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明星 > “坚决不哭”的演员,有多可贵?

“坚决不哭”的演员,有多可贵?

几年前,一部《十二公民》让我记住了演员何冰。

既然说到演员,那咱就从这儿开始聊。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演员”这样的字眼,成了明星们的最高荣誉。

这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可悲。很显然,你不会称呼任何一个流量小生为“演员”。

何冰是演员

1. “我告诉你,我坚决不哭”

先说个题外话。

前两天发生的高架桥事故,相信你们都听说了。

即使你不是一个关注新闻的人,你也很难不看到这样的字眼:

“无锡高架桥侧翻真相曝光: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无锡高架桥坍塌:“爸爸,我再也等不到你回家吃饭了”......

看完之后什么感受?

两篇,三篇,当你看到第十篇“相同”的文章时,会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作为曾经的新媒体工作者,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文字很多都是在之前准备好,一有类似的事故热点,立马套用,越快越好,越煽情越好。目的很简单——赚取观众眼泪。

这在我看来,和“吃人血馒头”无疑。

所以,这跟何冰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让我想起他的一件事:当年,何冰参加《见字如面》节目,编剧要求他读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件——《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

节目录制前,何冰突然对导演说,我还是不读了。原因如下:

“我太理解这个父亲的心情了,我也有一个儿子。你看他写的,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拼命去写些俏皮话。”

导演于正文急了,不停劝他。何冰有些激动:“老关,你就是逼我上去哭是吗?”

后来,记者采访时何冰回忆起此事,依旧有些激动:

“你不能用读者这颗痛苦的心,去博得观众的眼泪。他们会给你掌声,但是,我不能要。否则,我就是把蔡春猪(写信的父亲)给卖了。”

虽然后来何冰还是读了这封信,不过,他坚持了最后的底线——“坚决不哭”。

这份隐忍,恰恰传神地还原了那位父亲的心境。导演关正文评价:“他变成了那个人,他真的太神了!

你要问我什么是演员?

我认为,这就是演员——有良知,才能对人产生同理心,以最大限度还原角色的原貌。

在这个以“哭”为最高审美的年代,“坚决不哭”才最难能可贵。

2. “当演员,你得先是个人”

2005年,《大宋提刑官》中,何冰饰演宋慈。

这是他第一次被观众熟知。

在此之前,何冰演的全是些小人物,不是市井流氓,就是穷酸百姓。

令人没想到,演这么一个刚正的神探角色,何冰居然也完成的不错。还有些导演都没想到的“意外惊喜”——何冰饰演的宋慈,书生气带着英雄气,英雄气又带着烟火气

这个人物,一下被演活了。

作为新生代演员,这可不得了。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剧《白鹿原》中的鹿子霖。

这一次,何冰是把坏人给演“萌”了。

怎么做到的呢?

用了一个很逗的词,叫——“投胎式演技”

很难想象,何冰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说出来的话带着纯正的陕西口音。

除了说话,举手投足之间一个活生生的关中农民:

更妙的是,何冰赋予鹿子霖作为一个“人”的形象。

这里不是骂鹿子霖的意思。只是在传统意义上,一般观众对鹿子霖的理解,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蛋”——处处想加害白嘉轩,狡猾又奸诈。

不过,脱去坏人标签,鹿子霖虽然有点坏,也还算遵守孝道,也疼老婆爱儿子。

到老了之后,他斗了一辈子的老伙计,已经变成兄弟了,虽然嘴上打死不承认,但最看到兄弟为自己遇难时,也能流上一把眼泪。

而何冰版鹿子霖,完全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格——有小心眼,有小心机,也有真感情。

有小坏,但并不真坏,一切不过是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多打粮食多赚钱”。

多真实的一个关中农民写照啊!

