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原创,读白岩松《中国人不缺德,可缺的是啥》

原创,读白岩松《中国人不缺德,可缺的是啥》

“哎呀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啊,哎呀我这腰间盘哪……”

“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趴活儿呢?”

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郝健,本是热心肠想搀扶起摔倒的银发老太太,谁知老太太一跤摔懵了,愣是"讹"上了好心人。这节骨眼上的监控却坏了。

街上见老人摔倒,你到底扶还是不扶?不扶吧,眼看着老人受伤倒地,想想自己的爹娘于心不忍;扶吧,怕反被讹上“你撞了我!”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的心扶得起来吗?

扶不扶是十分矛盾的事情,近两年媒体大量报道了扶人被讹的事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正能量,比如沈阳老大爷被撞,面对撞人者轻松说道"我有医保",尽管事后多方查证该大爷并没有医保,一个善意的谎言在这个冬天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倒退二十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因为谁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

“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一面流露出来。”

如果中国老人都有保险,他的医疗救治都有充分的保障,还会发生那么多讹诈事件吗?

这是白岩松在《白说》中《中国人不缺德,可缺的是啥》里的观点。中国人不缺德,缺的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当你走进一个特别干净的房间,或者一座城市,干净到你都不好意思扔一根头发、一小块纸屑;当你走进一个本来就肮脏不堪的场所,会不自觉地认为:反正本来就这样, 我多扔一个垃圾也无所谓;当你融入一群善良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藏起心底恶的念头,逐步唤醒内心善良的那面。

抖音里最初看见偶尔有人主动帮助路边流浪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彻底清除勉强叫做“家”的地方——破败简陋的窝棚、被人遗弃的满是污垢、被人遗弃的房子,换上干净的新床,帮他们扔掉早已腐败发霉的食物,买来米面油等最基本生活用品,帮他们洗去脸上、身上的漆黑污垢,剪去那一头不如鸟窝的脏如乱麻的头发,换上新买的衣服。看那可怜人吃着新鲜的饭菜,老泪纵横,扑腾一声跪倒在地:恩人啊,从来没人对我这么好啊!围观的网友不时发来感慨:好心人,快告诉我这位老人的地址,我也去帮帮忙,或者发来捐助账号,转点钱过去出一点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近越来愈多类似的善人善举视频在网络流传。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在作秀,但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帮助那些实实在在需要帮助的人啊,而且经常回访,持续捐助食物、帮有病的人看病送药。被捐助的人拉着捐助者的手:孩子,你来了,我都想你了!拿出自己仅有的“好东西”、“宝贝”硬塞给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亲人。

虽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恶是对立的,也永远是并存的,没有了恶做对比,也就不存在善的观念了,但善恶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永远不能让世界上的恶全部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唤醒更多的善,让这股善的清流一步步涤荡恶的浊流,用善引导善。

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坏”,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好的一面还是激活了你坏的一面。那怎么激活更多的“善”呢?我们常说: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你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

“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父母家长老师自己先做个好人,让孩子们身边有榜样,有形、无形中被教育。

“法律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

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建国之初,城市环境和公民素质是非常恶劣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学法律出身的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运动,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说脏话粗话,并制定了严格、详细的法律及罚款标准。例如随地吐痰第一口、乱扔垃圾第一次罚款1000新币(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第二口2000新币,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处以7天监禁。甚至被在电视上曝光,或别派做义工。如此重罚下,谁还敢一吐为快啊?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善就会更多地被激活。

文中说:“慈善来自内心对爱的需求。”作者曾经在台湾采访慈济,他们要求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帮助了别人之后,不仅不用被道谢,反倒要向别人致谢。因为“不是我帮了你,而是你帮了我”。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一种需求。你爱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更关注“我能为你做什么”,这是内心深处对爱的需求。这种超越了物质的需求,才是爱的开始。这是一种让我无限向往、努力到达的境界。

我和很多人一样,面对社会上不停出现的各类不平等现象、负面新闻,更多的是抱怨,抱怨世风日下、道德倒退、教育缺失、法律不健全等等,批评政府、批评党、批评社会、批评学校,很少批评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不能习惯于用圣人的标准看待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要为别人做些什么。

这本书是白岩松形式上是一本他个人的演讲集,实际上更像是在和当代大学生、和我们每个读者面对面说话、聊天。他既有着新闻人的睿智,又有读书人的幽默,时刻把握国家大局意识、主旋律意识,想在政府和百姓间搭建起一座更容易沟通的桥梁。体现了他的普世价值观和正义感,但没有居高临下生硬的说教,读来那么真实,那么容易走进你的内心。是营养丰富、货真价实的鸡汤,让读者跟随他越来越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这个世界,令某些事情豁然开朗。

还有一点独特之处,他整理之前的每一篇演讲时,又重新写了自己的读后感,好像今天的自己回头看的当年自己,增添了哪些更新的感悟,再次提高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值得学习。#扶不扶##摔倒老人扶不扶# #白岩松# #白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82970.html