愤的同时,也发出这样的诘问:我们的现实是这样吗?校园欺凌现状有如此残酷吗?

很快,人民日报微博就发布了一篇文章,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答。文章称:“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

微博还摘引了一条有关校园欺凌的最新数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

校园欺凌真实视频

再看看各媒体对校园欺凌的系列报道,那些血淋淋的情节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2016年11月6日,重庆一位17岁的高中女生遭到6个同校同学侮辱殴打后, 从宿舍4楼跳下,造成腰腿多处骨折。

2017年9月13日,广东江门一名13岁女生在上学途中被3名同学带到公共厕所进行施暴,造成严重的心理摧残。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即使她被打翻在地,9名同学依然不肯放手,直至被折磨地严重致残......

而这些仅是冰山一角,因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都无奈地选择了沉默,没有报警。

校园欺凌

三. 本属“性本善”的少年为什么如此残忍

少年本应是人生的单纯期,与生俱来的“性本善”还未泯灭。为什么制造校园欺凌的少年们如此的恶劣与凶残?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电影《少年的你》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孤立地表现校园欺凌,而是把镜头指向了他们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诸如陈念,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在商品大潮中早就离异,母亲为了供养她上学,从事假冒伪劣的面膜生意,欠了不少债。自然要遭到消费者的质疑和追究。母亲不敢回家,陈念成为她母亲的牺牲品,整天承受讨债者的骚扰。侮辱她母亲的广告贴满她家墙外,甚至流传到学校,被同学们取笑。

这样的家境使陈念孤僻和自卑,自然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电影《少年的你》中“小混混”似的小北

小北的家境与陈念相似,父母也早早离异,在他13岁时,母亲远远地另嫁他人。小北流浪街头,打架滋事,沦落为典型的“小混混”。面对弱者陈念,他有狭义、善良的一面;遇到邪恶,他必然采用“以暴制暴”的粗放手段。

还有制造欺凌的主谋魏莱,她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富裕的物质条件给了她傲慢、自私的心态,只顾挣钱的父母也不会给她文明的教养。所以,她先是欺凌胡小蝶自杀,后又连续不断地欺凌陈念,在得知陈念已经报警后,她只想到用钱“摆平”,而没有任何忏悔之意,最终落得被杀的悲剧。

电影《少年的你》之欺凌与被欺凌者

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理应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做人教育和引导,但学校、老师的全部精力都在“应试”之中。电影所表现的又是即将高考的一个班级,铺天盖地的是应考标语,是课桌上堆积如山的书本,是老师忙碌的身影,是带领学生高呼“高考誓言”的校领导。恰恰在欺凌事件发生时,他们失职了!

胡小蝶自杀后,学校没有任何警示教育,陈念遭欺凌时,没有老师安抚与引导,更没有及时制止那些制造欺凌的学生和势力。

电影《少年的你》中被剃发后的陈念

陈念的家像一座孤岛,除有良知的民警关心她外,四周的邻居、社区组织似乎不存在。当陈念被魏莱等欺凌者追的满街跑时,没有一个行人前来阻止;在陈念被殴打、被剃头、被拍裸照那么长的时间里,竟没有一位街坊邻居被惊动,出来干涉一下。

罪恶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地发疯着、嚣张着.....

由此可见,电影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校园的悲剧,更是冷漠、无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

电影《少年的你》之压抑的校园

四. 《少年的你》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可贵的是,这部电影不是一味地展览悲剧,而是重在呼唤陈念那句“谁能帮我”的痛切反问,是导演曾国祥所说的:希望电影能带给大家一点反思。

那么,我们应当反思的是什么呢?

1. 家庭应当把“如何做人”放在孩子成长第一位。

被欺凌的陈念与欺凌者的魏莱,本应是生性善良,心底纯净的少

年,遗憾他们的父母没有给他们做人的必要教育。而使他们父母有此境界的是我们这个利弊都有,泥沙俱下的转型时代。

无疑,当今是前所未有的文明时代,公民素质比先前有很大提升。但是,“一切向钱看”的负能量会诱惑和扭曲许多人的心灵。陈念和魏莱的父母都在其中。这是发展的转型时代要难免付出的代价。

付出最大的代价是他们的孩子。

陈念等被欺凌的学生也好,魏莱等欺凌者也罢,看似他们的家境不同,行为有异,实际上都是父母悲剧的牺牲品,是社会负能量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

所以,一切希望自己孩子成人、成才的家长,都应把“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在人格、性格、习惯等方面给孩子良好的引导与训练。而不要以为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就能解决一切,孩子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引导,也许父母的心血会付之东流,等待孩子的前景未必美妙.....

沉重的应试学习

2. 学校应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学校及老师有很准确的定位,其中唐代文化大师韩愈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做人的可贵品质。

但由于高考的压力使学校把“应试教育”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老师以能培养多少名校生、乃至出了几位“高考状元”为荣。“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美德自然被抛于脑后了。哪有精力顾及学生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少老师关心学生的做人呢?

高一、高二,可能还有象征性的“素质教育”课,到高三冲击高考阶段,唯有应试科目这座独木桥了。

电影《少年的你》用了各种形象生动的手段,渲染学校在这座独木桥上沉重氛围。血一样的高考标语、纸钱一样飘落的书本碎片、墓帐一样赶考的雨伞等等。它们不仅是“校园欺凌”的一首哀歌,更是借此向社会发出的疾声的呼唤:强化素质教育!救救我们的孩子!

参观鲁迅故居的少年

100多年前,鲁迅先生用“救救孩子”的呐喊,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今天,时代发展了、文明了,但是,“救救孩子”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电影《少年的你》又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

这正是电影《少年的你》的良知与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7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