以至于不少从农村出来的观众们,都说自己从“何冰老师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祖辈们的影子”。

能演到这一层,我相信何冰也应该在原著中做了不少功课。

也归功于何冰一直以来的演戏理念:“演戏不是叫你演好人,坏人。而是让你演人。”

比较典型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经典《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个纳粹军官。

你看他明明就是个杀人魔,看到最后你又爱又恨。首先,他有洁癖,靴子擦得锃亮,头发一丝不苟,眼睛里是东欧人的忧郁。

他杀人如草芥,但他却偷偷喜欢上自己的犹太女仆。最后将她的名字写在解救名单的最后一个。

脸谱化的角色,往往没什么。

但这种坏里带着人性光辉的东西,就是勾人。

编剧史航说:何冰难得就难得在,他是能关注到“技术之外”之道的人。

这一点,也归功于何冰身上的“市井气”。

早在2003年,话剧《北街南院》的演出中,何冰饰演北京南城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当时就给导演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他懂得胡同,他真的有生活。”

千万不要觉得这很容易,看看现在娱乐圈,多得是美貌帅气,也从不缺技巧型演员,你可以说他们“演得像”,但是,你无法评价他们“就是这个人”。

更多的,像是被束之高阁的宝藏。逛菜场,去烧烤摊喝啤酒,这事儿他们绝对不干。

出个门必须专车接送,恨不能鞋子都不用沾到地面,八抬大轿抬着。

何冰不同。他一直认为自己“不是明星”,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公众人物:

“我走在街上,基本没人认识,就是一老大爷。”

曾有网友在“偶遇明星”的话题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在学校碰到何冰,抱着追星的心态,上前就问:“何老师,能给我签个名吗?”

你猜何冰怎么说?“哟,哥们,我没带笔呀,来根烟吧!”

于是,两位老哥俩蹲在路边,一边抽着烟一边唠点磕。

当年在人艺,有人说何冰是“台柱子”,何冰说:

“大家都是台柱子,一个房子哪需要这么多柱子?自己得知道斤两。”

人人挤破头当“明星”的时代,做回普通人,成了最大的挑战。

3. “跟不上时代”

说了这么多《白鹿原》,接下来我还想聊聊它。

这一次,我想说的是遗憾。

这是一出“命运坎坷”的戏——小说原著解禁等了5年,电影等了10年,电视剧等了16年。

好不容易和观众见面了,却碰到《欢乐颂》热播。

相比之下,《白鹿原》的收视率,令人心生悲凉。

这是一部千不该万不该,都不该错过的好戏。

正如原著作者陈忠实所说:“在集体缺失信仰的年代,需要这样一部作品。”

徐子东说:“难得的百年好戏,一部《百年孤独》。一部就是《白鹿原》”

然而,这是一个本该被当成“神”一样供着的作品,却被今天的观众集体遗弃了。

何冰作为演员,也是如此。

在主持人窦文涛眼中,何冰是一个“有点跟不上时代,但是一门心思全在戏上的戏痴。”

讲道理,“跟不上时代”这样的评价特别中肯。

节目《圆桌派》中,何冰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演员,我感觉正在被时代所抛弃。”

他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自从鲜肉浪潮涌起,不少好演员能明显感觉到“邀约少了”。

像是《驴得水》中的任素汐,就在《我就是演员》中,吐露过心声。

像他们一样被埋没的人,真的很多。

除了心疼演员,其实更多的,是为我们观众感到可惜。

你去问一个00后或者95后,最喜欢的电影?最喜欢的导演是谁?他们不一定能答得出来。但是时下最流行什么,大家都在看什么,idol是什么人?他们如数家珍。

依我看,如今银幕下一个又一个窜动的人头,他们是谁?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那是一张没有五官的脸”。

而我看到了无数张这样的脸。

热搜、微博、热点,这样的指标,成了最普遍,不用动脑的审美标准。

当然,我并不是说流行的一定是差的,也不是说流量小生们一定没有好戏。这些道理都是明明白白的。

没有人跟这些流量艺人们过不去,而是看不惯这“才不配位”的现状。

过去的艺人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倒好,有人直接在台上练起来了?然后告诉大家,我很努力。

没错,你是很努力。

但努力是用来鞭策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

给他们时间,可以。但是,请回家好好练,没练好之前别出来瞎晃悠。

讲点道理。占用大好公共资源这件事,也是有门槛的。

作为观众。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欢乐颂》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剧烈的反响?蔡徐坤为什么火?还有杨超越的爆红。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

在一个潮流的洪流下,想要保持自己的眼光并不容易。

但是,偶尔也当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是对何冰们的一种尊重。

相信我,他们完全值得。

「无论我演的那个角色是什么,我是在跟所有人在一起,我们是在奔向真相。我这个人是不重要的,那个真相才是重要的。」

——演员何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5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