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那山那人那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传承

《那山那人那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传承

前段时间,夏末秋初,早晚已渐有凉意了,不再有那般炽盛的烈日骄阳。但秋老虎新生,午后仍能感受到夏天般的烦闷。

这个时候,总有那么一部电影能使得烦躁的初秋也变得清新怡人起来

这是部接近二十年前拍摄的电影,是一部小清新的文艺片,在豆瓣上却有接近七万人评分,且百分之九十的人为它打出高分,堪称文艺片中的翘楚。

彼时,影帝刘烨还不是如今的气质大叔,那时的他满脸写着青涩。而我初次看这部电影时,还是一丁点大,以致于现在对于电影情节的记忆早已模糊,但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没有忘记的是他从头到尾的那种画面感。

绿遍山原白满川,满眼的绿。

即使已经看过多遍,那种每一帧画面都铺满了新绿的场景,还是能让人惊羡良久。说到底,都市繁华的街道,五彩斑斓的灯光并不能让人产生真正舒服的感觉,而这种乡村间充满生命力和原生态的画面才是让人神往与倾心的。

区别于商业片,文艺片不会用惊险刺激的场景或是大费笔墨营造渲染出来的环境来刺激观众们的肾上腺素和泪腺,它可能只是平平淡淡地讲好一个小故事,接下来的一切都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它的内涵以及那种平淡却真实的感受,那股触及心灵的柔软。


该片的英文译名是《Postmen In The Mountains》,意思是群山里的邮差。只看标题我们就能将故事的主体了解了大半,那是大山里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有两个,是一对相处得并不是特别融洽的父子。父亲是大山里的邮差,儿子是高考落榜,决心回家继承父亲衣钵的年轻人。这一天,在叮嘱过儿子各项事宜后,仍不放心的父亲决心带上了跟随自己许久的老伙计——忠实的狗,陪儿子走走属于他们两的送信之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在师陀的《邮差先生》里,我们能清楚地见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邮差的尊重,信件的重视,还有那个时代舒缓恬淡的生活方式。

在信息交流日渐便捷高速的今天,看来略显格格不入,或者说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的信件,在发展相对落后的上世纪的小山村,却是联通远在异地的人们的唯一方式。而邮差的工作,就是联通这条线。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恬静美好的山野中有一条懒洋洋踱步的狼狗,后面跟着的一对父子缓缓地走着,一路无言。父亲承担着山里的送信工作,要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趟趟的走着,来回有二百二十公里,并不常回家,于是和儿子的关系日渐疏离。

“尬聊”是故事前半段的父子互动的主要形式,已经很久没有交流的父子两人在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希望亲热一点,却只是徒劳,儿子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父亲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虽血浓于水,但也抵不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作为观众,我们在这段戏中更多的时候,只能听见那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里鸟啼风吟。


父子间关系的缓和在于儿子一点点的见识到父亲工作的真正意义。他看到这些质朴的山里人对于父亲的尊重,知道了尽心尽责送信的父亲为了送信常年抄近道涉水落下了腿疾;曾经不小心跌下山头昏迷了好久;为了盲人奶奶五婆的健康与安心,仿照着她孙子的口吻给她念信寄钱……

这一切的一切他都没和别人说过,只是多年来的默默付出,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只是,他牺牲了他原本应该拥有的美满的家庭,和睦的父子情。

了解了一切的儿子开始关心起对于这份工作的一点一滴,起初的不解埋怨纠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尊重。父亲开始事无巨细地交代着工作的细则,儿子开始虚心地听着教导。解开心结的父子俩开始了真正的交流。

在河边,成年了的儿子自然地背起了瘦弱的父亲。在儿子并不宽厚的背上,父亲却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与自豪,脑海里回想着以往背儿子过河的场景,不禁老泪纵横。

“村里的老人说,背的动爹的儿子就长成了。”小家伙,终归是长大了啊。看着孩子逐渐懂事,长大成人,想必这也是为人父母最快乐的时候了吧。

故事的最后,敞开心扉的父子俩,一起经历了跋山涉水,送信聊天的他们达成了和解。晚上,累到不行的儿子轻轻地把头靠在了父亲的肩上,把腿也翘在了父亲的身上,这种亲昵温柔的场面,简单平淡,却是动人至深。

片中出现的各种色彩,是对表达主题的一种升华。

漫山遍野的绿,是体现小山村的静谧美好,自然清新。

失明的五婆背后是无尽的黑暗,她眼里的世界也是,只是父亲来的那一刻,出现了光亮和色彩,父亲念的信给了她生的希望。

镜头一转,在儿子遇见侗家少女时,则是灿烂的红色,不仅是环境,还是少女的衣服,和脸上那点不易察觉的红晕。

“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那是情窦初开的颜色。儿子与少女攀谈,跳舞,那是最美好的色彩,那是单纯青涩的爱情。

最美好的故事,莫过于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最美好的你。


说来也巧,火了很多年的《爸爸去哪儿》在第三季的时候,节目组很用心地安排刘烨故地重游了一把,他又来到了当年《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地——湘西山村。

此时的刘烨早已褪去了过往的青涩,他就像故事里的儿子一样逐渐长大,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小诺一和刘烨在依旧碧绿青葱的山野玩闹说笑,在和当年相似的茅草屋子里就像是看着当年故事的延续。

你说多年后的儿子,如果长成这么大了,会不会干着邮差的工作,会不会已经成了家,他娶的又会不会是那个侗家少女呢。在那段少男少女的戏份中,导演有心地留白他们的感情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最美好的幻想。

那段最美好的感情,就让它停在最美好的时刻不好吗,不夹杂一丝烟火气,不夹杂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就只是最单纯的爱恋与好感。

而此时的刘烨看着这些熟悉的一草一木,会不会想想电影里那个曾经青涩的自己,那段走过的路,那段作为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的旅程。他会不会将这一切的一切再慢慢地告诉小诺一呢?

会的,一定会的。

当初的儿子已为人父,他也有了自己的儿子,他也会慢慢地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和重演,他的儿子也会一点点地去临摹。

就像这个故事的主题一样,有的人说是成长和亲情,有的人说是现实和理想,有的人说是对农村生活的讨论,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传承。

即使生活方式会改变,表达形式会改变,但这一辈辈传递下来的内核不会变,那种淳朴友善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吃困耐劳,不畏辛苦的精神不会改变,这些东西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不会消失。


再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吧,父子站在高山上眺望着这个夕阳照耀的世界,一边是绿地生机勃发,一边是晚霞黄金灿烂。

儿子一时兴起折起了一架纸飞机朝远处扔去。然而,远去的飞机就这样一直缓缓地朝前飞去,飞了很久很久也没有掉落,平稳地滑翔着,直到视线看不见的地方。

父子俩就若有所思地一直看着它,飞了很远很远,看着它飞过大山小河,飞过树林和田野,最终消失不见了。

在渐行渐远中消失的父子间的隔阂和误解,留下的是如山的父爱和儿子对于父亲的传承。

片中的所有人物其实都没有确切具体的名字,这可能也是饱含着一种隐喻的意思吧,那段一点点走过的山路,美好的侗家少女,父子间关于传承的对话,像不像我们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这一切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段或崎岖或平坦的道路上,我们都在父辈的指引和教导下亦步亦趋的走着,剧中的父亲说“好好往前走,不要回头看”,既是对当时的儿子说的,何尝又不是对正在人生路上走着的我们说的呢。而最终我们也要教导我们的子辈在这条路上好好地走着,告诉他们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看过的美好风景和走过的弯路。

这是传承,这也是我们存在这个美好世间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6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